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东方与西方的交汇点上,一位犹太女子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成为拥有中国国籍的犹太人。
她见证了两国从陌生到熟悉、从交流到合作的历程。
90年代,她重返以色列,不仅受到了总理的隆重接见。
更令人瞩目的是,她的两个儿子凭借卓越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在商界崭露头角,成为了亿万富豪。
那么在这位传奇女子,沙拉·伊马斯的身上,究竟发生过怎样的故事?
如果要了解沙拉·伊马斯的经历,那么势必绕不开的话题,非二战莫属。
当时沙拉的父亲,利维·伊马斯,是一名生活在德国和波兰边境的犹太人。
随着1931年二战的爆发,战火四处蔓延,而德国纳粹也开始亮出“屠刀”,对犹太人进行惨无人道的迫害。
身处其中的利维·伊马斯,自然也是难逃一劫,为了生存,他四处躲藏,数次想要逃往国外。
可无奈周围很多国家,由于各种顾虑和原因,都拒绝接纳犹太难民。
就在这危急关头,远在东方的中国向其伸出了援手。
当时中国驻维也纳的总领事何凤山,顶住层层压力,向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签证。
而利维·伊马斯,就是这些侥幸逃离纳粹魔掌的幸运儿之一。
1939年,他乘坐轮船正式落地上海,并利用手中的资金在大名路开了一家酒吧和沙利文面包店,开启了新的生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沙拉自1950年出生起,就在中国长大。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利维·伊马斯占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他的存在,不仅让沙拉有着相对优渥的生活条件,而且得到了教育的机会,有机会接触中西方文化。
可惜这样平静的生活却没有持续多久,在沙拉12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不久后匆匆改嫁,自此她的人生开始发生巨大转变。
无家可归的她,辗转多地,虽然最终侥幸被一户人家收养,可因为家境贫困,沙拉不得不四处接一些零散的活计,以此维持生计。
与此同时,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沙拉的犹太身份让她难以受到周围人的认同,备受冷眼。
并且随着形势的紧张,沙拉的生存变得愈发困难,在1967年被养母赶出家门,同时一头天生卷曲的头发也被尽数剪去。
好不容易到了1971年,沙拉有了进铜厂做女工的机会,但却因为被养母诬陷成“外国特务”,而被关进监狱 11 个月。
在这个过程中,沙拉遇到的困难以及磋磨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但幸运的是,父亲利维的教育方式,给予逆境中的沙拉很大的精神力量。
像利维还在世的时候,他就明白自己不能陪伴孩子一生。
因此采用了“犹太式”的智慧与狠心教育方式,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培养了沙拉的独立性和坚韧性格。
例如,他带沙拉去菜场买菜,会教她如何比较和选择;又或者是当沙拉撒谎时,告诉她应该直面自己的内心。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沙拉从小就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所以在生活的苦难接踵而至时,沙拉凭借着坚韧的意志和智慧,最终一一挺了过来。
无论是面对养母的薄待,还是被诬陷时的痛苦,沙拉都抱着积极的心态去处理问题,正是这种乐观和智慧的态度,帮助她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随即1992年中以建交,沙拉离开中国,回到了以色列。
众所周知,二战期间,中国出于人道主义原则,收留了很多逃避纳粹迫害的犹太难民。
他们主要生活在上海的虹口区,特别是提篮桥一带,尽管生活条件艰苦。
但他们在上海建立了自己的社区,开设了商店、学校等设施,努力保持犹太文化和宗教传统。
随着二战结束,新中国的成立,世界格局重现洗牌,这些漂泊在异国他乡的犹太难民也觉得是时候重新出发了,纷纷离开了中国。
而沙拉的父亲利维,原本也是如此打算,但由于去世的突然,导致计划中断,沙拉也因此留在了中国。
但与此期间,她一直没有忘记父亲的遗愿,想要回到以色列替自己的再看一眼故土。
而且作为一名犹太人,沙拉也想亲眼去看看自己的故乡,究竟是何模样。
不过碍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影响,尤其是冷战期间,中国隶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但以色列却和西方国家关系紧密。
这种意识形态和外交政策上的差异,使得两国在建交问题上存在分歧和障碍,同时也导致沙拉找不到回去的契机。
直到1992年,中国和以色列克服了重重阻碍,建立了外交关系,给两国人民的相互往来创造了新的机会。
再加上此时的沙拉,在上海经历了三段婚姻的失败,也希望通过移民以色列,为自己的三个孩子们创造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
于是她当机立断,成为了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犹太后裔。
而也是这一身份,让沙拉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
因为在当时那个历史背景下,沙拉的回归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被视为犹太民族回归故土的一个象征。
