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鱼
1、王朔说过“如果你有钱,规矩就是变通的。如果你有权,规矩就是为你服务的。如果你没钱也没权,规矩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
用女性的尊严和贞操规则约束普罗大众,而上位者却以此得到享受或牟取利益,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2、就像前面提到弗洛伊德的结论:当人们有意识地压制自然冲动的时候,他们其实绝无可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只是将这些冲动危险地推进了潜意识。
3、美色于前而心不动者,必是吹牛比。但要掌握度和优先级,一味地近美色而远贤臣,那国家就完蛋啦。这是教皇帝不要沉溺美色。
4、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即非善法”:由无为法出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无论善恶。“是名善法”: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之心修得的是“善法”,反之夹杂了色、相等诸般欲念之心修得的就非“善法”。这更像一种过程论,而不是先定义了“善恶”的果,再行倒推。
5、财富是对认知的补偿,不是对勤奋的奖赏——洛克菲勒
6、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面对美色诱惑而内心毫无波动,那么他的情感可能是刻意压抑或伪装的。它暗示了人性中对美的自然反应,如果完全无动于衷,反而显得不真实
7、美色无法诱惑的人,是有一个矫情的内心,喜好华丽美颜的东西,不如信仰崇高的精神。越注重外在的东西,越难以达到贤
8、真男人,莫矫情!
柳湘莲说,大丈夫苟活一世,必要娶个绝色女子,否则枉活一生
我深以为然
9、不是色所误,而是“好”的心,在大事上尤是。凡是过度,就易陷。
10、美女没什么问题,欣赏不执着其中,完全没事。但是,就害怕执着其中。执着就偏,心就不正,心不正,什么都做不成。
所以,有智慧的圣贤能从心所欲不逾矩,没有智慧,没悟道的人,只能靠戒来压制自己的私欲,但是,有压制就一定会有反弹。
从这里可以得出,道不在修,
在悟。悟后起修才是真修行,而且是快乐的修行,这才持久,可持续。
11、只在觉悟,没觉悟的好人是乡愿,德之贼也。而没有觉悟得好人只会被觉悟的坏人给当猴耍。
所以,只有觉悟才是硬道理。这世界什么样子就是看觉悟的好人多还是坏人多。
而儒释道这些大圣人讲的就恰好是这觉悟,把大家叫醒。儒家的知,佛家的觉,道家的真。这三个是一个东西,就是一切的本质,自性。
12、想到了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就是孔圣人自然而然呈现的状态。
温和和严厉二者不矛盾,威严而没有侵略性,恭敬他人而内心安泰自在,没有卑躬屈膝,谄媚。
这种境界,完全相反的两种状态都在你身上。这种人才是真的修为。
13、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人我四相”讲的是要破除对于自我,对于他人,对于众生差异,对于生死寿数的四种执着,方能降伏其心。
14、从这里看出,一个国家,小家庭,人,公司,任何东西,只能自强不息,只要你松懈,一定会被人干掉。这就是人间大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想要长久的快乐自在,只有致良知。自强不息,自然上面贵人愿意赏识你,提拔你。下面大家会服你,愿意跟随你。这是不变的规律,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强不息。只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才是唯一不变的真理。
15、日本这种货色,如果你能用绝对武力给他打服了,它能像狗一样趴在地上臣服于你。
这就和现实中那种自大傲慢的人一样,骨子里是绝对的自卑。
傲慢的人必然是自卑的人,这是一定的。一定是前倨而后恭的。
这种人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你但凡看到一个傲慢的人,它骨子里是绝对自卑的。只要受到大的打击,必定一蹶不振。
16、“前倨而后恭”用来形容那些势利小人,他们对待人的态度完全取决于对方是否对自己有利,没有原则和立场。这个成语提醒人们要真诚待人,不要因为对方的境遇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态度。
17、善者不辩,因为所有人都是正确的。
任何人从小的生活环境,你怎么可能知道,那么,你怎么可能理解他,他的一切所作所为对他而言就是正确的,你怎么争辩。争辩就还有分别,还是二,二则不是大道,就像佛法是不二之法。
多简单的逻辑,你与人争辩,那你就还有对错,你还执着于你对,他错,那你不还是有分割么,而大道不可分。所以,一切众生都是佛,都是大道,只是知与不知而已。
18、没有觉何来觉察,没有知何来知道。
所以,如来所说知,不是你大脑能想象的知道什么,而是觉,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而又什么都不需要知道的知,觉,也是王阳明所说之良知。儒释道无有分别。
