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四年藏隐患,静脉血栓找上门
72岁的患者张阿姨4年前确诊房颤,心房不规则颤动导致血液流动减缓、淤积,成为血栓形成的“隐形推手”。半个月前,她突然发现右小腿又肿又痛,走路时症状加重,按压腘窝处还伴有明显压痛,来院做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后,被明确诊断为“右下肢腘静脉血栓形成”。
“房颤患者是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接诊医生杨珊珊解释,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减弱,血液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同时,老年群体血管弹性下降、活动量减少,血液黏稠度增加,双重因素叠加下,下肢静脉(如下肢腘静脉)更易因血流不畅形成血栓,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肢体缺血坏死,甚至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危及生命。
辨证施治疗效显,血痹方7天促再通
考虑到张阿姨年事已高,且合并房颤基础病,医生结合她“下肢肿胀、疼痛、皮温略高,舌暗有瘀斑”的症状,辨证为“血脉瘀阻证”,决定采用经典方剂“血痹方”加减治疗。
血痹方出自传统医学典籍,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核心功效,方中丹参、当归、川芎等药材可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针对血栓形成的“瘀”字精准发力。用药期间,医生密切监测张阿姨的心率、凝血功能及下肢症状变化。
7天后复查下肢血管超声显示:张阿姨右下肢腘静脉原血栓部位血流信号出现,血栓部分再通;临床症状也显著缓解——右下肢肿胀减轻约30%,疼痛评分从初始的7分(10分制)降至2分,已能正常缓慢行走。
中西医结合护健康,血栓防治有要点
“血栓治疗不能只靠‘通’,更要兼顾基础病管理。”医生强调,张阿姨的治疗效果,既得益于血痹方的活血化瘀作用,也离不开对房颤的同步控制——治疗期间持续规范使用抗凝药物,避免新血栓形成。这也提醒广大房颤患者:
1.定期监测:房颤患者每半年至1年做一次下肢血管超声、凝血功能检查,早发现血栓隐患;
2.主动预防:日常避免久坐久站,适当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多喝水降低血液黏稠度;
3.辨证用药:若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及时就医,传统中药在血栓“疏通”与功能恢复上可发挥独特优势。
此次血痹方治疗7天促腘静脉血栓部分再通的案例,再次印证了传统医学在慢性病并发症治疗中的价值。未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也将为更多像张阿姨这样的患者带来福音,让“血脉畅通”不再是难题。
更新时间:2025-09-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