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神又开挂了!激光灭蚊器“真能打”?老外:这就是降维打击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一只蚊子值不值得被激光打下来?有人把这事儿做成了项目,有人想把它做成生意。

可这束激光背后,烧掉的远远不止一只虫子。

技术不是从哪冒出来的,是被逼出来的

2008年那年春天,西雅图郊外一个实验室的窗户整天开着,没人开窗是为了通风,他们是想多放几只蚊子进来。

这群技术宅是比尔·盖茨基金会投的钱养的,领头的是内森·麦沃尔德,微软出身,一手把图形界面玩明白的老工程师,后来改搞发明,思路刁钻,眼光毒辣。

他盯上了非洲的蚊子,不是为了生态,是为了命。每年几十万人死于疟疾,源头就是那点黑不溜秋的吸血鬼。

喷雾药不够用,蚊帐一洗就没效,搞个根治的法子才是重点。

于是他想起了冷战期间,美国军方玩剩下的东西——激光打导弹。

这技术搁军事上太贵,没人真打得起,可要是把导弹换成蚊子?突然就便宜多了。

麦沃尔德团队整出了一套完整系统:先用音频捕捉蚊子的翅膀震动频率,再由红外摄像头精确定位,最后一束激光打穿翅膀,让它直接坠机。

这一打,不仅打中了蚊子,也打进了《时代周刊》的年度榜单。

2010年,《激光灭蚊器》被评为“全球五十大最佳发明”之一,和苹果iPad同框。

听起来很猛,实验数据也确实漂亮。

激光束可以每秒干掉几十只蚊子,还能区分雌雄,只对吸血的开火。

可实验室热闹,现实却冷静得很,设备复杂,尺寸庞大,成本惊人。

别说进农村,连进社区都困难。一台打蚊子的“高科技炮台”,怎么跟两块钱一卷的蚊香竞争?

基金会的目标是公共卫生,不是做产品。

麦沃尔德团队继续搞试验,也继续搁置。激光灭蚊,就像一场开局惊艳、结尾寂静的表演。

科技圈为这束光鼓过掌,没人真敢拿它去开战,直到这套设计图,漂洋过海到了深圳,被另一个人接了手。

深圳这边,激光不是试验品,是产品原型

胡小波看过那条新闻时没说什么,第二天就在公司技术群里转了视频。

那年他刚刚把创鑫激光交出去,成立了新的公司,主攻方向叫——激光雷达。

和麦沃尔德不同,他不是搞公益的,搞激光,是要用来赚钱的,镭神智能这个名字,就是冲着“激光全能兵器厂”去的。

雷达做得差不多时,他让团队从仓库拉来一套老摄像头、两台平台激光模组,说:试一下,用雷达打蚊子行不行?

真有人开始算方案,蚊子能飞,体积小,轨迹不稳,红外难锁,成像困难——不是不可能。

他们花了三个月做出一个原型。

顶部像个迷你转塔,激光枪架在上面。装在会议室角落,对准通风口。

第一只蚊子飞进来时,识别延迟了0.6秒,打空了。

第二只来时,系统开始提前预测轨迹——啪,蚊子掉地上没了动静。

这个视频后来被剪成宣传片放上网,评论区全是“真能打?”、“这玩意多少钱?”、“我家阳台快成养蚊场了”。

技术圈冷静,群众热情,短视频平台开始转疯了。

镭神智能随即宣布:“我们正在量产全球首款激光灭蚊炮。”

可热度背后,技术细节拉了警报。

激光输出怎么控?高了伤人,低了没用,识别算法怎么训?灯光偏强、反射干扰都可能误杀家里那只无辜的蝴蝶。

团队重新回到风洞房里,一次次调整参数,力求做到“蚊子必中,人畜无害”。

产品刚刚亮相,质疑也一并来了。

有人说:你造的是科技秀,不是灭蚊器;

也有人说:用打导弹的思路来打蚊子,本身就是错的。

胡小波没回话,团队也没发公关稿。

他们只做了一件事:继续造下一版机器——能走、能识别、能移动、能巡逻,像个小型激光战车,被命名为“灭蚊机器人”。

这玩意一上,争议更大了。

激光移动平台原本是无人车的核心件,现在被拿来“抓蚊子”?这不浪费技术么?

可镭神的技术负责人反问了一句:“你真觉得驱蚊不重要?”

没人能回答这话,每年死于蚊虫叮咬相关疾病的人类高达70多万,光是疟疾就占了近六成。

传统手段是围堵,是驱赶,是大面积喷药,可激光,第一次提供了“精准点杀”的可能。

问题是,这个可能值多少钱?