19、恶只是善恶的过或者不及了。仅此而已,善恶是一。天地间只有这个一。
20、踏踏实实的格物致知,下学而上达。这才是最重要的,懂得多少知识没那么重要,实践出真知,事上练。有多少人真正的知道孝敬,大概只是认为自己知道孝敬。
21、波粒二象性,看即粒子,不看即波。波和粒子是一,就像有和无,阴和阳是一不是而。有会回到无,无中又能生有。所以,烦恼就是菩提,没有分别。众生即佛,佛即众生,只在迷悟。悟即众生是佛,不悟即佛是众生。这也是唯识。
22、波粒二象性,看即粒子,不看即波。波和粒子是一,就像有和无,阴和阳是一不是而。有会回到无,无中又能生有。所以,烦恼就是菩提,没有分别。众生即佛,佛即众生,只在迷悟。悟即众生是佛,不悟即佛是众生。这也是唯识。
23、完全读完大学就可以了,什么研究生,博士,完全是浪费生命。让你变得越来越狭窄。这就是为什么我上完大学感觉自己变得呆板,固执,完全丧失了活力,根本不如我高中毕业的感觉。
所以,好好做事才能出真知。事上练。
24、大脑是不可能知善恶的,只有良知才能知真假,善恶。而更根本的是善恶的本质一样的,本质都是自性,意识。所以,二元对立的世界有善恶,真假,但是,不要执着于善恶,真假,但是,你又不能执着,分别善恶,因为它都是你。
25、孔子六十耳顺,因为见道之人知道了,所有众生都没错,都困在自己认知中,是无意识行为,不由他控制,他也没错。就不会在生烦恼了。知道烦恼即菩提,烦恼就是菩提,没有分别,皆是自性。
26、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人如果真的发自内心想做成一件事,那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挫折。无所畏惧。
诚意多么重要,能破世间一切。至诚如神
27、不是不思考,是需要思考的时候才思考,不需要就空空如也。当你要做事的时候自然而然思考,没有任何胡思乱想。定在觉。
28、有无相生,身心合一才行。心即天君,身即官员。心你再厉害,也得有身体和你配合,身体在厉害,没有心,不知善恶,没有方向,越努力越废。所以,身心缺一不可,中庸才是真理,率性之谓道。各部门素其位而行。
29、其实,佛家和道家也有很大用途。就是能治疗各种心理疾病。如果真的有抑郁之类的心里疾病,可以看看,比心理学更彻底,究竟。但终究少了大道的生生不息和空中妙有。
儒家直接立论就高,直接是行道。相当于直接把人放到菩萨的位置去行道。让人有能抓的东西。
30、前念迷,则佛是众生。后念悟,即众生是佛
31、有事不要被事带走,没事,不要被私欲,习气带走,只是一事,就是去私欲,存天理。有事容易执着于事,无事容易沉溺于欲。
32、观自在,致良知这一念如何可断,只不过圣人是安而行之,自然而然做到,其他人则是,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自始至终永远不可断,断则流入堕落
33、去恶的最好做法就是不与恶纠缠,接纳,放下。这就是去人欲。
34、二元对立是一定有善恶的,那善恶都是自性所生,又都会回归自性。只要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那就不可避免,不然二元对立的世界就不存在。
所以,善恶皆佛。执着于善恶即众生。而众生皆佛,只是迷悟的差别
35、外在可以随意变化,但是,内在的 良知永远不会变化,这就是守经达权
36、永远不要让自己心里留下太多的东西,有仇报仇,当场解决,过了就过了,潇洒坦荡。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让任何人事物在自己心上留下伤痕。就像孔子说得碰见有仇者,直接上去干就是了,干完这件事就过去了,要不然一件事一直就在心上,人就变得消极了。了了就没了。
37、任何时候不要在心上留下什么东西,要么当场解决了,要么自己想明白。反正是,不要让任何人事物遮蔽自己的良知,心。包括自己,自己的私欲,习气也会遮蔽良知,心。这就是克己复礼。去私欲,存天理。
38、一次不忠,终身不用。改变一个人太难了。除非他自己真的愿意改变,这很重要。只有重大的打击能改变一个人。这就是道。修身就是自己修理自己,如果自己不修理自己,道会修理你。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没有一点差错。
39、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40、让心带着一路走下去,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
41、心想的事才能成。而大脑的空想是不可能成的。所以心想事成不是脑想事成。
42、胆大心细脸皮厚,这是道。胆大是勇,心细是仁,良知。脸皮厚是恒,坚持。只有少数人能做到。用到哪里都一样,追女孩子也是一样,创业也一样。
43、这就是良知,任何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就已经落入二元对立中了,已经局限了。就像有的人认为自己在做善事,那就不是真善,因为那善只是自己大脑局限认知的善。真善是不觉得自己在做善事,而做的一切都是善事,这就是老子的无为,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无知,空空如也,苏格拉底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44、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当你无论是干什么的时候,一定是根据这个事去完成它想做的,而不是你认为的东西。因为你的大脑认知一定是局限的。
