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动荡!特朗普对英特尔下手,CEO受牵连,真实目的不简单

特朗普公开要求英特尔CEO陈立武下课,这一突发举动看似是针对个人的施压,实则牵动着美国半导体行业的敏感神经,更折射出美国当前产业政策与政治博弈的复杂纠葛。

对于关注科技产业与国际政经动态的读者而言,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核心,需从事实脉络、行业困境与政治隐忧三个维度逐层拆解,毕竟表象之下,往往藏着更值得警惕的趋势。

首先梳理事件的事实背景,结合法新社报道可清晰看到关键时间线与利益关联。陈立武于2025年3月才正式出任英特尔CEO,而他接手的,是一家在拜登政府时期曾获重点扶持的企业。

当时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落地,英特尔作为核心受益方之一,虽未直接获得拨款现金,却能通过建设厂房后的税收减免实现利润回流;

更关键的是,2023年10月或11月,英特尔从阿斯麦引进的1纳米或2纳米先进光刻机,其采购与后续调试资金,本质上源自拜登政府的专项拨款,这套设备仅安装调试就需一年多,计划2025年投产,若没有政府资金支撑,以英特尔当时的财务状况根本无力承担。

但美国总统任期的四年限制,让这份“扶持”充满不确定性。拜登批准的拨款仅在其任内有效,一旦换届,新政府完全可能推翻前策。

对英特尔而言,若坐等政策变动,此前的投入或将打水漂,因此在拜登任期内加速落地项目已成必然;

而特朗普上台后,英特尔面临的不再是“扩张”而是“收拾残局”,公司虽在民主党执政期获得政策红利,产业链相关人员也从中获利,但企业整体盈利并未同步增长,甚至面临产能与成本的双重压力。

此时陈立武的上任,本质上是接过“救火队长”的角色,就像石破茂担任日本首相时的处境:岗位看似光鲜,实则需应对前任留下的复杂难题,是不折不扣的“烫手山芋”。

外界最初以为特朗普的发难是针对陈立武个人,毕竟他兼具半导体行业的专业知识、深厚人脉与危机处理经验,是公认的“能干事”的管理者。

但随着更多细节浮出,事件逐渐显露出非个人层面的矛盾:特朗普在此之前已推出两项重磅政策,先是对药品加征250%关税,又以“降低1.5%成本”为借口转移焦点。

紧接着便对半导体行业加征100%关税,这一税率对行业的冲击远超表面数字,尤其是在美国半导体行业两极分化的背景下,矛盾更显尖锐。

美国半导体的“两极分化”早已是行业共识:在尖端制程领域,美国虽仍保持领先,却正被中国快速追赶,华为Mate60搭载的麒麟9000芯片,曾让美国专家拆解后直呼“不可能”,而后续多款中国芯片的推出,已让这种“惊讶”变成“无奈”。

行业内普遍认为,中国突破关键技术后,全面追赶只是时间问题;而在成熟制程领域,美国毫无优势可言,这类芯片以“走量”为核心。

对成本敏感度极高,但美国当前4%至5%的高利率推高了资金成本,加上工业用电稳定性下降2023年德州雪灾导致电价剧烈波动,公共供电设施老化问题也日益凸显,在美国生产成熟制程芯片,既无规模效应,又无成本优势,完全不具备市场经济性。

从产业格局看,美国芯片产业正陷入“高端虚强、中低端失守”的尴尬境地。作为美国第一大晶圆代工厂,格罗方德2025年第二季度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仅为3.9%,不仅远低于台积电的70.2%,甚至被中芯国际(5.1%)反超。

这种差距在成熟制程领域尤为明显,格罗方德虽布局40纳米等成熟制程,却因成本过高选择“中国生产、中国交付”模式,本质上是依赖中国市场与产能填补自身短板。

反观中国,中芯国际在28纳米及以上成熟制程已形成稳定产能,且能适配汽车电子、消费电子等主流需求,凭借“本土生产+成本可控”的优势,正成为全球成熟制程供应链的核心力量。

在尖端技术角逐上,中美呈现“美国领跑但优势收窄”的态势。

美国依托英伟达、英特尔等企业,在1到2纳米先进制程研发上仍握有主动权,且能获得阿斯麦最先进光刻机的优先供应。

但中国的追赶速度远超预期,除了麒麟系列芯片的突破,在芯片设计软件、封装测试等产业链环节也逐步打破垄断。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半导体设备国产化上持续发力,虽然高端光刻机仍存短板,但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等已能满足部分先进制程需求,这种“全产业链突破”的路径,正瓦解美国试图通过技术封锁构建的壁垒。

这场角逐早已不是单一技术的比拼,而是产业链完整度、成本控制力与政策持续性的综合较量。特朗普的100%关税政策,本质是为“高端芯片回流”保驾护航。

像英伟达这样依托AI技术构建护城河的企业,即便将高端芯片产能迁回美国。凭借技术溢价仍能盈利,其芯片无论在台湾地区由台积电代工,还是在美国本土生产,差别仅在利润多少,而非能否盈利。

但对依赖成熟制程的企业而言,关税毫无意义:美国本土生产的成熟制程芯片,成本远高于全球市场均价,即便加征关税,也无法让本土产品具备竞争力。

反而会让中国台湾地区、日本、韩国等半导体产业链核心地区遭受重创,这些地区的成熟制程产能占全球主导,一旦美国加税,其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成本将翻倍,进而影响整个产业链的正常运转,这也是为何政策出台后,这些地区反应强烈的核心原因。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逼宫”可能暗含对特定群体的针对性。特朗普对在美华裔高管的不满早有迹象:此前曾传出他考虑拆分英伟达,,最终因拆分难度过大、找不到替代者才搁置;

而黄仁勋此后在公开场合频繁赞扬特朗普,称“中美科技差距在于美国有伟大的总统”,这种过度“示好”,本质上是对政治压力的妥协。

如今陈立武成为新目标,难免让人联想是否存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隐性逻辑,尤其是在当前美国排外情绪升温的背景下,这种担忧更具现实意义。

近期美国的排外迹象已从政策延伸到社会层面:特朗普为代言牛仔裤的金发女性点赞引发热议,传递出明显的身份偏向信号;

签证政策也大幅收紧,对拉美贸易出现“偷渡滞留”的地区,要求申请人缴纳5000美元至15000美元抵押金,且退还规则不明;

移民局街头执法频率显著增加,此前洛杉矶的执法对峙事件虽被新闻覆盖,但类似行动从未停止,就像加州山火,看似消失,实则在不同区域持续蔓延,只是未被媒体聚焦。

这些现象正在悄然改变美国的民意基础,而历史经验表明,当排外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很容易因标志性事件引发更大规模的社会波动。

回到特朗普逼宫陈立武的事件本身,其核心并非“让谁下课”,而是通过这一动作试探半导体行业的反应,同时强化自身的政策主张。

对读者而言,更需关注的是事件背后的趋势:美国半导体产业正面临“高端回流难落地、成熟产能无优势”的困境,而政治力量的介入,不仅未能解决产业根本问题,反而可能加剧行业分裂与族群矛盾。

未来美国在科技领域的政策走向、对国际产业链的态度,以及国内社会情绪的演变,都将深刻影响全球半导体格局,这才是事件最值得持续跟踪的核心,也是理解当前国际政经博弈的关键切入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6

标签:科技   英特尔   目的   美国   动荡   真实   芯片   中国   成熟   成本   政策   产业链   半导体   行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