1、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期间,英国正进行下议院选举,改革成为竞选焦点。伦敦报纸谴责法国波利尼亚克政府压制新闻自由,公众对巴黎革命胜利欢欣鼓舞,助推了扩大选举权的呼声。1829年成立的“保护公权力伯明翰政治联盟”是核心推动力量,创始人托马斯·阿特伍德联合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矛头直指“腐败选区”——这些几乎荒无人烟的选区让地方要人通过金钱操控选举,保送亲信入议会。1830年夏天的选举中,改革派候选人在多数选区获胜,显示旧选举体系的松动。
2、1831年3月,辉格党人罗素勋爵起草的改革法案登场,成为英国政治变革的关键一步。法案提议将议会任期从7年缩至5年,废除“腐败选区”,为大城市和大郡增加下议院席位;城市中业主、承租人和年缴10英镑租金的住户获选举权,乡村选民范围也略有扩大。尽管改革者期待颇高,但因保守党强烈反对,法案二读仅以302:301险胜。为避免三读失败,首相格雷勋爵决定重新选举,1831年5月辉格党大胜,却仍未打破僵局。
3、上议院的否决将英国推向革命边缘。1831年9月,下议院以绝对多数通过改革法案,但10月8日上议院以199:158否决,引发全国愤慨。布里斯托等地爆发暴力事件,市政厅与监狱被焚烧,舆论普遍认为英国已临革命前夜。下议院通过对格雷政府的信任表决,内阁坚持推进改革,与上议院形成对峙,保守与改革的冲突升至顶点。
4、1832年的政治博弈终使改革法案生效。当年5月,上议院推迟审议温和版提案,内阁请求国王任命支持改革的新贵族,遭威廉四世拒绝后格雷辞职。国王委托威灵顿组阁,激化矛盾,全国呼吁抗税、谈论起义,革命风险达1688年以来最高。最终,因保守党内部分歧与金融危机压力,威灵顿放弃组阁,国王妥协。6月4日,上议院以106:22通过法案,3天后正式生效。
5、1832年改革法案的意义与局限同样显著。选民从50万增至80万,仍仅占成年男性少数(当时英、威、苏总人口约1650万),受益者主要是中产阶级,工人阶级被排除在外,下议院依旧由小贵族主导。但它成为重要转折点:证明政治精英能通过渐进改革适应挑战,消解暴力革命土壤,“改革防革命”的逻辑首次在英国得到验证。
6、1830年代英国社会困境未因议会改革缓解。经济增长放缓,铁路建设虽起步(1825年前后),但需十余年才成工业革命关键动力。大众贫困是突出问题,爱尔兰移民涌入加剧困境——他们愿接受更低工资,冲击英国工人收入,恶化工业城市生活条件,社会矛盾仍在累积。
7、1834年新《济贫法》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治理逻辑。改革后成立的王家委员会将贫困归咎于“公款扶助健康工人”,主张仅通过济贫院救助能工作的穷人,院内强制苦役、配给最简食物。其核心原则如历史学家伯恩哈德·古特曼所言:“救济者命运必须差于最穷工人”,以铁腕逼迫穷人自力更生,暴露了对底层的严苛态度。
8、1830年代工人保护措施逐步起步。1833年法案限制童工(除丝绸厂):9岁以下禁工,13岁以下每日最多9小时、每周48小时;14-18岁青年每日上限12小时、每周69小时。1842年《矿业法》、1844年《工厂法》进一步保护妇女儿童,1847年法案才确立青年、妇女及成年男子每日10小时工作制。政府消极态度迫使工人自救,工会组织兴起。
9、工人运动在1830年代后半期转向政治化。1832-1837年工会激增,1834年“全国产业工会大联盟”成为伞状组织,但面对雇主、政府与议会联合压制,成效有限。伦敦工人协会与伯明翰政治联盟转而推动制度改革,1838年5月《人民宪章》提出核心诉求:21岁以上男性普选、平等直接秘密投票、消除被动选举权限制、平均选区、议会每年改选、议员津贴,成为工人政治诉求的纲领性文件。