所以,与任何人事物相处是看这个人事物的需求,而不是你自己的需求,只有这样,所有的人事物才能真的靠近你,而你也不累,因为你没有对抗,让众生呈现它想要的。众生平等。
45、君子不器,人一定要时时刻刻保持空空如也。不要把自己框架住了。一旦认为自己聪明,或者善良,或者有什么,就已经被这些东西局限了,回到二元对立的大脑了,做的事一定不合道了。因为你认为的聪明根本就不是智慧。
46、良知大于一切,什么专家,知识,全都是心生的,心生万法有能大过心的吗?人永远要对得起自己的心之所向,因为祂才是真相。
47、良知大于一切,什么专家,知识,全都是心生的,心生万法有能大过心的吗?人永远要对得起自己的心之所向,因为祂才是真相。
48、天地人时刻在变。所以,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特别是人心永远在变,难以捉摸。所以,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人和就是儒家的礼乐。礼之用和为贵。而更深层就是仁义道德。所以,仁者无敌,因为仁者能和所有人心。这就是人和。孟子有一句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话所言不虚。因为我心即宇宙,宇宙在我心。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49、勇于接受所有挑战,能灵活应变。守经达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完全开放的接纳一切。最重要的就是迎接一切挑战的强大的心。任何行业,不管是运动员,创业,等等的无论什么行业,当所有人基本的情况都了如指掌的时候,拼的就是强大的心了。
50、这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全都在做目标的事。这才是真的禅定,而不是静坐。
51、不要让任何人事物定义你,不要让所有的知识,语言,宗教,教育,科技把你局限了,因为这些本身都是局限,都有个前提假设,包括科学,完全是建立在一个前提假设下才成立的。所有的科学家想要一个公式来表达世界真理。痴心妄想罢了,这世界根本没有真理,真理不可能通过局限的二元对立的文字,眼耳鼻舌身意表达出来,任何能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表达出来的都是局限。
52、所有事情是同时发生的,没有时间,而其实就是因果,因果是同时发生的,而不是有先后,因为有了大脑的分别才有的先后。
53、遵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内心想做的事。然后,通过正经的途径实现它。
54、努力让自己放下一切观念,从心所欲不逾矩。
55、这世界没有对错,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认知中,所以,不要跟人论对错,因为每个人都没错,因为所有人都被自己的大脑认知局限了。无一例外,只要你是人,你就已经被限制了,因为大脑本来就是框架,你永远也不可能知道,你大脑认知外的东西。所以,所有人都没错,所有人都被困在自己的大脑中。只有少数圣人,释迦牟尼,孔子,老子,悟道了,悟道了就不在被大脑局限了。
56、争辩就说明你还不够有智慧,去争辩,你就还有个对错。而你就已经被局限了,你的心已经被带到二元对立的善恶中,已经不中正了,你的心都不中正了,你和他又有什么区别。你已经认为自己是对的了,而道哪里有对错,只有人的大脑认知有对错。你认为他错了,你就已经心被对错带走了。因为他说的所有对会说话的鱼
1、王朔说过“如果你有钱,规矩就是变通的。如果你有权,规矩就是为你服务的。如果你没钱也没权,规矩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
用女性的尊严和贞操规则约束普罗大众,而上位者却以此得到享受或牟取利益,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2、就像前面提到弗洛伊德的结论:当人们有意识地压制自然冲动的时候,他们其实绝无可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只是将这些冲动危险地推进了潜意识。
3、美色于前而心不动者,必是吹牛比。但要掌握度和优先级,一味地近美色而远贤臣,那国家就完蛋啦。这是教皇帝不要沉溺美色。
4、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即非善法”:由无为法出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无论善恶。“是名善法”: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之心修得的是“善法”,反之夹杂了色、相等诸般欲念之心修得的就非“善法”。这更像一种过程论,而不是先定义了“善恶”的果,再行倒推。
5、财富是对认知的补偿,不是对勤奋的奖赏——洛克菲勒
6、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面对美色诱惑而内心毫无波动,那么他的情感可能是刻意压抑或伪装的。它暗示了人性中对美的自然反应,如果完全无动于衷,反而显得不真实
7、美色无法诱惑的人,是有一个矫情的内心,喜好华丽美颜的东西,不如信仰崇高的精神。越注重外在的东西,越难以达到贤
8、真男人,莫矫情!
