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一支国家正规军队都是由有着武器装备的士兵组成,军备力量主要包括军队编制和军事装备两部分。和平时期,军备的作用是防御、威慑、强制、炫耀。战争期间,军备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支军队的战斗力,进而决定了一场战争的形态、规模乃至结果。有鉴于此,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大多积极扩充军队、更新装备,尽力增强本国的军备力量。一个国家军备力量的发展既需要与国力水平相匹配,也会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它既是一种客观需求,同时也受主观认识影响。当和平主义观念占上风时,国际社会大多主张裁减军备;当战争阴云密布时,各国大多开始重整军备,进而引发军备竞赛。无论是裁减军备,还是重整军备都是对军备力量的一种动态调整,是军备力量调整的一体两面,既彼此对立,有时又互为因果。
首先,应该明确“重整军备”(Rearmament)的概念。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没有找到关于“重整军备”的准确定义。一国进行重整军备大多会引发各国间的军备竞赛,军备竞赛是重整军备的高级阶段,基本涵盖了重整军备的内涵。据此,笔者有时会将“重整军备”与“军备竞赛”等同使用。关于“军备竞赛”(Arms Race),美国学者托德·桑德勒、英国学者基斯·哈特利给出的定义是:所谓“军备竞赛”是指国家(地区)间争相获得相对于对方的国防实力或武器装备优势的互动动态过程。《国际惯例词典》对“军备竞赛”的解释是,相互对立的国家为取得军事优势不断扩充军备,竞相增加军事预算,提升军事装备的数量与质量,谋求将本国的意志强加于对方,或者在发生军事冲突时战胜对方。《国防经济大辞典》对“军备竞赛”的定义比较简洁,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集团的军事力量的整顿、准备和竞争。百度百科对“军备竞赛”的定义是:一般是指和平时期敌对国家或潜在敌对国家互为假想敌、在军事装备方面展开的质量和数量上的竞赛。上述几个概念基本勾勒出“军备竞赛”的内涵与外延。
作为军备竞赛的对立方,则有几个内涵与外延都比较接近的概念。
01
“裁减军备”
简称裁军(disarmament)。联合国关于“裁军”的定义是:“联合国和其他许多地方广泛使用的一般性用语,涵盖军备调整问题的所有方面,包括军备控制或军备限制,以及根据国际协定或单方面措施实际裁减或消除军备或军队。”国际法将裁军归纳为三方面内容:(1)根据国际协议缩小或限制国家的军备;(2)彻底废除所有国家的军备;(3)为了对战败国进行惩罚迫使其缩小或废除军备。《军备控制与裁军手册》对其界定如下:裁军是指通过双边或多边国际协定对武器装备或武装力量进行裁减。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潘振强教授认为,裁军既指削减军事力量(人员装备)的数量,也应指停止武器装备质量上的改进。如果只有前者而无后者,那么削减数量只能是变相的武器更新,没有实际意义。
02
“军备控制”
最初,“军备控制”意指为限制军备竞赛(主要是核军备竞赛)制订规则。后来,军备控制措施的范围日益扩大。美、英等西方国家大多使用该词语,并将“裁军”的概念涵盖其中。它们对“军备控制”的定义是:“国际上对于武器的研制、实验、部署或使用的限制。从广义上说,军备控制含有与裁军相关的概念。”我国军方对“军备控制”的界定如下:军备控制是指“通过双边或多边国际协定对武器系统(包括武器本身及其指挥系统、后勤保障和相关的情报收集系统)的研制、试验、生产、部署、使用及转让或武装力量的规模进行限制。”
03
“军备管制”
它一般是指并非对军备进行大规模裁减或废除的国际管制。国际管制的措施包括对军备进行管制、控制、限制、冻结、监督、视察(包括国际视察)和国家之间交流情况等。
0
上述定义表明,“裁减军备”与“军备控制”在内容和实质上比较相近,在实践中一些学者经常等同使用这两个术语,因为它们的目的都是减少战争的可能性。有西方学者分析过两者的区别[11],并提出一些军备控制理论。其实,无论是裁减军备,还是控制军备,其内涵、外延都随着时代发展、军事变革而不断演化,后文还将继续探讨这两个概念内涵、外延的发展、演化以及世人对二者认知的变化。从裁军、军备控制涉及的范围来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对军事力量能力(主要指人员和装备)的削减或者限制,另一类则是对军事力量活动的削减或者限制”。
此外,还有一个相关的概念——“裁军运动(Disarmament movement)”。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饱受战火蹂躏的世人为实现普遍裁军投入了比较大的热情与行动,裁军运动蓬勃兴起。对于何为“裁军运动”学界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大多视其为和平运动的一部分。借用熊伟民教授关于“核裁军运动”的界定[13],可以大致描述出两次大战之间世界“裁军运动”的内涵与外延,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反对军备竞赛,主张限制军队、裁减军备,争取实现和平的一切思想及其社会实践。伴随着裁军运动、裁军实践的展开,人们对裁军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现在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学者逐步接受了军备控制思想,并把它作为最终走向全面、彻底裁军的过渡措施。但20世纪20—30年代,世人对裁军问题的认知还停留在裁军层面,尚未形成明确的军备控制思想,因此本书继续使用“裁军”一词,并主要是指普遍裁军,“所有有关国家都参加的那类裁军”,即为解决裁军问题,世界主要相关国家都参与召开的国际裁军会议、谈判、签约并互相监督执行裁军情况。
作者: 范爽
出版年: 2022-4
定价: 99元
ISBN: 9787522700380
内容简介:
本书以德国外交档案、美国外交档案为依据,试图从国际关系史角度,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军备问题的缘起、演变、影响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梳理;论述分析了英、法、美、苏、国联各自主张的军备政策,国际社会针对德国裁军问题举行的一系列裁军会议和裁军谈判,制定实施的一系列裁军政策以及德国政府履行裁军义务和重整军备的政策;探究了裁军与重整军备的相互关系、内在规律及其与战争、和平之间的辩证关系。本书既有经验性研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处理德国军备问题的失误之处;又包括辩证性分析,如裁军、重整军备与战争、和平的辩证关系;还有建设性研究,国际社会应该如何处理裁军问题、重整军备问题;以及前瞻性研究,揭示裁军、军备竞赛的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
苑爽,女,1969年生,黑龙江哈尔滨人,2008年6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两项,黑龙江省教育厅资助项目、黑龙江省高教学会资助项目等多项,荣获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在《世界历史》《史学集刊》《历史教学问题》《北方论丛》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学术著作两部。
目 录
滑动查看更多目录
供稿人:曹潜
发布人:邢瑞 习茜茜
审核人:王斌
END
点击进入微信店铺
购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好书~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