这场技术秀能不能落地,关键不在蚊子,而在最后谁来掏这个钱。

市场不缺驱蚊产品,缺的是打破旧习惯的狠角色

中国人用蚊香有上百年历史,点一圈香、盖条蚊帐,成了无数人夏天的记忆。

花露水、电蚊香片、电蚊拍也轮番上阵,便宜、管用、不碍事。

真正的问题,是这些老方法压根没进化过。

2017年,全国驱蚊用品的市场规模,干到了52亿元,到了2025年,行业预测已破百亿。

销售排行榜上,排头的是电热蚊香液,占据23%以上份额,花露水、蚊香紧随其后,全是几十年前的配方,换个包装又卖出去一轮。

哪怕效果不持久,哪怕味道呛人,只要能赶走蚊子,就还能接受。

这就是传统驱蚊产品的底气:便宜,省事,别管太多。

激光不属于这条赛道,它不便宜、不简单、不传统,要做的,是“干掉”蚊子,用光当武器,用算法瞄准目标,想改的是人类上百年的习惯。

习惯很难推倒,即便镭神智能那款激光炮,能精准击落蚊虫,也挡不住用户的一句:“看起来太复杂,我不会用。”

短视频平台上,激光灭蚊的视频吸引了不少人围观。

红光一闪,蚊子当场坠落,配乐和剪辑都像爆米花大片,可那些点赞和评论,大部分只停在“好玩”两个字上。

买回家用一次,发现打中率没想象那么高,再加上设备笨重、接口复杂、激光头需要定期维护,人一烦,就关机了。

反观国外,也有类似的例子。

以色列的Bzigo公司,推出一款不打蚊子的设备,靠视觉系统识别目标,再用激光指示蚊子的位置,提醒用户手动处理。

听起来不如激光炮高端,价格更低,使用门槛更低,照样卖出了成绩。

这说明,市场根本不缺“灭蚊解决方案”,缺的是“人人敢用”的方案,激光灭蚊要想真正站住脚,就得解决这两个关键问题:用户信任,成本控制。

可事情没那么顺利,设备里的雷达模组、视觉系统、激光发射组件,样样不是小玩意。

别看宣传里说得轻巧,现实中每一个零部件都要调试、校准、升级、保养。

用户要的,是拿来即用的家电。

研发者给的,是一台“半自动战机”,中间这道鸿沟,不是靠视频热度就能跨过去的。

激光打蚊子之前,先得过人这一关

激光打在蚊子身上,是科学,打在人身上,就是事故。

设备打蚊子要精准,人眼却比蚊子更脆弱。

激光功率一旦偏高,不光窗帘可能烧出洞,眼睛也可能留下不可逆伤害,宠物、婴儿、反光面、玻璃折射——全是风险点。

镭神智能说,他们做了“全覆盖安全模块”,会在识别出非目标物体后自动关停激光。

技术逻辑讲得通,可没人敢拿自己家试,只要有一例误伤,整个赛道可能直接熄火。

风险还不止在这,蚊子飞得快、个体小,容易和其他飞虫混淆。

识别系统一旦误判,打的是蜜蜂、蝴蝶,还是蜻蜓?

这些生物对生态系统都有作用,一旦被误杀,麻烦就来了。

尤其是公共区域,部署设备的场景,误杀一只“非目标”昆虫,也可能引发投诉甚至舆情。

说到底,识别系统的容错率必须极低,可现在的视觉算法不稳定、光线变化大、背景复杂,这些都容易“掉链子”。

镭神方面曾透露,他们使用的是成熟打印机,与投影仪级别部件,理论成本可以压到50美元以内。

可理论是实验室推演,量产之后供应链、组装、质检、售后,全都得加上去。

市面上第一批产品,定价超过千元,普通用户还没等看效果,就先被价格劝退了。

激光不是药水,没法一步到位,打不中,效率低;打错,麻烦大;打贵了,没人买。

更大的问题,是这玩意的场景没真正落地。

市区有空调、蚊帐、窗纱,本身蚊子就少,真正蚊虫泛滥的地方,比如村镇郊区、建筑工地、热带气候区,电力网络不稳定,基础条件差,你怎么部署设备?怎么维护?怎么保证安全?

他们开始试图把产品扩展到户外场景,比如社区公园、农场、花卉温室,但激光设备在室外要防水、防灰、防晒,功率调整更复杂,每一个场景都得单独调试,意味着几乎不能规模复制。

媒体常说激光灭蚊“海外爆火”,可真正权威媒体几乎没有证实这一说法。

火的是视频,是话题,不是产品本身。

要让它真正走入家庭、落在社区、被医生推荐、被防疫系统采纳,它必须变得稳定、安全、便宜、易用。

每一样,都不是靠热度能解决的。

镭神智能仍在推进这条线,他们相信只要方向没错,总会有人为看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1

标签:科技   大神   中国   老外   激光   蚊子   灭蚊   蚊香   技术   神智   产品   设备   视频   蚊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