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亚马逊在硅谷搞了个大动作,发布了一款专门给配送司机用的AI智能眼镜,名叫“Amelia”。
这事儿可不是小打小闹,标志着这家美国科技巨头正式闯进了AI可穿戴设备领域。
现在物流行业卷效率都卷到骨子里了,亚马逊选这个时候推出这款设备,明显是冲着解决配送端的痛点来的。

这款Amelia眼镜不简单,身上带了摄像头和内置显示屏,还得搭配一件带按钮的工作背心用。
司机按一下背心上的按钮,就能拍下投递照片,真正做到“投递完马上记录”。
之前我还以为这设备只是个简单的拍照工具,后来发现亚马逊考虑得更细它能识别司机是不是在开车,车辆一动就自动关设备,就怕司机分心出安全问题。

亚马逊运输部门副总裁贝丽尔·托梅也说了,安全是第一位的,这话确实在理,毕竟配送司机天天在路上跑,分心可不是小事。
目前这款眼镜已经在全美好几个地区实测了,有十几家配送合作伙伴的数百名司机正在用。

托梅特别强调,Amelia不是给普通消费者用的,是完全照着配送司机的工作场景定制的。
这种“不贪大求全,先盯准一个场景吃透”的做法,比一上来就做消费级产品稳妥多了。
很多人可能好奇,这眼镜到底能帮上多大忙?托梅算了笔账,每8到10小时的配送班次,能省出30分钟的重复操作时间。

别小看这半小时,司机一天跑下来,能多送好几单。
而且这设备还带了个硬开关,司机想关所有传感器包括摄像头和麦克风一键就能搞定。
如此看来,亚马逊在隐私这块没糊弄,知道司机们不喜欢被实时监控着干活。

本来想琢磨亚马逊会不会哪天把这眼镜卖给普通人,托梅倒是没把话说死,没排除这个可能性。
但我觉得短期内不太现实,毕竟现在Amelia的功能全是围绕配送设计的,真要改做消费级产品,得大改一番,暂时怕是不会动这个心思。
光解决末端配送的问题还不够,亚马逊这次连仓库里的效率也想提升。

他们同步展示了一款能和仓库员工协作的机器人手臂,现在已经在南卡罗来纳州的仓库用上了。
这机器人主要负责分拣包裹,比人工快还准。
很显然,仓库分拣是个体力活,还容易受伤,机器人来做这事,既能降低工伤风险,还能把仓库空间利用得更充分,一举两得。

除了机器人手臂,亚马逊还计划在仓库里装新的AI系统,用来实时管物流运作。
这系统不只是看着流程,还能预测哪里会出瓶颈,给优化建议。
它会把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揉到一起,提前找出问题,保证运营顺顺利利。

之前听说UPS也搞过类似的系统,能降低配送延误率,亚马逊这系统要是能和眼镜、机器人的数据打通,效率估计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同样在可穿戴设备领域折腾,亚马逊和Meta走的路可是完全不一样。

上个月Meta开Connect大会的时候,推出了基于“MetaAI”的Ray-Ban智能眼镜,目标很明确,就是做主流消费者市场的产品,还说这眼镜能让用户“在保持现实参与感的同时用AI”。
Meta盯着C端市场能理解,毕竟它本身就是做社交的,离消费者近。
但亚马逊不一样,它的核心优势在物流和供应链,从B端场景切入反而更能发挥长处。

Meta的眼镜可能更适合日常拍照、用语音助手,而Amelia是真能帮司机省时间、少犯错,两者的定位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现在物流行业都在琢磨怎么用AI升级,有的企业只搞了路径优化,有的只试了无人配送车,都比较零散。
但亚马逊这次是把仓库分拣、全流程调度、末端投递的AI工具都凑齐了,形成了一个小矩阵。

毫无疑问,这种“全链条覆盖”的思路,比单点突破更有竞争力,也更容易形成行业里的标杆模式。
托梅说,要是Amelia的实测效果能一直好下去,这种“AI增强人力”的模式可能会成未来物流行业的新标配。
我倒觉得这个可能性挺大的,现在很多行业都怕AI抢工作,亚马逊这种“AI帮人干活,不是替人干活”的模式,既解决了效率问题,又没那么大的就业争议,接受度肯定更高。

更何况,物流行业的效率瓶颈一直没彻底解决,末端配送的时间成本、仓库分拣的错误率,都是老大难问题。
亚马逊用Amelia眼镜、机器人手臂这些工具逐个击破,相当于给行业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模板。
其他企业看着管用,说不定也会跟着学,慢慢就把整个行业的智能化水平提上来了。

亚马逊这次的动作,不是单纯发布几款新设备,而是在尝试用AI重新定义物流一线的工作方式。
从司机的投递记录,到仓库的包裹分拣,再到全流程的运营调度,都用AI串了起来。
这种“务实解决问题,不玩概念”的做法,才是科技企业该有的样子,也难怪能在物流领域一直保持优势。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