柳湘莲说,大丈夫苟活一世,必要娶个绝色女子,否则枉活一生
我深以为然
9、不是色所误,而是“好”的心,在大事上尤是。凡是过度,就易陷。
10、美女没什么问题,欣赏不执着其中,完全没事。但是,就害怕执着其中。执着就偏,心就不正,心不正,什么都做不成。
所以,有智慧的圣贤能从心所欲不逾矩,没有智慧,没悟道的人,只能靠戒来压制自己的私欲,但是,有压制就一定会有反弹。
从这里可以得出,道不在修,
在悟。悟后起修才是真修行,而且是快乐的修行,这才持久,可持续。
11、只在觉悟,没觉悟的好人是乡愿,德之贼也。而没有觉悟得好人只会被觉悟的坏人给当猴耍。
所以,只有觉悟才是硬道理。这世界什么样子就是看觉悟的好人多还是坏人多。
而儒释道这些大圣人讲的就恰好是这觉悟,把大家叫醒。儒家的知,佛家的觉,道家的真。这三个是一个东西,就是一切的本质,自性。
12、想到了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就是孔圣人自然而然呈现的状态。
温和和严厉二者不矛盾,威严而没有侵略性,恭敬他人而内心安泰自在,没有卑躬屈膝,谄媚。
这种境界,完全相反的两种状态都在你身上。这种人才是真的修为。
13、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人我四相”讲的是要破除对于自我,对于他人,对于众生差异,对于生死寿数的四种执着,方能降伏其心。
14、从这里看出,一个国家,小家庭,人,公司,任何东西,只能自强不息,只要你松懈,一定会被人干掉。这就是人间大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想要长久的快乐自在,只有致良知。自强不息,自然上面贵人愿意赏识你,提拔你。下面大家会服你,愿意跟随你。这是不变的规律,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强不息。只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才是唯一不变的真理。
15、日本这种货色,如果你能用绝对武力给他打服了,它能像狗一样趴在地上臣服于你。
这就和现实中那种自大傲慢的人一样,骨子里是绝对的自卑。
傲慢的人必然是自卑的人,这是一定的。一定是前倨而后恭的。
这种人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你但凡看到一个傲慢的人,它骨子里是绝对自卑的。只要受到大的打击,必定一蹶不振。
16、“前倨而后恭”用来形容那些势利小人,他们对待人的态度完全取决于对方是否对自己有利,没有原则和立场。这个成语提醒人们要真诚待人,不要因为对方的境遇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态度。
17、善者不辩,因为所有人都是正确的。
任何人从小的生活环境,你怎么可能知道,那么,你怎么可能理解他,他的一切所作所为对他而言就是正确的,你怎么争辩。争辩就还有分别,还是二,二则不是大道,就像佛法是不二之法。
多简单的逻辑,你与人争辩,那你就还有对错,你还执着于你对,他错,那你不还是有分割么,而大道不可分。所以,一切众生都是佛,都是大道,只是知与不知而已。
18、没有觉何来觉察,没有知何来知道。
所以,如来所说知,不是你大脑能想象的知道什么,而是觉,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而又什么都不需要知道的知,觉,也是王阳明所说之良知。儒释道无有分别。
19、恶只是善恶的过或者不及了。仅此而已,善恶是一。天地间只有这个一。
20、踏踏实实的格物致知,下学而上达。这才是最重要的,懂得多少知识没那么重要,实践出真知,事上练。有多少人真正的知道孝敬,大概只是认为自己知道孝敬。
21、波粒二象性,看即粒子,不看即波。波和粒子是一,就像有和无,阴和阳是一不是而。有会回到无,无中又能生有。所以,烦恼就是菩提,没有分别。众生即佛,佛即众生,只在迷悟。悟即众生是佛,不悟即佛是众生。这也是唯识。
22、波粒二象性,看即粒子,不看即波。波和粒子是一,就像有和无,阴和阳是一不是而。有会回到无,无中又能生有。所以,烦恼就是菩提,没有分别。众生即佛,佛即众生,只在迷悟。悟即众生是佛,不悟即佛是众生。这也是唯识。
23、完全读完大学就可以了,什么研究生,博士,完全是浪费生命。让你变得越来越狭窄。这就是为什么我上完大学感觉自己变得呆板,固执,完全丧失了活力,根本不如我高中毕业的感觉。
所以,好好做事才能出真知。事上练。
24、大脑是不可能知善恶的,只有良知才能知真假,善恶。而更根本的是善恶的本质一样的,本质都是自性,意识。所以,二元对立的世界有善恶,真假,但是,不要执着于善恶,真假,但是,你又不能执着,分别善恶,因为它都是你。
