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被犹太资本渗透?贝莱德悄悄布局,中方终于察觉到了不对劲

文 | 空纸

编辑 | 空纸

前言

当大家热议中美科技战、地缘冲突、关税壁垒时,贝莱德(BlackRock)的手已经悄悄伸进了我们的金融命脉、产业链条,甚至是国民钱包。

这个“只买点股票”的资本巨兽,已经成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的主要股东,参与中国上百家科技企业的早期融资,还控制了部分创业公司的数据访问权限和预算决策权。

它不像传统敌人那样敲锣打鼓地来抢地盘,它是金融市场里的“温水”,在不知不觉中交出了定价权、投票权和战略控制权。

更恐怖的是,它从不“叫阵”,只在悄声无息中一步步控制。

贝莱德到底在中国布了多大的局,中国的金融主权,还能由我们自己说了算吗?

我们真的清楚自己面对的是什么吗?

不请自来的“隐形股东”

2021年6月,北京金融街的一栋写字楼悄然挂上了“贝莱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没有隆重的揭牌仪式,也未见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但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首次向外资实现了实质性、全资控股的全面开放。

贝莱德作为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领军企业,率先获得了在中国设立全资控股公募基金公司的资质,成为中国公募基金历史上首家外资独资运营主体。

所谓公募基金,通俗而言即是可以向广大社会投资者公开募集资金、并进行集中投资运作的机构。

这一业务形式决定了其所掌握的不仅是资产规模,更是对相关投资标的企业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影响力。

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贝莱德已成为百度的第二大股东、阿里的第三大股东、腾讯的第四大股东。

此外,其持股还覆盖京东、小米、美团、联想、比亚迪等多个中国知名企业,广泛布局涵盖平台经济、高端制造、人工智能、芯片技术等多个国家重点产业领域,。

尽管贝莱德并不追求控股权,其所持有的股份比例亦相对分散。

但通过“关键少数”的股东表决权,其在企业董事会治理、融资决策、资本运作等方面,具备实际影响力。

在特定市场环境下,其增持或减持操作亦可能对相关行业板块形成显著影响,甚至引发局部市场波动。

与此同时,境外资本的深度介入亦带来新的挑战。

在国家强调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推动关键环节国产替代的背景下,部分外资力量可能通过资本路径影响企业的技术战略选择、研发投入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向,进而对我国的科技安全和产业安全带来潜在干扰。

贝莱德设计中国的未来

值得注意的是,贝莱德在华布局并不仅限于公开资本市场。

近年来,其投资触角已逐步延伸至一级市场,深入参与中国高技术领域的早期股权投资。

2022年,一家位于中关村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在披露融资信息时显示,“BlackRockAsiaPacific”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融资,取得该公司约15%的股份。

根据披露的相关投资协议,贝莱德方面提出了若干具有深度参与性质的条款。

包括获取企业关键数据接口的访问权限、委派财务顾问参与年度预算编制流程、以及在企业董事会中设立观察员席位。

虽然“观察员”身份在形式上不具备投票权,但其实际作用却可能深入企业的战略制定、资源配置和财务运行等核心领域。

这类条款模式一旦广泛复制,将对我国关键产业链的战略自主性构成潜在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政策的具体实施路径。

贝莱德及其旗下投资机构已借助其全球数据分析能力,构建出基于对中国相关行业政策、政府支持力度、技术迭代周期等因素的大数据预测模型。

这种以长期政策敏感性为依据的前瞻布局,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看重市场潜力”,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提前参与到我国产业发展方向的预期构建之中。

资本往往并不高调

在北京、上海、深圳的金融圈中,有一句话广为流传:“最具影响力的资本,往往并不高调。”

贝莱德正是这种低调而强势的资本玩家之一。

尽管它没有通过社交媒体炒作概念、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表态,但只需查阅A股大盘蓝筹股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贝莱德始终稳居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贝莱德与全球重要的指数公司MSCI存在深度合作关系。

MSCI每季度对中国成分股的比例进行调整时,贝莱德往往会提前进行调仓操作;中国监管部门发布政策风向变化时,贝莱德通过其“SystematicActiveEquity”团队所开发的算法模型,提前做出资本运作。

换句话说,许多市场变化往往早在媒体公告之前,贝莱德便已根据其对市场走势的预判,进行了一系列操作。

这种模式表明,贝莱德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投资者,更是将国家政策变动作为信号,通过精准的资本运作手段,提前布局并调整策略的“金融策略师”。

2024年,中国金融监管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强金融安全管理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加强外资金融机构的合规性管理。

这一举措反映出监管层对外资金融机构影响力日益加深的风险的关注。

然而,这样的政策调整是否为真正的“及时应对”,还是在资本渗透带来潜在威胁后才开始采取补救措施,仍然值得深思。

在未来的金融开放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外资的进入视为“合作共赢”

只有设立明确的规则和红线,才能确保外资资本的进入不成为对我国经济和产业自主权的潜在威胁。

结语

很多人至今还沉浸在“开放换发展”的神话中,可现实却告诉我们:开放不等于放弃主权,合作不等于任由操控。

贝莱德不是敌人,但它只对回报率和风险敞口感兴趣,不在乎我们民族工业的独立性,不在乎我们产业链的自主性,更不在乎你是否还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我们可以欢迎资本,但必须设置规则;我们可以开放市场,但不能丢掉主导权。

中国的金融体系绝不能沦为别人财富增长的“提款机”

面对像贝莱德这样的“无声巨兽”,我们唯一的安全感,来自自身更强大的本土金融力量、更敏锐的风险意识,以及更成熟的监管体制。

否则,一旦“方向盘”真的被他们握住,再想夺回来,就不是靠加息降准能解决的了。

参考资料

犹太资本贝莱德集团,又称黑岩集团,在中国的“深度渗透”.百度.2024

贝莱德集团.百度百科.2025

华尔街飞起来的金融机构——贝莱德.国际融资,2011

熊华乔.资管王贝莱德问鼎之路.新理财(政府理财),2020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4

标签:财经   犹太   中方   不对劲   中国   布局   资本   外资   金融   企业   融资   战略   资本运作   政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