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轮会谈来了,特朗普通知中国,谈判加入新议题,中方订单归零

前言

难怪特朗普最近这么“跳”,在国际上到处找别的国家扬言对中国加税。

9月11日,美财政部通报马上要和中国举行第四轮会谈,原来之前的动作都是为了提前创造“筹码”。

特朗普亲自“开价”,给谈判加入的新议题到底是什么?中国仍然没有松口,美方想请求中国的事情还有希望吗?

编辑:CY

特朗普的"空手套白狼"把戏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将在下周与中方高层在马德里展开第四轮经贸谈判。这个时间点很有意思。按照贝森特此前的说法,第四轮谈判原本要在"两到三个月内"举行。

结果不到一个半月,谈判就急匆匆地敲定了。时间表的突然提前,本身就说明了美方的急迫心态更耐人寻味的是,这次谈判美方又玩起了老把戏。

TikTok出售问题和反洗钱议题被临时塞进了谈判桌。前者早就是老生常谈,后者披着金融监管的外衣,实际上牵扯的是乌克兰战事和对俄制裁。这种临时加价的手法,特朗普政府已经用过不止一次。

但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TikTok问题的处理方式。特朗普一边要求字节跳动出售美国业务,理由是所谓的国家安全风险一边却在不久前开通了自己的TikTok账号,还在上面发视频吸粉。

这种前后不一致的操作,暴露的不是政策的严肃性,而是政治投机的本质。与此同时,美方还在国际舞台上忙着拉盟友壮声势。G7被要求对中国征收50%到100%的关税,欧盟也被施压采取行动。

但问题在于,这些所谓的威胁都停留在"准备阶段"。欧盟对这个提议集体沉默,G7财长会议虽然讨论了,但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

甚至连加拿大这个G7轮值主席国,都开始对华释放善意,考虑免除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当盟友都不愿意当出头鸟时,美方的联盟施压策略就显得格外无力。

华丽的包装掩盖不了内在的虚弱,真实的经济数据正在讲述另一个故事。

数字不会撒谎,美国经济的真相

数据是最诚实的。美国8月的消费者物价指数达到2.9%,核心CPI保持在3.1%的高位。这意味着,即便剔除食品与能源的短期波动,美国国内的通胀压力依旧在抬头。

更糟糕的是就业市场。8月美国非农就业新增仅2.2万个,远低于市场预期。失业率更是上升到4.3%,创下近几年的新高。

前几个月的就业数据还被集体修正下调,这表明美国此前所谓的"劳动力市场韧性"很可能被高估了。通胀高企与就业不振这两个指标叠加在一起,直接形成了"滞胀"的阴影。

面对这些糟糕的数据,贝森特只能在媒体镜头前嘴硬。他声称经济中的确存在一些"分配问题",美国经济将在第四季度加速,2026年可能将是经济繁荣的一年。

这样的陈词滥调几个月前就听过类似的。今年3月时,贝森特还表示美国经济需要一段"过渡期"和"排毒期"。结果"毒"不仅没排,反而越积累越多,"过渡期"直接延长到明年。

而在这种宏观压力之下,具体到个人层面的痛苦更加真实。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公开表示,中国没有下达任何新订单,美国大豆出口形势极其严峻

这位曾经投票给特朗普的农民,如今却以个人身份呼吁总统结束贸易战。他强调,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无可替代。美国约50%的大豆用于出口,而中国采购量超过所有其他客户的总和。

现在如果没有中国的订单,美国豆农在收获季节只能面对严重的滞销压力这不仅仅是农业问题,还可能进一步拖累美国经济。

农业是特朗普政治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农民持续受到打击,政治后果也会显现出来。当数字摆在面前时,再多的政治修辞都显得苍白无力。压力之下,真正的实力对比开始显现。

一纸空文vs真金白银,谁更有底气

中国大豆订单归零,这不是威胁,而是现实。数据显示,截止到目前,中国对美秋季大豆的订单量已经下降到零。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供应链重构的成功实践。

过去几年,中国逐渐把部分进口转向巴西、阿根廷等国,实现了供应来源的多元化。如今当美方试图用贸易作为施压工具时,中方已经有了说"不"的底气。

这种底气不仅体现在贸易数据上,更体现在谈判姿态上。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在8月底的华盛顿会谈中,中方采取了"只谈不让"的姿态。

中方重申了自己的要求:美国取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放宽美国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与此同时,中方"几乎没有提出任何实质性让步或回报"。这种态度的转变,反映的是战略自信的增强。

当美方忙着拉盟友壮声势时,中方用实际行动说话。能源合作照常进行,俄罗斯石油该买还买,欧洲市场该拓展还拓展。而在农产品领域,巴西大豆、阿根廷牛肉成了新的选择。

这种多元化战略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不再过度依赖任何单一市场,反倒是美方开始感受到压力。国际机构的分析也印证了这一点。

IMF和世界银行的报告都指出,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正在发生变化。初期阶段,冲击主要集中在贸易流向的调整上。但随着时间推移,结构性的变化开始显现,而这种变化对美方的冲击更大。

与此同时,美方的盟友关系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加拿大的态度转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作为G7轮值主席国,加方本应该在协调对华立场时发挥领导作用

但现在却率先释放善意,考虑降低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这种变化背后,是对经济现实的理性考量。虚假的威胁碰上真实的利益,结果不言而喻。这种实力的转换,正在改写整个博弈的基本规则。

游戏规则变了,谁还在用老套路

博弈的本质从来不是表面的招式,而是深层的实力对比。当一方还在玩"制造筹码"的老把戏时,另一方已经掌握了真正的主动权

从"零和思维"到"合作共赢",这不只是口号的变化,而是实力对比的必然结果。美方频繁变换策略,从贸易争端到科技封锁,从盟友施压到议题扩大,每一次都试图重新获得优势。

但问题在于,这些策略都建立在一个过时的前提假设之上。那就是认为中方仍然处于被动应对的地位,仍然需要依赖美方的市场和技术。

然而现实是,经过几年的调整和发展,这种依赖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供应链的多元化、技术的自主创新、市场的全球拓展,这些都在重塑着博弈的基本格局。

"时间不站在自己一边"——贝森特的这句话道出了问题的核心。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试图逆流而动的努力都注定徒劳。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不会因为某些人的固执而改变。

相互依存、合作共赢,这不是理想主义的口号,而是现实主义的选择。从更深层次看,这场博弈反映的是两种不同发展理念的碰撞。一种是基于实力优势的单边主义思维,试图通过施压和威胁来维护既有秩序。

另一种是基于互利共赢的多边主义理念,主张通过对话和合作来解决分歧。当前的态势表明,后者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同即便是美方的传统盟友,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

欧盟对美方关税提议的沉默,G7对施压要求的冷淡回应,加拿大对华政策的微调,这些都说明了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没有哪个国家愿意为了别人的政治算盘而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

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某些人的固执而停下。当旧的游戏规则已经不适应新的现实时,明智的选择是顺应变化,而不是固守过时的思维。合作共赢不是弱者的妥协,而是强者的智慧。

结语

这场博弈的核心从来不是关税多少,而是谁能在变化中掌握主动权,谁能用实际行动而非虚假威胁说话。当实力对比发生根本变化时,任何基于过时认知的策略都将失效。

中美关系的未来,需要双方都拿出与新现实相匹配的智慧。面对这样的博弈态势转换,你认为哪一方更有可能在未来占据主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5

标签:财经   议题   中方   中国   订单   美方   美国   盟友   关税   大豆   实力   数据   现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