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大地,物阜民丰,每一件好物都是时光镌刻的印记,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
草原上雕花的银碗,既能看到游牧生活的生存智慧,又能寻见中原纹饰的温婉灵秀;毡房里醇厚的奶食,在浓郁的醇香中,藏着多民族饮食偏好的相互接纳;林海中精巧的桦树皮器皿,在传统手艺里,也融入了多元文化的改良巧思……这些北疆好物,从来不是孤立的“民族符号”,而是各民族在长期共处中,用智慧与情谊共同打磨的“活化石”。
它们身上的每一道纹路、每一缕香气、每一种用途,都记载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故事。或许是古道上的以物易物,或许是邻里间的技艺相传,或许是节庆时的共品共尝。正是这些具体而微的联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日常烟火中悄然生长。
我们循着北疆好物的脉络,剥开它们的“文化基因”,看一把弦乐器如何融入多样乐理的韵律,听一味特色吃食怎样成为多民族餐桌上的共享美味,寻一件手工艺品里藏着的多民族协作密码。我们想讲清楚,这些好物背后,是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情谊;想说明白,正是无数这样的“小联结”,织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纽带”。
让北疆好物开口说话,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在具体可感的物件里,变得清晰可触、温暖人心。
兴安盟大米,北纬46度的稻香传奇
风吹过北纬46度的山麓,在兴安盟无垠的稻田上卷起千层绿浪。风里糅合着松涛的清韵与黑土的厚重,也传递着一粒米中绵延不绝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兴安盟大米,从来不止于风物馈赠,更是一场关乎守望与共生、团结与共兴的深情叙事。它是一碗饭,更是一条心。
稻浪飘香,源在兴安
天地共酿,是山河与民族的合唱。大兴安岭以东,绰尔河、洮儿河、归流河等六大水系奔流不息,滋养着沿岸各民族共居的沃土。年均超2800小时的日照与15摄氏度的昼夜温差,不仅孕育出“一家煮饭百家香”的黄金品质,更酿成了各族儿女共守乡土、共护粮安的深厚情谊。
稻香之中见真情。在这片多民族共生共荣的土地上,水稻不仅是作物,更是文化的纽带、情感的共同体。如三合村,朝鲜族群众善耕稻作,其他民族邻居协力相助,古老的种植技艺与现代产业彼此交融,不同民族在共耕共收中结下深厚情谊。农忙时田埂上的笑语,丰收节广场上的歌舞,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生动的注脚。
喜获丰收
智慧交融,跨越山海亦能同心。2018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亲赴兴安盟,将盐碱地稻米命名为“袁蒙稻”,寓意“圆梦”。一位湖南科学家与北疆各族群众的携手,正是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鲜活写照。天南地北的稻种在此扎根,科研人员与各族农牧民在田埂边探讨技术,绿色防控、测土配方与传统智慧相结合,共同守护12万亩绿色有机认证稻田——这是科技的共育,更是人心的共护。
兴安盟大米飘香远方
产业共兴,是你中有我的发展之路。全盟100多家稻米企业、合作社与各族农户紧密联结,从育苗到销售,共建共享。“企业+农户”的模式,不仅在京蒙协作中为180余名各族农牧民开辟增收新路,更以创新的质押模式发放贷款7800万元,推动“兴安盟大米”品牌价值跃升至262.87亿元,成为内蒙古首个粮食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香飘世界,是同心的回响。从中国——蒙古国博览会达成多项合作,到国际米食味品鉴大会斩获“特别优秀奖”,兴安盟大米正以高品质讲述中国各民族共生共荣、共享发展的故事。它不再只是一种农产品,更是中国文化交流、民族团结的友好使者。
收获金秋
最是寻常,最见深情。捧起一碗兴安盟大米,咀嚼的是黑土的厚重、阳光的清新,更是各族儿女守望相亲的温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在远方,就在共耕一片田、共育一粒米、共兴一个业的日常之中。
这碗米,蒸腾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最本真、最鲜活的气息——我们同守一片绿,同护一碗粮,同有一个家,同享一份甜!
文字: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兴安盟民族事务委员会
图片:兴安盟民族事务委员会
更新时间:2025-09-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