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镜头,17岁的范小勤掰着手指说:“我长大以后想赚钱,除了赚钱,或者剪视频、或者上班、或者打字...然后再赚钱,然后回来娶老婆嘛,这样不对吗?”稚气的反问像一把钝刀,划开了流量时代最鲜活的创口。
十年前,江西男孩范小勤因酷似马云的脸一夜爆红。如今他早已褪去稚气,却带着一张智力二级残疾的诊断书,被困在流量的怪圈里。
十年光阴流转,他的生活轨迹凝固成固定模式:周一到周五在特殊学校寄宿,周末被带到县城店铺,像“吉祥物”般配合拍摄短视频。游客围着他合影、指挥他拍段子,结束后塞几块零食或小额红包,成为这个少年认知中最直接的“赚钱”方式。
父亲范家发站在人群边缘,沉默地看着儿子被围观的场景。当被问及十年网红生涯带来的收益时,他苦笑着摇头:“我们一家是叫花子网红,别人觉得我们可怜。”
这个家庭的真实收入令人心酸:
现居住的房子由他人捐助建造,并非网红收入所得
日常开支依赖直播打赏和拍视频获得的小额红包
家庭仍需靠卖红薯维持生计,父亲拖着一条残腿在10亩地里劳作
周末商业活动带来的零食成为额外“补贴”
小马云在街头唱阿里巴巴
当媒体追问为何明知妻子有智力障碍仍要生育时,范家发的回答揭示更深层困境:“在农村没生儿子会被人瞧不起。”这种根植于贫困环境的生存逻辑,成为这个家庭悲剧的底色。
真正掌握“流量密码”的是远房亲戚黄新龙——范小勤的表哥。他带范家到县城开大锅菜店,每月支付工资,条件是范小勤必须配合拍摄短视频。
这位“表哥”的生活与范家形成刺眼对比:
住豪华装修的别墅
驾驶高档轿车
通过范小勤相关视频获利颇丰
当网友质疑其利用表弟牟利时,黄新龙辩称:“有人消费他是好事,我们不拍小马云,他就是在外边流浪。”然而范小勤父亲坦言面对现状的无力:“无法控制别人拍他”、“没有话语权”。
流量经济下,资源掌控者与被消费者的鸿沟赫然显现。范小勤的剩余价值被不断榨取,而真正收益却流入他人囊中。
每到周末,范小勤在县城的店铺便成为猎奇者的打卡点。游客们举着手机拍摄,将他当作合影道具,用几元钱或零食换取他的“表演”。
这种互动形成当代互联网的残酷隐喻:
围观者获得猎奇满足与社交媒体素材
范小勤获得微薄“回报”及对“赚钱”的幼稚认知
父亲范家发目睹这一切却无力改变,只能无奈接受儿子成为公共消费品的事实。十年网红生涯留给范小勤最深刻的生存逻辑是——配合演出就能获得回报。
流量庇佑还是变相剥削?
关于范小勤现状的争论撕裂着公众舆论。一种观点认为:“若无流量关注,生活处境会更悲惨,至少现在他能上学,有基本收入,而不是彻底被遗忘。”
但另一种声音尖锐指出真相:
“这种‘施舍式’的流量经济,本质上仍是剥削,只不过披上了‘帮助’的外衣。”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当流量消退后范小勤的未来。父亲范家发忧心忡忡:“十年了,他没什么变化,就是长高了。”他如今唯一的愿望是“命长一点”,好多照顾儿子几年。
智力停留在儿童阶段的范小勤,既无法理解“娶老婆”的真实含义,更无法想象当围观者散去后,自己将如何生存。
县城店铺里,游客的手机镜头对准范小勤,他熟练地配合着各种拍摄要求。人群之外,父亲范家发沉默地站着,像一尊蒙尘的雕像。当最后一个围观者塞给他五元钱离开,范小勤捏着纸币咧开嘴笑——这是今日份的“工资”。
十年流量狂欢后,这个智力残疾少年成了被榨干的符号。当网友争论“消费他是好事”时,豪车别墅的主人正数着收益;当父亲哀叹“没变化”时,流量机器已转向下一个猎物。施舍式生存的背面,写满了资源掠夺的密码。
小马云的故事,值得我们反思。他曾是一代人眼中的奇迹,一个从农村跃入热搜的奇才。然而10年过去,他变成了一个“话题遗产”,一个流量的符号。
收入有多少已经不再重要。真正值得问的是:这个孩子,是否获得了他应该拥有的教育、成长与未来?
当童话散场,留下的不是梦,而是问题。那些曾将他抬上高峰的人,如今是否还记得他的模样?而我们,又是否从中学会,对孩子的未来,不能只靠流量来写。
更新时间:2025-07-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