25、孔子六十耳顺,因为见道之人知道了,所有众生都没错,都困在自己认知中,是无意识行为,不由他控制,他也没错。就不会在生烦恼了。知道烦恼即菩提,烦恼就是菩提,没有分别,皆是自性。
26、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人如果真的发自内心想做成一件事,那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挫折。无所畏惧。
诚意多么重要,能破世间一切。至诚如神
27、不是不思考,是需要思考的时候才思考,不需要就空空如也。当你要做事的时候自然而然思考,没有任何胡思乱想。定在觉。
28、有无相生,身心合一才行。心即天君,身即官员。心你再厉害,也得有身体和你配合,身体在厉害,没有心,不知善恶,没有方向,越努力越废。所以,身心缺一不可,中庸才是真理,率性之谓道。各部门素其位而行。
29、其实,佛家和道家也有很大用途。就是能治疗各种心理疾病。如果真的有抑郁之类的心里疾病,可以看看,比心理学更彻底,究竟。但终究少了大道的生生不息和空中妙有。
儒家直接立论就高,直接是行道。相当于直接把人放到菩萨的位置去行道。让人有能抓的东西。
30、前念迷,则佛是众生。后念悟,即众生是佛
31、有事不要被事带走,没事,不要被私欲,习气带走,只是一事,就是去私欲,存天理。有事容易执着于事,无事容易沉溺于欲。
32、观自在,致良知这一念如何可断,只不过圣人是安而行之,自然而然做到,其他人则是,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自始至终永远不可断,断则流入堕落
33、去恶的最好做法就是不与恶纠缠,接纳,放下。这就是去人欲。
34、二元对立是一定有善恶的,那善恶都是自性所生,又都会回归自性。只要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那就不可避免,不然二元对立的世界就不存在。
所以,善恶皆佛。执着于善恶即众生。而众生皆佛,只是迷悟的差别
35、外在可以随意变化,但是,内在的 良知永远不会变化,这就是守经达权
36、永远不要让自己心里留下太多的东西,有仇报仇,当场解决,过了就过了,潇洒坦荡。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让任何人事物在自己心上留下伤痕。就像孔子说得碰见有仇者,直接上去干就是了,干完这件事就过去了,要不然一件事一直就在心上,人就变得消极了。了了就没了。
37、任何时候不要在心上留下什么东西,要么当场解决了,要么自己想明白。反正是,不要让任何人事物遮蔽自己的良知,心。包括自己,自己的私欲,习气也会遮蔽良知,心。这就是克己复礼。去私欲,存天理。
38、一次不忠,终身不用。改变一个人太难了。除非他自己真的愿意改变,这很重要。只有重大的打击能改变一个人。这就是道。修身就是自己修理自己,如果自己不修理自己,道会修理你。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没有一点差错。
39、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40、让心带着一路走下去,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
41、心想的事才能成。而大脑的空想是不可能成的。所以心想事成不是脑想事成。
42、胆大心细脸皮厚,这是道。胆大是勇,心细是仁,良知。脸皮厚是恒,坚持。只有少数人能做到。用到哪里都一样,追女孩子也是一样,创业也一样。
43、这就是良知,任何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就已经落入二元对立中了,已经局限了。就像有的人认为自己在做善事,那就不是真善,因为那善只是自己大脑局限认知的善。真善是不觉得自己在做善事,而做的一切都是善事,这就是老子的无为,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无知,空空如也,苏格拉底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44、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当你无论是干什么的时候,一定是根据这个事去完成它想做的,而不是你认为的东西。因为你的大脑认知一定是局限的。
所以,与任何人事物相处是看这个人事物的需求,而不是你自己的需求,只有这样,所有的人事物才能真的靠近你,而你也不累,因为你没有对抗,让众生呈现它想要的。众生平等。
