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当阳敌后抗战的烽火。那会儿刘宝田同志把家里当成‘秘密据点’,白天是普通民居,夜里就成了党组织开会的地方,同志们在油灯下研究工作,为当阳抗战凝聚力量、指引方向……”7月21日,我站在刘宝田故居旧址前,耳边是淯溪镇民俗博物馆讲解员的声音。放眼望去,四周青山环绕,“中共当阳县委旧址”红色大字格外醒目,仿佛在诉说着永不褪色的抗战记忆。
我的家乡当阳,这片浸透着英雄热血的土地,曾是全国抗战烽火中一块坚韧的阵地。作为宜昌保卫战、鄂西会战等重大战役的战略要冲,这里的每一寸山河都镌刻着壮烈的抗战史诗。
对于当阳的抗战历史,我从小便听长辈们讲起,直到今年开展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专项行动以来,我对这段时间不长却令人刻骨铭心的抗战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1932年冬,随着红军荆当远独立团转移出境,当阳共产党组织不复存在,燃烧了6年的土地革命烈火被国民党扑灭。1938年4月,抗日战争进入关键时期,刘宝田到武汉经八路军办事处找到陶铸,并经陶铸、吴云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当阳土地革命后,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人。
1938年6月,刘宝田受中共湖北省委派遣回到当阳农村发展党的组织,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他就像一粒抗日火种,点燃了家乡的抗日烽火。
他的家,也由此成为共产党在当阳的“神经中枢”,见证了党组织发动群众、组建武装、开展游击战争的全过程,也为鄂西地区的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根基。
今年年初,当我们初次踏入这片土地时,眼前的景象令我们久久不能平静:刘宝田故居掩映在一片庄稼地里,房屋主体仅剩几段由青灰色石块垒砌而成的老墙,墙内那块历经风霜的纪念碑,仿佛仍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更令人揪心的是,包括抗战时期中共荆当县委统战部长张楚望故居在内的多处历史建筑,墙体开裂、屋檐倾颓、屋脊残损,与之相邻的7处D级危房更是年久失修。若任由这些承载着光荣记忆的建筑继续凋零,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触摸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吗?
2025年2月,我们启动调查,通过实地勘查、走访周边群众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查阅党史县志资料等方式,查明刘宝田故居、张楚望故居等抗战旧址具有重要的文物保护价值,但目前缺乏有效保护,文物严重损毁的事实。
固定相关证据后,我院于2025年3月6日组织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文物保护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及相关行政部门负责人参加。3月12日我院向相关行政单位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采取有效措施对刘宝田故居及淯溪古镇部分历史建筑和危房实施一体化修复保护。
行政单位收到建议后迅速行动,一方面推进刘宝田故居保护工程,进行碑体修缮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对墙体采取临时性保护措施,并启动市级文物保护点申报程序;另一方面对镇域内17处历史建筑进行全面安全排查,建立了“一建筑一档案”保护台账,对张楚望故居等3处历史建筑进行墙体加固、更换屋顶、屋脊维修等保护措施,对7处D级危房实施补助拆除,完成拆除地块环境整治。
截至目前,刘宝田故居抗战纪念旧址已完成碑体修缮,镇域内17处历史建筑也正在进行全面安全排查。
保护这些旧址,不仅是为了留住建筑,更是为了传承精神——那种在绝境中仍坚持斗争、在黑暗中仍相信光明的力量。刘宝田故居青灰色的石墙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这里曾是一颗火种,点燃了当阳的抗日烽火;如今,它依然是一盏明灯,照亮后人铭记历史的路。
讲述人:当阳市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一级检察官李仁清
记录人:邢恒瑜 王金萍
来源:当阳市人民检察院
更新时间:2025-08-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