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吃的不少月饼其实是"假货"。这标题够刺激吧?但真相还真没那么夸张。
这事儿得从两个国家标准说起。专门管月饼的GB/T19855标准,对饼皮馅料都有严格要求。
可现在的月饼花样百出,榴莲芝士、麻辣小龙虾馅的,哪还顾得上老标准?商家们干脆套用更宽松的糕点标准GB/T20977。
说白了,不是月饼变"假"了,而是创新跑得太快,老标准跟不上了。
真没必要。糕点标准的安全要求一点不含糊,该有的菌落数、添加剂限量都管得死死的。
就像你穿西装去登山不合适,但要说西装质量有问题,那纯粹是两码事。
想起前些年牛奶和乳饮料的争议。那个确实是标准高低的问题,但月饼不一样。
古代的月饼就是面皮包糖馅,现在连冰淇淋、燕窝都能往里塞。
我奶奶第一次见流心奶黄月饼时,愣是问了三次"这真是月饼?"
今年最逗的是某款"佛跳墙月饼",包装上大虾鲍鱼印得栩栩如生,拆开一看,海鲜粒得拿放大镜找。
这就是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好消息是新版《食品标签通则》马上要实施,要求把主料含量标清楚,以后这种套路就行不通了。
超市里转一圈,月饼柜台的进化史活脱脱就是中国消费升级的缩影。二十年前还是五仁、豆沙、莲蓉三分天下,现在没点新奇馅料都不好意思上架。
有次我买过一款"芥末三文鱼月饼",尝了一口就敬而远之——倒不是安全问题,纯粹是舌头遭不住这混搭。
监管部门也挺难。既要守住安全底线,又不能把创新扼杀在标准里。就像给孩子定规矩,管太死容易僵化,放太开又可能失控。
去年某网红月饼因为添加了特殊菌种被下架,后来发现其实是安全的新工艺,这事就挺值得玩味。
就像端午节吃甜粽咸粽都能吵翻天,美食本就应该包容多样。重要的是三点:厂家别虚假宣传,产品保证安全卫生,价格别太离谱。至于称呼它是月饼还是糕点,真没那么要紧。
倒是建议大伙养成看配料表的习惯。上周我邻居李阿姨还炫耀女儿送的"黑松露月饼",我帮着看了下配料表,松露粉排在十几种添加剂后面。
老人家顿时不香了——倒不是吃出问题,就是有种被忽悠的感觉。
说到底,月饼就像过年时的饺子馅,咸甜荤素各有所爱。标准存在的意义,是让商家别把白菜馅说成佛跳墙,不是非得让所有人都吃一样的味道。毕竟,能让家人开心围坐分食的,就是好月饼。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