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7度暖爸
近几年青春期抑郁、休学、躺平的话题久盛不衰,根据多篇文献和研究数据,虽然抑郁的检出率在不同年级存在显著差异,但随着年级升高,抑郁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小学阶段约为一成左右,初中约为三成,高中接近四成。
还有的研究指出:初中生的抑郁情况在初二阶段最为明显;学业压力和抑郁呈正相关,和学业成绩呈负相关。
通俗点说:学习压力是导致抑郁的重要因素,但学习压力不仅仅来自于学校,也同样来自于父母。
就好像你在外面工作了12个小时,回家之后家人还要不停询问你的工作情况,督促你要好好工作,甚至指责你赚钱不够多,升职不够快......抑郁,就成了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儿。
儿子今年升入了初中,就像是一只半大的小狼崽,眼瞅着饭量大了,身体高了,也眼瞅着学会嗷嗷叫,顶嘴耍脾气了。
出于对儿子的担心,我和妻子做了“约法三章”:不许吵孩子;不许打孩子;不许打击嘲讽孩子。
可是“约法三章”之后,我发现妻子反而变得唯唯诺诺,孩子即使做错了也不敢说,不会说了。
妻子的行为有点“矫枉过正”了,这么下去肯定是不行。怎么办呢?
我做了三句应对孩子的话术,也分享给你,常说这三句话,让孩子内心丰盈,远离抑郁。
这句话是告诉孩子:所有的事情结果只有【成功】和【获得成长机会】两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失败,它消除了对失败的恐惧和羞耻感,因为无论结果如何,你都是在前行的状态。
这句话直接对应卡罗尔·德维克的成长型思维。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相信能力是通过努力发展出来的,因此这类孩子更勇于面对挑战,不会轻易被挫折击垮,这是预防焦虑和抑郁的关键心理特质。
举个例子:家长都关心孩子成绩,考好了自然是皆大欢喜,如果考砸了呢?
你可以这样说:“这次没有达到期望目标,但你获得了很重要的成长,起码现在你已经知道自己哪个学科,哪个部分的知识需要加强。”
当结果已经成为既定事实,抱怨、指责不会有积极作用,只会让孩子体验到羞耻、挫败与懊悔,还会引发防御性反驳,造成亲子矛盾。甚至会出现习得性无助,抑郁躺平也就随之而来了。
如果能换一个视角看待“考砸”这件事,就可以将已经发生的“不好的事情”转化为孩子的成长契机。
这句话给予孩子的情感体验无条件的认可,这也是我们常听到“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正确做法,接纳情绪和情感体验,而不是允许错误的言行发生。
这句话没有评判,如“这有啥呢么好哭的”,也没有转移注意力,如“别哭了,我给你买个冰淇淋”,而是传递了:“我看到了你的感受,它们在我这里被允许存在”这一核心信息。
情绪调节能力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当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来袭,被看见、被命名、被接纳,它就是被顺利消化和代谢。
反之,被压抑的情绪会内化为自我攻击,羞于表达情感,变成抑郁的温床。
举个例子:当孩子因为小事崩溃
你可以这样说:“我知道(描述事实)让你非常伤心和生气(命名情绪),这确实让人很难过(表达理解和允许)。”
再来个例子:当孩子感到紧张、害怕时
你可以这样说:“我看出来你有点紧张,第一次(描述事实)很多人都会这样,但我会一直陪着你。”
这样的表达,比你说“不要怕、要勇敢”,“没什么大不了的”,“至于这样吗?”之类的话,要有用100倍。
因为每一种情绪都是人类忠实的邮递员,只有能打开门与之共处,它才会完成送信任务,才会离开。
当孩子被负面情绪侵袭,他需要的是看见、理解、允许,绝不是否定、指责和假大空的鼓励。
这句话的魔力在于:将孩子的注意力从“问题有多大?”转向“解决方案在哪里?”。
它包含了三重力量:“我们”(陪伴与支持)、“看看”(好奇与探索而非定罪)、“怎么解决”(面向未来的行动导向)。
它把孩子从一个被问题困住的受害者,变成了一个积极的“问题解决者”。
这培养了孩子的“心理控制感”和“执行功能”。抑郁常常源于习得性无助(觉得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现状),而这句话直接对抗这种无助感,让孩子相信行动可以带来改变。
举个例子:当孩子面对学习困难
你可以这样说:“这个项目(某个具体任务)确实很有挑战性,我们来把它拆解成小步骤,第一步可以做什么呢?”
这样回答的威力是:将孩子对于某事的失控感转变成为掌控感;将抱怨、沮丧、羞耻的消极体验转变为该怎么办的积极思维,同时也能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初高中阶段是孩子们人生中最重要的6年,同样也是最动荡的人生阶段。
此时的他们就像是刚长出獠牙的小狼崽,嗷嗷叫着要去体验世界,又会在磕磕碰碰后回到父母的怀里,我们除了安慰,还可以更积极地解读他们的经历。
这些话语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们从不同维度为孩子构建了健康的心理免疫系统:
“要么成功,要么成长” 塑造了孩子如何看待结果。
“你的感受是真实的,我理解” 塑造了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们一起看看,这个问题能怎么解决?” 塑造了孩子如何看待外部挑战。
真正的教育,是在孩子心中播下时间的种子——让他们相信,所有经历并非定局,而是通向明天的台阶。
正是赋予了孩子一种穿透眼前得失、看见漫长成长的能力,所以,最重要的不是字句的完美,而是背后那种信任、接纳和始终相伴的立场。
转发给更多父母,是帮 TA 在迷茫时多一个参考。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