45、君子不器,人一定要时时刻刻保持空空如也。不要把自己框架住了。一旦认为自己聪明,或者善良,或者有什么,就已经被这些东西局限了,回到二元对立的大脑了,做的事一定不合道了。因为你认为的聪明根本就不是智慧。
46、良知大于一切,什么专家,知识,全都是心生的,心生万法有能大过心的吗?人永远要对得起自己的心之所向,因为祂才是真相。
47、良知大于一切,什么专家,知识,全都是心生的,心生万法有能大过心的吗?人永远要对得起自己的心之所向,因为祂才是真相。
48、天地人时刻在变。所以,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特别是人心永远在变,难以捉摸。所以,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人和就是儒家的礼乐。礼之用和为贵。而更深层就是仁义道德。所以,仁者无敌,因为仁者能和所有人心。这就是人和。孟子有一句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话所言不虚。因为我心即宇宙,宇宙在我心。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49、勇于接受所有挑战,能灵活应变。守经达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完全开放的接纳一切。最重要的就是迎接一切挑战的强大的心。任何行业,不管是运动员,创业,等等的无论什么行业,当所有人基本的情况都了如指掌的时候,拼的就是强大的心了。
50、这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全都在做目标的事。这才是真的禅定,而不是静坐。
51、不要让任何人事物定义你,不要让所有的知识,语言,宗教,教育,科技把你局限了,因为这些本身都是局限,都有个前提假设,包括科学,完全是建立在一个前提假设下才成立的。所有的科学家想要一个公式来表达世界真理。痴心妄想罢了,这世界根本没有真理,真理不可能通过局限的二元对立的文字,眼耳鼻舌身意表达出来,任何能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表达出来的都是局限。
52、所有事情是同时发生的,没有时间,而其实就是因果,因果是同时发生的,而不是有先后,因为有了大脑的分别才有的先后。
53、遵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内心想做的事。然后,通过正经的途径实现它。
54、努力让自己放下一切观念,从心所欲不逾矩。
55、这世界没有对错,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认知中,所以,不要跟人论对错,因为每个人都没错,因为所有人都被自己的大脑认知局限了。无一例外,只要你是人,你就已经被限制了,因为大脑本来就是框架,你永远也不可能知道,你大脑认知外的东西。所以,所有人都没错,所有人都被困在自己的大脑中。只有少数圣人,释迦牟尼,孔子,老子,悟道了,悟道了就不在被大脑局限了。
56、争辩就说明你还不够有智慧,去争辩,你就还有个对错。而你就已经被局限了,你的心已经被带到二元对立的善恶中,已经不中正了,你的心都不中正了,你和他又有什么区别。你已经认为自己是对的了,而道哪里有对错,只有人的大脑认知有对错。你认为他错了,你就已经心被对错带走了。因为他说的所有对他的认知来说都是对的,这就是他的认知,你还要认为他错了。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57、当你赚的钱问心无愧的时候,任凭别人讨论,接纳这一切,会更强大,但凡你做的事有违良心,你永远不会坦荡
58、贫穷没有什么骄傲的,但是,能在贫穷中永远潜居抱道,以待其时,不停的修炼自己,等到机会来的时候,一飞冲天,这才是真的磨练人的一切。
59、当你不断学问思辨行的时候,你就是在不断的积极的在为这件事努力。而且你心底坚定的知道,这件事一定会成功。
60、反正自己的目标永远不退缩,这是勇。中间要有智慧去解决,是在解决不了,那就解决他。反正心中的目标一定要达到。任何刻意挑起争斗的,不放过就是了。
61、跟人打交道才是最难学的,没有几个人能做好,学习知识,技能反而简单,在笨的人日积月累总会学会。而看懂人是最难得,需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像阿德勒心理学说得,人生最难的事就是人际关系。看懂人,需要用到意识层面,这是智慧了,而不是任何小聪明能做到的。
