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轴承厂:北京人扎根兰州的故事,一座七里河老厂的五十年印记

在兰州七里河区光华街的老家属院里,头发花白的老人们聊天时总带着一口京腔:“咱兰轴的轴承,当年在北京原厂都是响当当的!”1965 年,一列满载设备和北京职工的火车哐当哐当驶入兰州,将北京轴承厂的火种播撒在黄河南岸的黄土坡上。从试生产第一套 308 轴承到成为全国九大轴承骨干企业,从北京胡同的子弟到扎根西北的 “三线人”,兰州轴承厂的四十年,是一部带着京味儿的西北工业史诗。

一、1965 年:北京来的 “拓荒队”,把图纸铺在黄土上

“迁厂令下来那天,厂里的老少爷们儿连夜打包,机床零件编号装箱,连食堂的锅碗瓢盆都没落下。”82 岁的老职工张大爷还记得,1965 年春天,北京轴承厂的 754 名职工告别胡同里的四合院,登上了西去的火车。他们中,有技术精湛的车工师傅,有经验丰富的质检员,还有刚从北京工业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带着 “支援三线” 的热血,要在兰州七里河的黄土坡上重起炉灶。

选址在任家庄的厂址,原是兰州第一汽车修理厂的旧厂房。北京职工们跳下火车,看到的是满地黄土和几排破旧的工棚:“风一吹满脸沙,下雨就泥泞,跟北京的柏油路没法比。” 但没人抱怨 —— 原厂长在动员会上拍着胸脯:“咱把北京的技术带过来,让西北的机器也用上咱‘京造’轴承!” 他们用三个月时间翻新厂房,给旧机床除锈上油,把从北京带来的图纸铺在木板搭的临时办公桌上,一笔一划标注生产细节。

1965 年 9 月 20 日,第一套 308 轴承试生产成功。当检验员用北京话喊出 “合格” 时,全厂的北京职工围着机床唱起了《东方红》,有人拿出从北京带来的果脯分给大家,甜丝丝的味道混着机油味,成了兰州轴承厂的第一缕烟火气。这些北京职工很快成了厂里的 “主力军”:车间里飘着京腔的技术指导,食堂师傅学着做西北人爱吃的拉面,连孩子们在黄土坡上玩的游戏,都是 “模拟北京原厂的生产线”。

二、七八十年代:京味儿 “小社会”,轴承转遍大中国

七十年代的兰州轴承厂,活成了七里河的 “小北京”。厂区里,北京话是 “官方语言”,师傅们骂徒弟 “你这活儿干得太糙”,带着浓浓的儿化音;家属院里,北京来的大妈们凑在一起烙馅饼、腌咸菜,把黄土坡上的平房打理得像胡同里的小院。每到过年,从北京探亲回来的职工总会带些果脯、糕点,分给邻居,整个家属院都飘着甜香。

这时候的兰轴,正迎来最辉煌的岁月。1970 年,厂里升级了生产工艺,把煤炭加热改成煤气加热,车间里的烟尘少了,轴承精度更高了。除了普通中型轴承,他们还啃下了 “硬骨头”—— 生产航空轴承和坦克轴承,成为全国九大轴承骨干企业之一。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的石油钻机上,装着兰轴产的大型加强型轴承;远方的火车、机床里,“兰轴牌” 的齿轮无声转动。

八十年代的兰轴,是七里河最时髦的地方。北京职工带来的喇叭裤、蛤蟆镜,成了年轻人模仿的对象;厂里的文艺汇演上,既有北京职工唱的《北京的金山上》,也有本地职工跳的西北秧歌。1982 年兼并兰州市工农轴承厂后,产能更上一层楼,职工家里陆续添了电视机、洗衣机、冰箱,家属院的夜晚亮起成片的灯光,比黄河南岸的星星还亮

为了跟上时代,兰轴人敢闯敢试。1979 年秋,厂里派人参加广交会,回来后拍板 “上小规格轴承出口项目”。面对外贸订单的苛刻要求,北京老师傅带着年轻技工成立攻关小组,用六十年代的老设备硬是磨出了符合国际标准的轴承,1980 年顺利完成 120 万套出口订单。1983 年,厂里自己设计改装了 8 条可控硅中频感应加热生产线,工人师傅们笑着说:“这下不用再抡大锤了,咱也用上‘高科技’啦!”

三、九十年代:齿轮转慢了,乡愁却更浓了

九十年代的市场经济浪潮,让老国企的日子渐渐难了起来。南方民营企业的轴承价格更低,进口轴承抢占高端市场,兰轴的设备还停留在六十年代水平,订单像退潮的水一样慢慢减少。车间里的机床开始 “轮休”,北京来的老技工们摸着熟悉的车床,眼里满是不舍:“这机器跟了我一辈子,咋就转不动了呢?”

1998 年重组改制后,兰轴还是没能顶住压力。2005 年,厂房的铁门缓缓关上,机器被拆解运走,这座承载了四十年记忆的工厂,正式宣告破产。那些从北京来的职工,大多已在兰州扎下根:孩子在这里长大,老人在这里老去,黄土坡上的风,吹白了他们的头发,也吹淡了乡音,却吹不散乡愁 —— 他们还会在清明念叨 “该给北京的老祖宗烧纸了”,还会在冬天想起胡同里的冰糖葫芦。


四、如今:黄土地上的 “北京老乡”,故乡成了梦里的牵挂

如今的任家庄 23 号,早已建起了鳞次栉比的住宅区,只有老家属院的红砖墙还留着当年的印记。光华街的长椅上,坐着头发花白的北京老职工,他们聊着当年从北京迁来的往事,手里转着磨得光滑的轴承钢珠 —— 那是他们从旧厂房捡来的念想。


那些曾经引领七里河时尚的北京阿姨,如今在广场舞队伍里跳得欢;当年的年轻技工,成了社区里修东西的 “老专家”,谁家的洗衣机、自行车坏了,找他们准能修好。他们把人生最美好的四十年献给了兰州轴承厂,把北京的技术、北京的热情,都融进了这片黄土地


夕阳下的光华街,老人们指着小区里的老槐树说:“这树是咱刚迁来时栽的,现在都能遮半条街了。” 风穿过树叶,沙沙的声响像极了当年车间里的齿轮转动声。兰州轴承厂不在了,但那些从北京来的 “轴承人” 还在,他们把他乡过成了故乡,把乡愁酿成了岁月里的甘甜 —— 就像他们亲手生产的轴承,虽经磨损,却永远带着属于那个时代的温度与光芒。


兰州一毛厂:兴衰交织的西北纺织传奇

兰州老企业实录:与一毛厂破产相比,三毛厂为何走出了重生之路?

兰州企业录:从西固荒滩到工业明珠——兰州炼油厂的崛起传奇

兰州老企业实录:繁华的金城中心下面,是消失的西北合成药厂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8

标签:历史   兰州   北京人   印记   故事   北京   轴承   职工   厂里   家属   机床   当年   头发   乡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