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礼紧急提醒: 三伏天超过35℃,心脑血管患者午间严禁外出!


中午一点,室外地面温度已逼近50℃,此时出门,不是晒黑,是在“烤命”。

高温不是简单的不舒服,它像一枚隐形炸弹,尤其对心脑血管患者而言,一场热浪可能就是一次猝不及防的突袭。


张伯礼院士的提醒不是“吓人”,而是“救命”。

一旦三伏天温度飙过35℃,中午外出就成了危险动作,尤其是那些血压不稳、心律不齐、血脂偏高的“老朋友”,更要警惕。

为什么偏偏是中午?


因为此时气温最高,紫外线最强,空气流通最差,人体代谢最缓。被热气包裹的毛细血管像炸开的烟花,血压波动、心跳加快、血液黏稠度升高,中风心肌梗死就悄悄埋下伏笔。

不是每一次中暑都会出汗,有时候连预兆都没有,直接倒下。

那么不出门就万事大吉了吗?当然不是。宅在家里也有讲究,关键是要做对这5件事,才能真正把那颗定时炸弹“拆除”。


第一件事,关空调不如调空调。

很多人怕费电,空调一开就是28℃,还嫌冷;有的人贪凉,恨不得调到17℃对着吹。但最适合心脑血管患者的温度是24~26℃,且风速不能太大,直吹头部尤其危险。

建议风口朝上,让冷空气自然下沉。夜间尤其要注意,睡觉时温差过大,血压波动会更明显。有人半夜醒来头晕、胸闷,其实不是病,是温差惹的祸。


第二件事,别看口渴才喝水。

很多人觉得“渴了再喝”是天经地义,但对心脑血管患者来说,这是大忌。等到渴,身体早已处于轻度脱水。血液就像锅里的汤,水少了,自然黏稠。血液黏稠度升高后,血栓说来就来。最稳妥的方式,是每小时补水150ml左右,别贪快,慢慢喝,像细雨入土,不扰心脉。


第三件事,别以为“吃点冰的”就能降火。

冰镇西瓜、冰可乐、凉面,听起来诱人,但对血管是“惊吓”。尤其是空腹吃冷饮,胃肠血管骤然收缩,反射性引起心律失常

正确的做法是,选择常温或略凉的水果,比如西瓜放常温吃,既解渴又保心。

还有一个小技巧:餐前喝一杯温水,可以缓冲内脏的“受惊反应”,让身体平稳度夏。


第四件事,午睡不是越久越好。

很多老年人习惯“午睡两小时”,醒来反而更加疲惫、心慌。原因在于,午睡时间过长,会让自律神经进入深度抑制状态,醒来后血压骤升,容易诱发心绞痛

最理想的午睡时间是20到30分钟,睡前喝半杯温水,防止血液过黏。躺的姿势也有讲究,最好是侧卧,避免压迫心脏。


第五件事,别以为“待着不动”就安全。

长时间坐着,血液循环缓慢,容易在静脉中形成“沉默的炸弹”——深静脉血栓。尤其是喜欢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打麻将的老人,一坐几个小时不动,腿肿、脚麻、胸闷,就已经说明血液开始“堵车”。

建议每隔30分钟就站起来走动几步,哪怕去倒杯水、上个厕所,也能激活全身血流。


这些细节听起来琐碎,但恰恰是保命的关键。比起高喊“要健康”,更重要的是别忽略日常中的那一点点“微动作”。三伏天的“杀伤力”不在于气温,而在于忽视了身体的求救信号。

相比冬天的“冻死”,夏天的“热死”更容易被忽视。因为它不吓人,不出声,甚至不痛,只是一个闷,一个晕,一个坐下没站起来。

更很多心脑血管事件并非突发,而是“预谋已久”。


比如连日的失眠,反复的头痛,饭后容易心慌,这些看似小毛病,其实已经在为大病埋伏笔。特别是“夏季血压假象”——天气热时血压看似正常甚至偏低,很多人误以为病好了,擅自停药,结果一场暴雨式的反弹,血压飙升,中风临门。

别被“血压低”骗了。真正要关注的,是波动幅度。越不稳定,越危险。建议每天早晚固定时间测量,记录变化曲线,而不是只看一个数字。

还有一点,三伏天很多人胃口不好,懒得吃饭,结果反而导致低血糖、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尤其是早晨不吃,直接出门,极易诱发低血糖昏厥。这时候就不是“晕一下”那么简单了,而是可能直接摔倒、骨折、失语,后果无法逆转。

那早餐吃什么才算靠谱?

热粥加咸菜显然不够。可以考虑一碗小米粥搭配一个煮鸡蛋和几片全麦面包,再加半个香蕉,既补钾又稳糖。别小看香蕉这个水果,它富含镁和钾,正是稳定心律的天然“药物”。


有人说,夏天不想吃饭,就靠水果凑合。这其实是陷阱。水果含糖高,吃多了反而导致血糖骤升,然后快速下降,形成血糖“过山车”,反而更危险。可以把水果当加餐,而不是主食。

药不能乱停,更不能“随天气调整”。三伏天有的人血压偏低,就擅自减药,结果血管“松弛”,一旦情绪激动、气温骤降,立刻反弹。正确做法是,定期监测,在医生指导下动态调整。尤其是服用利尿类降压药的患者,更要注意补水,否则容易因脱水引发电解质紊乱。


到了午后两点到四点,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这个时候,血压容易冲高,很多人正好小睡后醒来,迷迷糊糊起身,一阵头晕眼花,看似正常,其实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别小看这个征兆,它是中风的前奏。若经常发生,应立刻就医。

还有一个冷知识:三伏天室内湿度过高,会加重心脏负担。

湿度超过70%,汗液无法蒸发,体温无法调节,心率加快,呼吸困难,尤其是有基础心力衰竭的人群,更容易因湿热诱发急性加重。简言之,空调不仅要调温度,也要设法除湿。建议使用除湿功能或者配合抽湿器,保持室内湿度在50%~60%之间。


说到底,三伏天对心脑血管患者而言,不是一场“热浪”,而是一场“保卫战”。不是靠意志力,而是靠细节取胜。真正的健康不是“多吃多睡”,而是懂得规避风险、善于调节身体、及时识别异常。

每一个不起眼的选择,都是在为那颗跳动的心“续命”。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伯礼,于文明,王辰.新冠疫情防控中中医药的应对与成果[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05):1537-1541.

[2]高润霖,霍勇,韩雅玲,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2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01):1-10.

[3]王文,李瑞杰,冯晓源,等.高温暴露对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22,39(05):461-465.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1

标签:养生   伏天   脑血管   午间   患者   紧急   血压   午睡   黏稠   血液   水果   建议   危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