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毕业生在嘉兴卖物流机器人:年入7.21亿,港股上市

清华、麻省理工博士干不过现实?年入7.2亿还亏5000万,这盘“高科技”生意谁敢接?

这年头,最魔幻的故事,往往藏在最光鲜的财报里。主角是位顶级学霸,谷春光,清华本科,麻省理工博士,这履历拿出来,在哪都是人中龙凤。他投身的,还是当下最火热的赛道——智能物流机器人。按理说,天才配风口,本该是印钞机的故事,可现实却狠狠给了一记耳光。他创办的凯乐士,去年吭哧吭哧卖了7.2个亿的机器人,账本一翻,净亏5000多万。这不禁让人想问一句,连这样的天之骄子,在如此滚烫的行业里都赚不到钱,这到底是为什么?是学霸玩不转中国式生意,还是这风口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泡沫?

我们来看看这风口有多大。打开新闻,全是“机器换人”的大合唱,说这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电商仓库里,机器人在货架间穿梭,效率比人工高400%;工厂里,机械臂精准地抓取物料,打造所谓的“柔性制造”。市场报告更是打了鸡血,告诉你这个行业在中国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狂奔,未来规模上千亿。听着这些,你是不是觉得遍地是黄金,随便一家公司都能赚得盆满钵满?顺丰、九州通这些行业巨头都纷纷下场投资,给凯乐士站台。要人才有顶尖人才,要市场有广阔市场,要资本有巨头背书,这牌面,堪称王炸。

可偏偏就是这手王炸,被打得稀烂。问题出在哪?问题就出在,我们总以为“高科技”就等于“高利润”,但现实往往是“高科技”干着“泥瓦匠”的活。凯乐士的核心业务,听起来很酷,叫“智能场内物流机器人解决方案”。就是给每个客户的仓库“量身定做”一套机器人系统。你的仓库长这样,我给你设计一套;他的仓库是那样,我又得重新搞一套。这哪是卖标准化的产品,这分明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工程项目。每个项目都要重新设计、开发、部署、调试,周期长、成本高,利润薄得像刀片。听着是人工智能,干的却是项目外包的苦力活,赚的是辛苦钱,一不小心就得赔本赚吆喝。

更深一层想,这盘棋就更有意思了。既然持续亏损,商业模式又如此辛苦,为什么还要拼了命地冲向港交所IPO?答案可能就两个字:续命,或者说,找人接盘。一个持续烧钱的项目,靠自身造血遥遥无期,那就只能靠资本市场输血。上市,意味着可以从股民口袋里拿到更多的钱,继续支撑这个看似宏大却盈利艰难的故事。对于早先进场的顺丰、中金这些大股东来说,上市也是最佳的退出通道。他们用资本把估值推到35亿,然后敲钟上市,把一个“未来”的故事卖给二级市场。至于这个故事未来能不能兑现,公司能不能盈利,那似乎是下一个环节的人该操心的事了。

别再轻易被“清华博士”、“时代风口”这样的词汇冲昏头脑。光环之下,可能是一地鸡毛的商业现实。凯乐士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许多硬科技创业的困境:技术再牛,最终也要回归商业的本质——盈利。如果一个行业,头部玩家都赚不到钱,只能靠不断融资、上市来维持,那我们普通人就要多问一句:这究竟是一场伟大的科技革命,还是一场由资本吹起,最终让无数普通投资者买单的盛大烟火?你看懂了吗?

#凯乐士# #IPO# #人工智能# #商业模式# #清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8

标签:财经   嘉兴   清华   机器人   毕业生   物流   风口   麻省理工   高科技   故事   现实   行业   仓库   人工智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