62、墨守成规的人还有个标准,那就已经违背道了,道随心所欲在变化,但是,又有不变的东西,这个东西只能悟,,你永远不可能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见到祂。这就是妙的地方。其乐无穷。
63、其实做什么事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做事的过程,你的各种习气都会来,这时候化解习气才是提升,做什么都能让你变得更好。
64、当你在做利他,而不认为自己在利他的时候,运气早就来到你这里了。当你每个当下都活出致良知的时候,在你碰到困难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就解决了。这就是运气。
65、当你在做利他,而不认为自己在利他的时候,运气早就来到你这里了。当你每个当下都活出致良知的时候,在你碰到困难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就解决了。这就是运气。
66、当你真的解决了很多人的痛苦。让人变得快乐的时候,这件事就有意义。
67、做所有对世界有意义的事。然后,坚持不懈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碰到的一切挫折和困难都是来历练你的。绝不抱怨,不迁怒,不贰过。
68、人一定要勇敢,有智慧,有仁爱之心。这太重要了,有一个都不行。三者都得有,三者都有的人才算得上有德之人。
69、明显不合道的人事物,根本就不必要多想。任何违背自己良知的人事物,一定给他克掉,包括自己的所有习气,只要是能遮蔽良知的所有习气全克掉,这是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勇。而没这勇在,你就根本没有悟道。你还是对自己太温柔了,想成器,你得克掉自己的习气。去私欲,存天理。
70、你的良知清楚的都能判断,只是你良知被遮蔽住了,让你不能致良知。一切好坏善恶骗不了良知,当你有执着,有私欲,还有自己的习气来了的时候,你就被遮蔽了,看不清了。谁都骗不了良知。只是你有时候害怕得罪别人,有时候有私欲执着。所以,你不敢致良知,差别就在这。你如果真的能致良知,也就是格物,那么,会越来越自信,人也越来越坚强,真诚。别人反而会高看你,一切好坏善恶清清楚楚。
先做到为善去恶,在往上是圣人的境界,接纳一切善恶好坏,禅定在觉,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境界就先别想了,只是去格物致知就行。因为从古至今没有几个做到,孔子全一个,王阳明算半个。
71、不要相信任何人说了什么甚至任何人在想什么,都不重要,因为都不是真相,真理,真理只在你心中。道可道,非恒道也。所以,真正悟道后,不需要任何人教你做什么,你的心就是真理。
72、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第一个就是畏天命,天命是什么,天命之谓性,性是什么,是生下来上天就给你的良知。人人都有,人永远只能听从自己的良知,和圣贤的话,你连自己眼耳鼻舌身意都不要听从,何况是别人。只有心你的心之所向才是你最应该听的。祂知道你往哪里走。只能自己对自己负责。
73、有情有理。情理之中即良知
74、不是只有温良恭俭让就行的,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一个有德之人,必然是,智仁勇三者皆具的。少一样都是没有德行的表现。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75、永远不要让别人告诉你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自己去实践中历练。任何时候,对自己负责。
76、不耻下问。任何时候保持无知,但是,又无所不知的状态。因为你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东西,但是,你却有弄懂一切的潜力。
77、未有上好仁,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是你真正的理解了什么是仁,做到仁,下面的人一定会行义。
78、从任何自己当下能做的小事开始做起来。绝不要好高骛远
79、对自己的理想,志向,心之所向要抱着自信一定可以做到,哪怕自负也比自卑强。
80、把所有的抱怨全扔掉,从此以后,只有自强不息,绝不在抱怨任何人事物。永远照着自己的目标走下去,绝不放弃。
81、
更新时间:2025-08-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