10、宪章运动的起伏反映了工人阶级的抗争与局限。1839年2月首次全国集会后,下议院拒绝宪章派大规模请愿,引发多地骚乱,1842年总罢工达高潮,加剧中上层对革命的恐惧。运动支持者多为传统手工业者与家庭劳动者,充斥“解散大企业、回归农村自给”的浪漫设想,却未能代表产业工人利益,成为最终失败的关键。
11、自由贸易运动渐成英国社会焦点,与宪章运动形成竞争。1838年秋曼彻斯特商会率先呼吁取消1815年谷物税,主张完全自由贸易,随后各地成立协会,1839年春合并为“反谷物法联盟”,由理查德·科布登与约翰·布赖特领导。他们视谷物税为“乡村贵族牺牲社会的工具”,试图联合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重现选举改革时的跨阶级联盟。
12、谷物法争议暴露英国阶级利益分歧。下议院由士绅把持,辉格党与托利党均反对废除谷物税,因其主要受益者是乡村贵族。而出口企业家、消费者(尤其工人阶级)深受其害——高关税推高面包价格,且阻碍英国反击外国工业关税。1836年经济不景气后,食品价格上涨对无产阶级打击尤重,为自由贸易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13、1841年大选后,保守党人皮尔组阁,开启复杂的政策平衡。皮尔试图调和农业与工业利益,与辉格党的分歧集中在爱尔兰问题与圣公会地位:辉格党削弱爱尔兰高教会派势力以迎合天主教徒,托利党则维护高教会派,反对向爱尔兰让步。此时维多利亚女王已登基(1837年),英国与汉诺威的共主邦联终结(汉诺威仅承认男性继承)。
14、1840年代爱尔兰动荡加剧英国统治危机。经济恶化引发持续暴力,1843年皮尔政府派3.5万士兵进驻;民族运动领袖丹尼尔·奥康奈尔因主张脱英被捕,1844年判囚一年后因上议院裁决获释。1845年马铃薯疫病肆虐,导致大规模饥荒与赴美移民潮,迫使英国政府正视:唯有取消谷物关税降面包价,才能缓解社会苦难,避免爱尔兰起义与国内革命。
15、1845-1846年,皮尔政府陷入政策转折与组阁危机。1845年11月,辉格党罗素勋爵率先表态支持取消谷物关税,皮尔随后认同,但遭党内多数反对(托利党仅愿暂时停收)。12月皮尔辞职,推荐罗素组阁失败后,于20日重任首相,凸显保守党内部分裂。
16、1846年下议院的辩论成为英国政治的关键角力。首相皮尔与殖民地事务大臣格莱斯顿主张废除谷物税,遭议员本杰明·迪斯雷利激烈反对——迪斯雷利是意大利犹太移民后裔,改信国教,后成保守党领袖。保守党内三分之二支持迪斯雷利,三分之一站皮尔,分歧难以弥合。
17、1846年5月,废除谷物关税法案终获通过。下议院三读以98票多数通过,规定三年内完全取消关税,绝大多数保守党人投反对票。皮尔为平衡党内,提议禁止爱尔兰不安定郡居民夜行以防骚乱,却未能挽回支持。这场投票不仅是政策之争,更是英国经济路径的选择。
18、保守党报复导致皮尔政府倒台,自由党接棒。反对废除谷物税的保守党人联合自由党,在爱尔兰法案表决中击败政府。1846年6月25日,上议院在威灵顿公爵支持下通过谷物法废除案;次日,下议院以219:292否决爱尔兰法案,皮尔辞职,罗素接任首相,皮尔承诺支持新政府的自由贸易政策。
19、取消谷物关税成为英国历史的重大转折。它践行了亚当·斯密“在别处便宜买,就不必自产”的理念,让工业革命发源地摆脱阶级私利束缚,释放经济活力。1846年后,英国进入社会革新时代,阶级对立缓和,1847年10小时工作制法案等跟进,为规避1848年欧洲革命奠定基础。而全球性帝国的存在,也分流了中产阶级精力,成为英国未走革命路的特殊因素。
更新时间:2025-08-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