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朝到清朝,科举制度1300年里查处了580多起舞弊案(据《中国科举史》统计),平均每两年就要严肃处理一起。皇帝们这么狠,是因为他们算明白三笔账:
一是经济账:明朝办一场科举要花20万两白银,相当于现在2个亿;
二是政治账:清朝六成官员都是科举出身,作弊就是在挖朝廷墙角;
三是民心账:北宋43%的进士是寒门子弟(《萍洲可谈》),这是老百姓最后的上升通道。
但严刑也挡不住作弊。晚清曝出“银号分润”潜规则——考前给钱庄存钱,中举后按名次分红。这正应了思想家黄宗羲的话:“法规越严,漏洞越多。”
唐朝:权贵“保送名单”
公元870年,长安城最繁华的朱雀大街上,一张盖着皇帝玉玺的告示引得百姓围观。礼部侍郎崔沆、中书舍人裴坦的名字被朱笔划痕——这两人竟把科举变成“权贵保送游戏”,提前将录取名单泄露给关系户。38个走后门的举子被终身禁考,两个主考官流放岭南。
但这还不是最狠的。唐宣宗年间,考官李郢收钱篡改考卷,被皇帝下令在朝堂上活活打死。《册府元龟》记载,17个作弊考生脸上刺着“舞弊”二字,戴着铁枷流放海南。当他们经过洛阳时,百姓往囚车上扔石头,砸得这些公子哥“血污满面,嚎哭震天”。
宋朝:作弊用上“古代无人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汴京贡院上演了一出“古代谍战剧”。考生刘某将考题绑在信鸽腿上飞出考场,场外枪手写好答案,再用风筝把纸条传回来。没想到一阵怪风吹歪了风筝,纸条正好掉在巡考官员头上。
宋真宗气得摔了茶碗:“用鸽子作弊?当朕是瞎子吗?”刘某被腰斩,同考场200人十年不准考试,连开封府尹都被撤职。到了南宋,奸臣秦桧的养子秦埙舞弊,考官被迫让他当上“省元”(科举前三名)。事情败露后,秦埙功名被革除,考官脸上刺字发配充军。最惨的是嘉定十二年(1219年)的“衣服夹带案”,主犯被千刀万剐,全家三代禁止参加科举。
明朝:朱元璋的亲自阅卷
1397年科举放榜,51个进士全是南方人,北方考生集体抗议。朱元璋亲自阅卷,发现北方人文章确实写得差,但为了安抚民心,硬是把主考官刘三吾凌迟处死,涉案考生全部充军。
万历年间有个“作弊狂人”沈同和,把四书五经刻在衣服里层,用银酒壶装缩印小抄,还买通巡考。东窗事发后,他被铁链锁在考场门口示众三个月,流放三千里。他当吏部侍郎的老爹被革职查办,五个考官砍头。百姓拍手叫好:“这些蛀虫,早该杀了!”
清朝:一品大员作弊丢命
1858年北京菜市口,刽子手的大刀高高举起。台下百姓瞪大了眼睛——受刑的居然是当朝一品大员柏葰!这个科举主考官收了考生罗鸿祀的银子,把满是错字的卷子定为举人。咸丰皇帝龙颜大怒:“宰相都敢作弊,大清还有王法吗?”
比这更惨的是顺治十四年(1657年)的“丁酉科场案”。考生方章钺因为和考官是老乡,直接被判绞刑。七个考官在刑场被钝刀砍头。朝廷还把他们家抄得精光,父母兄弟全部流放东北挖人参。
今天,当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科举考场的带血枷锁时,不要只觉得古人残忍。从柏葰的断头台到现代高考作弊入刑,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公平一旦被打破,社会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