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造船业驶入快车道,新船订单量以2390艘、6555万修正总吨的惊人规模,冲上了17年来的最高峰,但这股巨浪来得快,退得也急。
刚迈入2025年,市场风向骤然转变,订单热度急速降温,仅仅上半年,新签的订单数量就惨遭腰斩。这场席卷全球的寒流之下,作为造船业绝对主力的中日韩三国,表现也大相径庭。
日本船厂新订单断崖式缩水至仅94艘,韩国也未能幸免,新船订单113艘,稳坐全球造船头把交椅的中国,在这波寒潮中又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上半年,中国造船业究竟拿下了多少新船订单?
2024年全球新船订单曾创下17年新高,达到2390艘、6555万修正总吨的惊人规模,但这股热潮却如昙花一现。步入2025年,市场骤然降温,上半年新船订单量同比暴跌54%,仅录得1938万修正总吨,共计新船订单647艘。
美国针对中国船舶业的301调查及相关限制措施是一重要影响因素,其单边主义政策打乱中国船企生产节奏,迫使船东重估地缘政治风险下投资安全性,加剧全行业观望情绪。
与此同时,前几年订单潮的副作用逐渐显现,全球主流船厂档期已满至2028-2030年,船台资源稀缺致使新船造价攀升,这进一步抑制了当下需求。
全球经济波动与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正侵蚀船东对长期贸易前景的信心,即便2024年航运公司积累了丰厚利润,面对贸易路线重构、环保政策不确定等变量,这些资金并未如预期般转化为新订单。
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全球造船市场进入调整时期,作为位居全球前三的三大造船业强国,中日韩三国的抗压能力也出现了迥异状况。
日本造船业上半年的表现,只能用“惨淡”形容,502.32万GT的总量较去年同期暴跌68.1%,市场份额萎缩至不足10%,曾经闪耀全球的“日本制造”在造船领域似乎正加速褪色。
二战后凭借政府扶持和低廉劳动力,日本造船业迅速崛起,1975年曾占据全球52%市场份额,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等企业以精密制造技术树立行业标杆,尤其在LNG船液舱等高端领域拥有先发优势。
但自1990年代起,产业生态逐渐僵化,面对韩国成本优势和中国产业链规模的双重挤压,日本船企未能及时调整战略,其固守传统船型市场,在绿色船舶转型浪潮中反应迟缓。
2016年三菱重工隐瞒潜艇设计缺陷事件揭开黑幕,2018年川崎重工又被曝出篡改40艘LNG船焊接质检报告,直至2023年船用发动机排放造假撼动国际信任。挪威船东取消订单、全球船级社调查、欧洲索赔等事件,使“日本制造”信誉严重崩塌,技术优势被诚信危机反噬。
过去数年,产能缩减,部分企业退出市场,这进一步削减了整体竞争力。如今,面对潜在订单,也只能徒唤奈何了,2025年上半年新接订单量暴跌至94艘,全球份额跌破10%,手持订单仅能维持3.5年产能。
“有单接不了”的尴尬是日本造船业的核心痛点,全球需求虽整体回调,但并非完全消失。问题在于,日本各大船厂未来数年的船台早已排满,严重限制了接单能力。
当前日本正多线突围试图挽回颓势。技术层面转向氢运输船等小众领域,避免与中韩正面竞争,而在高附加值、代表未来方向的LNG运输船等新兴领域,日本斩获寥寥,仅有8艘液货船订单,竞争力明显不足。
当然,日本并非毫无依仗,截至6月底,其手持订单仍高达620艘2999万GT,按2024年完工量计算足以支撑约3.5年的建造量,这庞大的存量,是日本船企维持运转的基石。
但伴随着其订单存量逐渐消化,新订单倘若因产能桎梏和竞争力问题难以有效补充,日本造船业在全球版图上的位置,恐怕会进一步松动。
与此同时,与日本隔海相望的韩国正凭借其看家本领在高端市场努力突围。
韩国船企上半年收获113艘新船订单,合487万修正总吨,尽管数量同比下降33%,但25%的全球市场份额使其稳坐第二把交椅,相比日本的一蹶不振,韩国造船业可以说是稳住基本盘。
韩国能在全球造船业寒流中相对站稳,其在高附加值船型领域的深厚积累功不可没,高端LNG运输市场短期遇冷,部分订单的流失是其份额下滑的直接诱因,但韩国在技术积累与高端船型建造领域依旧有着深厚的根基,短期的波动尚未撼动其根本。
虽然气体船整体投资放缓,但韩国在相关领域的竞争力仍是其重要护城河,韩国船企持续在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高端领域精耕细作,技术优势成为其抵御市场波动的关键筹码。
但与此同时,韩国造船业的压力也在与日俱增。
前方面临中国造船业的强势崛起,其凭借规模、成本优势以及日益提升的技术能力,持续蚕食着包括部分高端船型在内的市场份额。日本虽当下深陷困境,但其技术底蕴深厚,手持订单量亦不容小觑,一旦产能或策略有所调整,仍为潜在对手。
韩国自身新造船价格指数也同比下滑1%,面临新船价格承压和全球需求整体疲软的双重挤压。
在全球订单腰斩的凛冽寒风中,中国造船业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竞争力,全球647艘新船订单中,超过一半都是中国制造,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接订单370艘,1004万修正总吨,以52%的全球市场份额遥遥领先。
中国在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这三大核心指标方面,于世界市场所占份额都超过了50%,修正总吨占比亦接近或超半数,其龙头地位得以全方位稳固。
面对国际船东对绿色化、大型化船舶的迫切需求,头部企业率先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向,使中国造船业在订单总量下滑的逆境中,反而实现净利润同比近120%的爆发式增长。
订单结构优化升级是重要底色,中国船企并非单纯追求数量,更在向高价值领域坚定迈进,技术突围正成为中国造船业保持韧性的核心引擎,中国造船业也正从成本优势转向技术话语权竞争。
出口船舶占全国造船完工量的89.5%,245亿美元出口额中,集装箱船、散货船、液货船三大高技术船型贡献超六成份额,印证了国际客户对中国造船技术标准的认可。
业绩飙升的背后,是手持订单结构升级优化和交付民品船舶价格同比提升,这波升级浪潮,是中国造船业从“大”迈向“强”的关键一跃。
产业变革浪潮下,全球贸易与航运的基本盘依然稳固,海运无可替代。眼前的订单回调,更多是经历2024年订单狂潮后的正常消化与地缘政治扰动下的短期谨慎。绿色低碳的大趋势与智能化、数字化的浪潮,正为造船业打开新一轮增长的大门。
对于中日韩三国而言,未来的竞争将不仅是订单数量的比拼,更是技术高度、绿色含量、建造效率与成本管控的综合较量。全球造船业的巨轮,正朝着绿色、智能、高效的方向坚定航行。
370艘!上半年中国船企新接订单量蝉联全球榜首|2025中国经济半年报——华夏时报2025-07-13
订单持续下滑!日本造船业市占率跌破10%——国际金属加工网2025年07月21日
更新时间:2025-07-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