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老人形容自己在城里被判了“有期徒刑”,不知何时才能“刑满”回老家;聊天经常使用“女儿家”“儿子家”,很少用“我们家”……据北京晚报报道,不少老人从老家来到城市、帮助子女照料孩子。在漂泊他乡、托举儿女的同时,老漂族们也面临精神孤独、价值感缺失等苦闷,甚至调侃自己只是儿女家里的“保姆”。

有数据称,我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远离安稳的故土,千里跋涉进城,老漂族对子女的托举、对家庭的奉献令人感动。然而,当老人们说出“保姆”“儿子家”等词汇的时候,意味着他们的潜意识中,并没有将子女的家当作自己的家,也折射出自己在家庭中“被需要却又被忽视”的尴尬。特别是,一些老人带娃生活结束时的轻松、离开儿女城市时的“解脱”,更表明老漂族的隐忍与不易。这背后,固然有社会转型、时代变迁等“无奈”因素,但相当程度上,是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年轻一代忽略了对老人情感上的照顾与体谅。有的年轻人认为,老人在城里带孩子,不缺吃不缺穿就是善待。也有年轻人觉得,每个月给老人一笔钱,就不算亏欠……殊不知,老漂族们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价值上的认可。
老漂族心中苦闷,并非老人矫情。当老人们“漂”进城市,通常面临“内外交困”。一方面,从熟悉的故土到陌生的城市,不只是语言、习惯、环境等方面的差别,也有生活圈、社交圈被“重置”的现实。另一方面,诸如婆媳关系、亲子关系、育儿观念等家庭内部的摩擦,也时常让老人感到心累。据报道,不少进城老人的生活半径只局限于家、学校、菜市场“三点一线”;一些子女或在代际沟通上与老人有障碍,或忙于工作缺乏对老人的陪伴。老人白天围着孙辈和幼儿园转,晚上却只能在空荡的房间里盯着手机,打发时间。被忽视的情感需求与少被看见的默默付出,让老人的身体和心理长期处于漂泊无定的状态。
帮老漂族摆脱困境,最需要的是将他们从精神苦闷中“拉”出来。其中,当然需要社会政策层面的支持,比如街道、社区等机构,向老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活动。但更关键的,还在于家庭内部的情感润滑与支撑。每一位子女都要多换位思考,“看见”并懂得老漂族的付出与价值。在日常生活中,年轻人既要履行好孝顺老人、赡养老人的责任,也要给予老人尊重和陪伴。做决策时帮老人多想一点,遇到困难时替老人多做一点,化解摩擦时给老人多“让”一点,老人才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找到内心的归属感。
老漂族不是家庭的“保姆”,而是子女在城市打拼时最坚实的后盾。他们不怕操劳、不计付出的托举,理应得到温暖的回应——不是物质层面的优渥与满足,而是子女和社会能够“看见”并尊重他们。
来源:北京晚报
更新时间:2025-11-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