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条轮胎被课以高达110英镑(约合人民币1053元)的重税,这相当于一条轮胎本身的价值。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英国最新“双反”(反倾销、反补贴)终裁对中国卡客车胎下达的“死亡判决”。然而,这仅仅是全球贸易绞索勒紧中国轮胎脖颈的最新一环。一场持续十余年、遍布全球的“围猎”,正将中国这个“世界轮胎工厂”推向最危险的边缘。
一、铁幕落下:从“特保”到“双反”,一场长达16年的贸易绞杀
故事要从2009年那个阴霾的夏天说起。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中美轮胎特保案,对中国输美轮胎连续三年分别加征35%、30%、25%的惩罚性关税。这记重拳,直接导致中国对美轮胎出口量一度暴跌超60%,近10万工人因此失业。这被业界称为奥巴马时代中美贸易摩擦的“第一案”,也正式拉开了中国轮胎全球贸易战的序幕。
特保案只是序曲。更具杀伤力的“双反”调查接踵而至。从2014年美国对乘用车和轻卡轮胎发起的涉案金额超33亿美元的“双反”调查,到如今英国将关税延长至2028年,再到加拿大、巴西、欧盟、墨西哥、南非等国的纷纷效仿,一张针对中国轮胎的贸易大网已在全球铺开。
数据显示,自1996年至今,全球对中国轮胎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累计高达76起,其中反倾销59起,反补贴9起。美国是发起调查最多的国家,累计11起。截至2025年,全球范围内仍有18起针对中国轮胎的有效贸易救济措施。
“双反”的威力远超“特保”。特保案为期三年,而“双反”五年一复审,几乎成为永久性贸易壁垒。高额的税率,如美国对某些企业反倾销与反补贴税叠加后超过100%,彻底封死了中国轮胎直接出口的大门。2025年上半年,中国输美乘用车胎数量同比暴跌35%,卡客车胎下降16%,中国轮胎在美国市场的话语权正被系统性剥夺。
二、内忧外患:国内“内卷”与海外“绞杀”的双重挤压
为何中国轮胎屡屡成为贸易摩擦的靶心?答案藏在“内卷”与“外溢”的恶性循环里。
国内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中国轮胎的巨大产能早已填满本土市场,尤其是在没有外资品牌参与的TBR(卡客车胎)市场,只剩下国内品牌间的惨烈厮杀。而在PCR(乘用车胎)市场,中国品牌高端化不足,难以撼动外资核心市场,低端市场则陷入无休止的价格战。销量与利润双双承压,让“中国轮胎市场”成为许多企业家口中“一言难尽”的词。
为了生存,“出海”成为唯一的出路。然而,这种“出海”在初期很大程度上是“价格驱动型”的。凭借成本优势,中国轮胎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迅速抢占国际市场。正如业内专家所言,不少企业仍存在“倾销”行为,出口价格确实较低。这种“内卷”的效应,不可避免地外溢到了海外市场。
当中国对某一市场的出口量达到“临界点”——如2024年中国对欧盟出口量占总出口量超四分之一——便极易触发当地的贸易救济调查。卓纬律师事务所国际贸易专家蒲凌尘一针见血地指出:“引发贸易救济调查的原因,包括产能、出口量、价格等多重因素。”中国轮胎用低价敲开世界大门,也为自己招来了全球性的“围猎”。
三、破局之路:从“产能出海”到“全球布局”的生死跃迁
面对铁幕,中国轮胎企业并非坐以待毙。一场以“出海建厂”为核心的“曲线救国”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
第一轮出海(2013-2015年):东南亚“跳板”。 以赛轮、玲珑、中策、森麒麟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率先在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建立生产基地。此举成功规避了美国对华“双反”关税,中国轮胎通过东南亚实现了“身份转换”,再度涌入美国市场。数据显示,美国从泰国和越南进口的卡客车胎占比,从2014年的8%飙升至2022年的42%。
第二轮出海(2020年至今):全球化“深水区”。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东南亚供应占比的提升,美国自2020年起又对越南、泰国等地的轮胎产品发起“双反”调查。这给中国轮胎企业敲响了警钟:仅仅将产能转移到单一“避风港”是不够的,只有实现真正的全球化布局,才能有效防范贸易风险。
于是,第二轮出海浪潮兴起。目的地不再局限于东南亚,而是扩展到欧洲、非洲、南美等更广阔的地区。塞尔维亚、墨西哥、非洲……中国轮胎企业的全球版图正在加速扩张。这不仅是规避关税的权宜之计,更是贴近目标市场、提升供应链韧性的长远战略。
四、未来之问:价格之外,中国轮胎的“杀手锏”在哪?
海外建厂是“术”,而真正的“道”在于核心竞争力的重塑。正如专家所言:“价格竞争只是短期入场券,打造核心竞争力(品牌、质量、服务),才是立足国际市场的长久之道。”
目前,中国轮胎企业的海外工厂,其商业模式与国内大同小异,很大程度上仍在依赖价格优势。这虽然能在短期内获得利润,但并未从根本上摆脱“低价”标签。当全球贸易壁垒越来越高,单纯的“产能转移”和“价格战”还能走多远?
未来的破局点,在于从“卖产品”到“卖价值”的跃迁。这意味着:
技术突围: 加大研发投入,在航空胎、缺气保用胎、新能源汽车专用胎等高附加值领域实现突破,摆脱同质化竞争。
品牌重塑: 借助国内消费者71%的国民品牌忠诚度,同步在海外市场打造高端品牌形象,提升产品溢价能力。
服务升级: 为车队、主机厂提供涵盖数据、服务、回收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从制造商转型为服务商。
从1990年成为反倾销主要目标,到今天在全球贸易的惊涛骇浪中寻求突围,中国轮胎产业正经历一场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的痛苦蜕变。前路并非坦途,全球贸易的绞索依然紧绷。但正如行业观察所言,随着落后产能淘汰进入尾声,中国轮胎产业的“雁阵型集群”已然形成。头部企业正携带着技术与品牌,准备与海外巨头在高端市场一决高下。
这场全球“围猎”与“反围猎”的战争,远未结束。中国轮胎能否最终挣脱绞索,驶向更广阔的蓝海,答案藏在每一个企业对未来的选择里。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