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打亚洲杯的中国男篮,真的像老叔说的那么年轻吗?

“年轻”这个词,在中国篮球语境里,似乎越来越难捉摸了。

最近一次,是在男篮亚洲杯热身赛之后。主教练郭士强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年轻”,提到这支队伍因为伤病和人员空缺,不得不大量启用年轻球员,让他们借此机会“锻炼锻炼”。听上去挺合理的,但当我摊开这份大名单,再看一眼球员的出生年份,却不免皱起了眉头。

王俊杰,2005年生,确实年轻,刚满20。余嘉豪也不大,22岁。可再往下呢?胡明轩、赵睿、胡金秋,都是27、28的年纪,甚至再过两年就能参加“30+”俱乐部的聚会了。周琦、雷蒙也早过了25岁门槛。这支中国男篮,单论年龄,说它“年轻”,真的有点牵强。

那“年轻”到底指什么?

可能更多说的是经历。这个队伍里,真正在国际大赛中打过硬仗的球员,几乎可以数出来。朱俊龙、胡明轩有过世界杯和亚运会履历,但说到连续作战、担纲核心、带队冲关的经验,他们仍然是“菜鸟”。相比当年的阿联、郭艾伦、周鹏这些人一打亚洲比赛就能“站着赢球”的底气,现在的这支队伍显得生涩多了。

年轻,不是他们的岁数,而是他们面对压力的状态,是在亚洲强队面前会露怯、会手软的那种“嫩劲儿”。

本届亚洲杯的大名单,其实是一个打补丁的产物。周琦、曾凡博、张镇麟、崔永熙这些人全部因伤缺阵,留下了巨大的战术空白。于是教练组临时提拔新人,把边缘球员推向主力位置。像李祥波,可能在赛前一周都没想到自己会登上亚洲杯的赛场。

你能说他们不拼吗?当然不是。但拼,并不能替代经验,也填不上体系的空洞。郭士强显然也明白这一点。他一边试图稳定节奏,一边尝试找出哪些人能扛得住压力,能真正成为未来骨干。

这支队伍就像一支半成品的建筑。框架刚搭,水泥还没干,很多球员彼此并不熟悉,有些组合甚至是第一次一起上场打球。没有周琦撑底,没有曾凡博的机动性,攻防两端的很多细节都得从头摸索。比赛打起来,问题接二连三暴露,教练员现场调整的压力比球员还大。

这样的背景下,别说什么“成熟打法”、“冲击奖牌”了,能稳住局面、把战术跑清楚、别打崩就已经很难得。

所以,如果你听到有人说这支中国男篮“太年轻”,不要只盯着身份证的年份看。要看他们在国际舞台上有没有见过大场面,有没有输过真正的硬仗,有没有在逆风球里撑过一整节。如果都没有,那他们确实“年轻”。

而这届亚洲杯,正是他们成长的起点。

走不远没关系,打不赢也可以接受,但这班人要知道怎么在这样的比赛中找感觉、学判断、抗压力。如果他们真能撑过去,再回到CBA、再参加下一次国家队集训,站姿就不一样了。

“年轻”从来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这些年轻人能不能在挫折中成长得快一点。否则,再过三年,我们可能还会听到:“这支队伍很年轻,需要锻炼。”

那时候,也许就真晚了。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4

标签:体育   亚洲杯   中国男篮   年轻   球员   队伍   硬仗   亚洲   压力   年份   战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