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邑考和散宜生有何不同,二人孰优孰劣?

原本,两位一个世子,一个上大夫,是没法放一起比较的,然而在营救西伯侯姬昌的问题上,二者却有了一次明显的交集。

纣王八年,西伯侯姬昌被软禁在羑里,当年离开西岐的时候,姬昌曾非常郑重的叮嘱一干公卿重臣。

命里有七年灾厄,期满自然归国,因此,严禁公卿重臣等去探望,去营救。

他的命令很直接,然而到了七年头上,也就是纣王十五年的时候,西岐一干人等坐不住了。

首先是西伯侯长子伯邑考,觉得父亲朝歌受罪,儿子不闻不问,实在算不上孝,因而一定要去朝歌救父。

可怎么救呢?

伯邑考也知道空口白牙的到了朝歌,必然是救不出父亲的,因而研究出来的方略是进贡赎罪。

承认父亲有罪,希望能用赎的方式,让纣王改弦易辙,放姬昌回国。既然是赎,那自然是要用重礼的,除美女十名,金璧若干之外,还有什么七香车,醒酒毡之类,诚意不可谓不重。

可结果呢?

被纣王醢尸,还做成肉脯,送给了他的父亲,从这个层面看,他的营救行动是相当失败的。

伯邑考被纣王醢尸的消息传到朝歌后,在西岐掀起轩然大波,有南宫适等主战派决意起兵报仇,一时朝内汹汹,代替大哥暂理朝政的老二姬发有点压不住局势。

这个时候呢,有散宜生出面,再次将救提上日程,什么意思?

西岐目前遭遇的困境,只有老大王回来才能稳定局势。

因而,目前不能再等,必须营救老大王回国了。

既然营救老大王回国,必然要总结下伯邑考失败的教训。对这一点,散宜生看的也很清楚,他总结出来的教训是四个字:失于打点。

事实上,散宜生总结的是很到位的。

伯邑考是世子,西岐地位很高,品德又那么高尚,所以做事喜欢直来直去,宁向直中取, 不向曲中求。

他的这种做法在西岐当然没有任何问题,因为西岐,没有人可以让他曲意奉承,委屈自己去讨好别人。

然而到了朝歌之后呢,朝歌什么地方,有的是二代,他的身份没半点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伯邑考却依然采取直道。

到朝歌后,一不见父亲,二不找比干、黄飞虎等朝中大臣,一来寻找帮手,二来营造赦父归国的势。

事实上,西伯侯姬昌在朝歌还是很有些人脉的,这些人即使不能成事,关键时刻帮两句话,抑或一起研究一个救父的方略还是可以的。

然而伯邑考呢?

骄傲到什么地步?

第二天就直接到了午门,等候纣王召见,事情做的就是这么突兀,以一己之力将自己逼到绝路,而且还没有丝毫转圜的余地。

这就是散宜生所总结的失于打点。

办事只有方向,没有合适的策略。

从这个层面看,伯邑考是很适合做领导,具体办事就差了点意思,当然,这与他的身份有关,他的身份决定他只适合当君子,然而纣王时期,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事屡见不鲜,也许这就是伯邑考的命。

反观散宜生呢?
尽管在七年头上,他还是主张依照老大王的吩咐等,可伯邑考死后,原来的等就不适合继续执行了,因为其时老二姬发威望不足,明显镇不住局势。

因此,在南宫适等人主张起兵为伯邑考报仇的时候,散宜生认为,此时起兵,只能叫老大王不义而死,人质在纣王手里,我们这时候起兵合适吗?

不起兵怎么办,就这么忍了?

散宜生为何西岐地位那么高,关键就在这里,战略眼光非常独到。

针对当前局势,他提出了三步走的方略,一,营救老大王归国,先稳定西岐局势;二,隐忍不发,等待时机,等纣王恶贯满盈,按这个趋势,大约是等不了多久的;三,时机一到,联合各路诸侯,所谓共伐废去昏庸,再立有道,则人心悦服。该有的都会有。

混乱中理出一条清晰地线索,这就是散宜生的本事,当然,这只是大的方向,表面上看,同伯邑考差不多,他静下心来想想,恐怕也能想到这一步,然而细节上呢?

以上种种,说一千道一万,都是要首先救回老大王,可怎么救。

伯邑考是进贡赎罪,散宜生也是进贡,但不是进贡给纣王。

因为诸侯对于纣王,本来就有进贡的义务,所以伯邑考的这种进贡,纣王要么感动,要么无动于衷,全看当时的心情。

既然如此,散宜生怎么办呢?
另辟蹊径,贿赂纣王宠臣费仲尤浑,于西伯侯相比,二人是小臣,大臣巴结小臣,小臣心理上容易得到满足,再加上散宜生用卑辞厚礼,姿态放的很低,礼物送的很重。

所以,巴结的费仲尤浑非常满足。

二人的好处是收了礼一定给你办事,而且还很有方略。

答应下来并不直接找纣王说情,而是耐心的等待机会,直道某一天,于纣王下棋,纣王连赢两盘,从这个层面看,纣王的棋艺恐怕不怎么高明,正因为不怎么高明,赢了之后非常高兴,宫中摆宴庆祝,言谈之中,很不小心的提到姬昌,事实上,他们也是往这方面引的,因为他们都说到了君子,圣人。

这个时候,纣王就很感慨的提到姬昌食子。

一则纣王开心,二来很有兴趣谈论下姬昌的话题,于是二人顺坡下驴,如此这般一说,说的纣王非常疑惑,按这个说法,我是要放姬昌回国了。

费仲尤浑高明就高明在这里,姬昌赦与不赦全在大王。

姬昌怎么办,这一位大臣是生是死,全由大王决定,一般人肯定明说大王说得对,姬昌该放等等,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

可费仲尤浑的,却把选择权交给纣王,他们呢,暗地里推波助澜,把话题往赦免姬昌归国的话题上引。

这样一来,达到了目的,表面上看,还是大王英明的决定,于是,姬昌就这样给赦免了。

这就是散宜生,大的方面善于布局,小的方面善于行动,阳谋阴谋都厉害的无话可说,与之相比,伯邑考似乎稍逊一筹。也许,也是因为人家身份高贵,不屑于使诈的缘故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8

标签:南宫   世子   公卿   重臣   方略   大臣   局势   大王   父亲   身份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