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美国挥舞着关税措施,自信地认为能号令全球,让制造业回流并赚取巨额财富,但事实却完全相反。
这场单边行动非但未能有效达成目的,反而导致美国企业自身承压,投资者信心动摇,甚至其传统盟友也开始集体掉头,加速摆脱对美国的依赖。
眼看局势不妙,美财长贝森特急忙公开喊话:中国有我们要的东西!
贸易战的硝烟一起,最先呛到咳嗽的不是太平洋对岸的对手,而是美国人自己,那些曾被许诺要重振雄风的美国企业,突然发现自己被夹在风箱里,两头受气。
进口原材料也因为关税飙升,利润被瞬间吞噬,就连想出口也没有办法,海外市场一扇扇大门正在关上,订单雪片般飞走。
投资者们更是热锅上的蚂蚁,每天盯着新闻生怕下一个突如其来的政策,就让自己的身家性命血本无归。
当8月12日那个所谓的“最后期限”逼近时,整个市场弥漫着一股末日般的焦虑,资本外流的恐惧,让华尔街的大佬们坐立不安。
终于,美国财政部长不得不亲自跑出来灭火,反复强调:“期限”不是死的,他们有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也有他们想要的东西,现在谈判进展很顺利。
这番急切的安抚,与其说是给市场喂定心丸,不如说是对自己撑不住的变相招供,然而,家里的火还没扑灭,周围的盟友也开始拆墙了。
在国际上混,信誉比真金白银还重要,但特朗普政府在谈判桌上的反复无常,尤其是对待越南的方式几乎是把自己的信誉扔在地上踩。
私下许诺的关税税率,一转身在公开场合就翻脸不认人,数字大幅加码,这种被人从背后捅一刀的感觉,让越南方面感到极度的愤怒和被愚弄。
这种玩法寒了越南的心,也让旁边所有围观的贸易伙伴看清了美国的底牌:所谓的承诺,不过是张可以随时撕掉的废纸。
当一个大哥开始这样行事,谁还愿意跟着他混,于是,曾经紧跟美国脚步的传统盟友,开始集体掉头,日本、韩国、欧盟面对美国蛮横的要求,不再唯唯诺诺。
日本直接喊话“绝不妥协”,欧盟更干脆,直接甩出一份长长的反制清单,几百亿欧元的美国商品,准备挨个加税,这已经不是钱的问题,是面子和里子都不能再丢的原则之争。
更重要的是,这些反击不是一时冲动,欧盟内部大家已经开始盘算,鸡蛋不能再放在美国这一个篮子里了,他们转身就去跟日本、加拿大抱团,跟印尼这样的新兴市场眉来眼去,甚至连高精尖的卫星网络都要拉着日本一起搞。
目的只有一个:摆脱对美国科技的依赖。美国的贸易大棒没能把小弟们吓住,反而把他们一个个都逼成了想要自立门户的“叛逆者”。
盟友反水、家里起火,内外交困之下,再高傲的头颅也得向现实低头。
美国曾经挂在嘴边的“绝不妥协”和“加倍奉还”,渐渐被一些更实际的声音取代了,美国财长的出面安抚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紧接着,一些具体的动作也开始出现:对中国的乙烷能源出口限制取消了,某些被卡脖子的芯片和飞机发动机又可以供应了。就连国会里那些一向以对华强硬著称的议员,跟中方官员说话的口气都温和了不少。
之所以美国突然软了,是因为它猛然发现,自己才是更需要达成协议的那一方,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有美国军工离不开的稀土,或是那个让所有资本家垂涎的庞大市场。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在全球经济这条大船上,中国已经成了压舱石一样的存在,它的工业产能、它的供应链地位,以及它对全球经济的稳定性贡献,谁都无法绕开。
在风雨飘摇的当下,一个稳定、可预测的中国对全世界的投资者而言,本身就是巨大的诱惑,美国想和中国达成协议,不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贸易问题,更是想借此稳住全球市场的信心,顺便给其他还在观望的国家做个“示范”。
这场由关税挑起的争端让其他国家看清了很多事情,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想靠关税大棒逼人就范,最后只会发现那根棒子成了烫手山芋,它打不服对手,却会先摧毁彼此赖以生存的信任。
信任这东西打碎了容易,再想一片片拼起来难于登天,未来的国际贸易,大家会更看重白纸黑字的规则,更在意伙伴关系是否靠谱。
更新时间:2025-07-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