所以在沙拉回国之后,立马就受到了以色列总理,拉宾的亲自接见,同时她的故事也被当地媒体争相报道。
可接下来的生活,却远没有沙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
初到以色列的时候,沙拉一家便不得不想办法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艰难求生。
毕竟中东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政治和宗教冲突的焦点,以色列作为其中一员,自然也会经常遭到战乱侵袭。
因此,沙拉和孩子们每当这个时候,就需要躲进防空洞里生活。
除此之外,由于长期生活在中国,沙拉和三个孩子压根不会说希伯来语。
这就导致初来乍到的她们无法顺利和本地人沟通,无法快速融入当地生活。
于是为了生计,沙拉只能前往家附近的中餐厅打工,靠着微薄的收入养活一家四口。
但好在这位坚强的女性,并没有被生活中接踵而至的困难打倒,反而将痛苦作为促进自己成长的养料。
靠着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沙拉在掌握了希伯来语的同时,还做起了春卷生意。
由于味道出众、价格实惠,沙拉很快就靠着卖春卷,积累到了第一桶金。
而在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的同时,沙拉还将自己的三位子女教育得很好。
在沙拉·伊马斯的身上,除了特殊的经历和身份之外,最为出名的还有她独特的教育理念。
在陪伴三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沙拉有意识地结合了中国和以色列的教育方法,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其中包括延迟满足和学会等待,沙拉反对父母对孩子过度满足,认为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孩子失去生存能力。
她主张让孩子学会等待,通过延迟满足培养孩子的耐心和自制力。
而在日常生活中,沙拉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她制定了家庭值日表的办法,规定每个孩子每天必须完成的家务任务,像打扫房间、洗衣服等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逐渐学会独立,不再依赖母亲。
此外沙拉还提倡“有偿生活机制”,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通过劳动创造价值,而不是无偿享受父母的照顾。
像沙拉曾开过一家春卷铺子,会在业余时间让孩子们帮忙卖春卷。
她以每个春卷0.3谢尔克的价格批发给孩子们,让他们自行定价销售,利润归自己所有。
在售卖的过程中,让孩子们经历挫折和失败,最终学会如何经营生意。
其中她的大儿子甚至在学校举办讲座,通过门票销售推广春卷,取得了巨大成功。
同时,沙拉还非常重视家风的塑造,她认为良好的家风可以培养孩子上进、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她自己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如在医院做义工、为犯人演讲等等,通过从小耳濡目染,让孩子们学会了关爱他人。
也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沙拉将三个孩子培养得十分出色。
像她的大儿子就在大学毕业后,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为了以色列一家企业在香港地区的负责人,事业有成,年收入过亿。
而沙拉的二儿子同样也是如此,在长大后选择从事钻石生意,很快成为了资产过亿的成功商人。
此外,沙拉的小女儿在母亲的教育下,也是学业有成,表现出了出色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成为了一名外交官。
而沙拉本人则在以色列生活了13年后,选择重返中国。
之所以做出如此选择,原因也很简单,沙拉毕竟从小出生在上海,她在中国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情感。
经过岁月的洗礼,沙拉打心眼里觉得,上海才是她真正意义上的“家”。
除此之外,沙拉在以色列通过独特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出色的子女。
她也希望能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分享给更多中国家长,促进中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所以在2004年,沙拉毅然决然回到了中国,之后通过演讲、写作等方式,将自己的教育经验传播开来,帮助中国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
纵观沙拉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虽然从少年开始,就一直经历各种困难,但凭借着毅力和智慧,沙拉都将其一一克服,并且还教育出了三个优秀的子女,让人佩服。
参考文献:
她被誉为犹太教母,3次离婚,却培养出2个亿万富翁,澎湃湃客:父母堂,2020-05-23
上海犹太后裔沙拉:父亲的教养智慧让我受用一生.新民晚报.2019-06-23
沙拉:心怀感恩 梦回提篮.虹口报.2015年08月27日
更新时间:2025-04-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