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的红色家风 | 我们家的中国梦

我们家的中国梦

讲述人:赵胜利 赵建强

主讲人:赵胜利

讲述时间:2022年9月1日

整理人:王芳

赵维新(1913—2017),出生于内蒙古和林格尔。1932年参加工作,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春,参加太原牺盟总会决死队;1937年至1949年,先后任河津县武装自卫队副总队长、左权县武装自卫队总队长、太行邮政管理局股长、涉县司法科事务长、太行行署招待所股长、太行医院总务科科长;1949年至1970 年,先后任山西晋祠干部疗养院总务科科长、山西省粮食干部学校总务科科长;1970年至1976年,在山西闻喜县插队;1976年,回归山西省粮食干部学校,当年退休。1980年,经上级批准退休改为离休。

父亲的中国梦

我们家是有一个中国梦的。这是真的。让我来从头讲起。

我是我们家的老大,生于抗战胜利那一年,所以我就叫赵胜利。妹妹生在太行根据地,所以就叫赵太行。大弟弟生于解放战争百万雄师过长江的时候,所以就叫赵长江。剩下四个弟弟,分别叫赵建中、赵建国、赵建康、赵建强。

名字都是父亲起的,我们也是长大以后才悟出父亲的用意。

父亲赵维新把他的革命理想全部放在了我们身上,这些名字既带着他珍贵的回忆,也带着他对新中国的期盼。胜利、太行、长江,他期待革命胜利的那一天;建中、建国、建康、建强,中国康强,这是他内心由衷的希望啊!我们从他身上,知道了许多道理,他们是打江山的一代,所以我们必须把他们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父亲并不是山西人,他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和林格尔,那时候还不叫内蒙古,叫绥远省。

其实,父亲很少给我们讲起他的过去,这些故事都是后来我们从内蒙古的叔叔口中得知的。

父亲于1932年10月在绥远参加工作,1936年来到山西参加了牺盟会。父亲当时是在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参加培训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1937年10月,父亲被派到河津工作。可是他人去了河津,组织关系却没去。那些年党的联络都是单线,父亲他们这批人的档案离开了太原,可是却没到河津。后来才得知,因为战争,带档案的人去向不明,也可能牺牲了。之后父亲辗转于邮政、司法、粮食等几个单位,一直管后勤,这期间很多人建议父亲重新入党,父亲坚决不同意,父亲说:我重新入党,不就承认我原来没入党吗?一直到1979年,父亲参加了一个活动,见到了当年的介绍人,组织上这才确定了父亲的入党时间,确定了父亲老革命的身份。之后,父亲恢复了党籍。

父亲是个意志坚定的人,他认准的事从不动摇,也从不怨天尤人,党叫干 啥就干啥,遇事不埋怨不气馁,心中充满阳光。

潜移默化树家风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可我们全家四十多口依然保持了节俭的传统。

父亲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家的家风现在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节俭。父亲早年参加革命,虽然不是老红军,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是参加了的,他是从艰难困苦时期走过来的,后来又生了我们兄妹七人,靠困难补助才能勉强生活,所以他一般是能省则省。那时候,一个月饼要掰成八块才能过一个中秋;一件衣服补了又补,大的穿了小的穿,物尽其用。因此我们全家都养成了节俭的习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可我们全家四十多口依然保持了节俭的传统。

二是团结。父亲非常注意团结同志,不管在哪个部门工作,他都能上上下下搞好关系。他从不与人争吵,不争位置、不争利益。这也影响了我们,我们兄妹七个在家从不争吵,在外与人好好相处,每个人在各自的单位都注意团结同志。父亲的遗产,我们几个都不争,父亲说给谁就给谁。父亲去世后,我们每家每年轮流做东召集大家聚一次,那种和谐人人都夸。我们的下一代也很注重这一点。这也成为我们这个大家庭家风的一部分。

三是勤奋。父亲是个勤奋的人,工作勤奋、学习勤奋。父亲从不用他的关系为我们解决工作上的事情,我们成绩的取得全靠自己兢兢业业、勤奋努力。我们家老三,一上班时只是个挖煤的工人,他很勤奋,工作业绩突出,因而不断得以晋升,最后成了一个单位的副局长。如今想来,我们其实都受益于父亲的“不管”。我们的下一代也在我们的影响下懂得了工作和生活只能靠自己的道理,所以他们一个个也很努力。

四是阳光。父亲从不把自己的坎坷、困难当回事,他总是阳光、快乐地生活。他的工资少,家里人口又多,在困难时期生活有时都成问题,他就去河滩上挖野菜,种点地贴补家用,从不向组织伸手。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不给组织添麻烦。父亲是我们全家的阳光,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从来不觉得生活有多苦——物质是次要的,在阳光下生活有苦也是甜的。

五是向上。父亲是积极向上的,我们也这样,我们都积极向组织靠拢。我们七个兄妹,有五个当过兵,“海陆空”都有。我们兄妹打小都是寄养在群众家的,我们从小就树立起报效祖国的信念。

母亲家在左权那边算是个大家族,外公是开明绅士,大姨二姨早早就参加了工作,大舅舅是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儿童团团长。那个时候,父母在左权认识了,母亲就嫁给父亲了,大家都不理解那样家族出来的母亲怎么会看上父亲,但是他们感情很好,不然也不会有我们七个孩子。

母亲是陪着父亲从艰难时期过来的。母亲说过,抗战时期,带着孩子藏在深山里,一不小心就会送命,像他们这样的,能生存下来,已经很好了。所以父母都认为不应该向组织提要求——不提要求是本分,而不是高风亮节。他们一辈子都很朴实。

母亲在20世纪70年代去世了,后来,父亲娶了继母,我们待继母如亲生母亲,她也非常好地融入了我们这个大家庭,我们为她养老送终。我们的和谐家庭,邻居们都看到了,说起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

父亲一辈子坚守自己的信仰,他一生不信神不信鬼,只信共产党,即使组织关系没有找回来的日子,他也坚守初心,党是他内心最纯洁的信仰、最干净的方向。

其实,我们是很普通很平凡的一家人,但我们受父亲影响,都心怀一个中国梦,我们爱生活,积极阳光地生活,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着,过着我们简单而充实的日子。

编辑 | 刘家瑜

2026年

《山西妇女报》《生活潮》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7

标签:美文   家风   中国   事情   红色   妈妈   父亲   太行   河津   山西   勤奋   母亲   和林格尔   左权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