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生男生女不是随机的,这样的家庭,生男孩概率高达61%

文|七月

编辑|七月


前言

女性生男生女这件事情在大家看来是一个概率各半的随机事件,而最近,哈佛大学用五万八千多名女性的生育记录颠覆了大家的认知。

哈佛大学的这项研究告诉了大家,女性生男生女的概率并不是50比50,这类家庭,女性生男孩的概率竟然高达61%,这不是迷信,也不是民间偏方,而是有科学依据的统计结论。

这类家庭有哪些?

写在基因里的性别倾向

长期以来,女性生男生女这件事情在大家看来是一个概率各半的随机事件,就像抛硬币一样,每次怀孕都是独立事件,就连教科书上都说,精子中的X或者Y染色体决定了胎儿是男是女,然而,最近,一项发表于权威期刊《科学进展》的大规模研究颠覆了大家的认知。

哈佛大学的这项新研究,深入分析了高达五万多名女性的生育数据,研究人员惊讶的发现,这些女性在1956年至2015年之间一共有超过14.6万次单胎活产的经历。

最终,研究结果表明,孩子的出生性别并没有按照简单的二项分布,相反更像是硬币抛掷,也就是说每个家庭生男生女的几率极有可能是大不相同的,就像每一枚硬币都有自己独特的偏重一样,其实,相比于简单的二项分布,贝塔二项更能准确的描述这样的现象。

只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大部分家庭的组合是一男生一女生(FM或MF),但是,若是家庭中有三个或者更多的孩子,而且孩子的性别都是同一性别反而更常见,这叫做“扎堆现象”。

这种现象也证明了,如果一个家庭中孩子越多,越有可能出现全是男孩或者全是女孩的情况,而当研究人员清除掉父母为了凑成好字(比如儿女双全)才继续生育下一个孩子的数据时,这种对比便更加明显了。

研究表明,母亲的年龄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变量,首次生育的女性年龄若是比较大的话,生出清一色男生亦或者清一色女孩的概率比较高。

比如,首次生育年龄处在28岁以上的女性与23岁以下年轻女性相比,孩子“全为男孩”或者“全为女孩”的概率要高出13%左右。

研究人员针对这种猜测,这种现象也许与女性生理状态随着年龄发生的变化有关系,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产科医生亚历克斯·波利亚科夫(Alex Polyakov)在评价这项研究时指出。

随着年龄增长,女性阴道PH值、卵泡期缩短,这种细微的生理环境变化,可能会为携带特定染色体的精子创造出更加舒适的生存条件和更加有利用的竞争条件,从而改变生男生女的概率,除此之外,也有可能影响X或者Y染色体精子的存活。

后来,该研究的合著者、哈佛大学的博士生王思文对于这项研究进行了补充,他认为,女性的年龄也可能间接的反映了其他未被测量的因素。

比如父亲的年龄,不仅如此,女性体内的荷尔蒙水平跟随着年龄的变化也极有可能是隐藏的作用机制之一,目前,这些猜测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索来证明。

该研究最引人注目的发现是,这项研究直接将特定的母体遗传变异与后代性别倾向挂钩,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识别出了一些与孩子性别扎堆的母体基因位点。

研究人员发现,在NSUN6 的基因周围的一个SNP(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只生育女儿的女性有关系,相反,临近TSHZ1基因附近的一个SNP则是很有极高的概率组建一个“男孩之家”。

不得不说,这一发现意义非常重大,研究显示这些基因可能通过激素调节和择偶行为亦或者是家庭结构偏好等机制严重影响出生性别分布。

让人万万没想到是,研究结果没有表明母亲的族群、自然发色、血型、身高、18岁时候的体重、初潮年龄等因素与生女儿的概率没有直接联系。

这项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有关如何预测下一个孩子性别的概率,这项结果有力的证实了一个长期存在于坊间的传言,在拥有多个同性孩子的家庭中,下一个孩子维持同性别的概率比较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统计结果也清楚的表明,如果一个家庭有三个男孩,那么第四个孩子是男孩的几率高达61%,而若是一个家庭有三个女孩,那么第四个孩子是女孩的几率高达58%。

其实,这也意味着,如果你已经生了两三个同性别的孩子,那么下一个孩子是同性别的概率非常高,就像是抛一枚两面一模一样的硬币一般,毫无悬念。

这项研究告诉大家,生男生女的概率并不是50比50,所以,当你的亲戚朋友总是抱怨自己总生女儿或者儿子时,你可以告诉她,这也许并不是巧合,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生物学和 行为学机制。

虽然这项研究告诉了大家了影响后代性别的明确生物学线索,但是研究人员也特别强调了这项研究的局限性,王思文警告大家说,父母不能、也不应该使用这些发现来推测自己未来宝宝的性别。

除此之外,这项研究没有包含父亲一方的遗传影响,其实,这主要受限于现代社会家庭规模普遍缩小,很难收集到足够大的样本量进行此类分析。

无论如何,这项研究是人类生殖生物学领域的一次重要进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笔者观点

这项研究用数据告诉了大家,婴儿性别无法准确推测,婴儿的性别受母体基因和年龄以及生理环境影响,这项研究也让大家告别了过于简单的的“抛硬币”模型,朝着更加深刻、更细致地理解生命诞生奥秘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4

标签:育儿   哈佛大学   概率   家庭   孩子   女性   性别   年龄   基因   研究人员   硬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