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咖喱饭、宝莱坞电影,还有挥散不去的种姓制度。
为什么印度这么值得中国重视,得摊开地图瞧瞧。这片土地从喜马拉雅山脚一直伸到印度洋,形状像个大三角,卡在孟加拉湾入口,对面就是斯里兰卡岛,正好堵住海上通道。
印度洋这名字可不是白叫的,它就是因为印度才取的。历史上,这块地就是欧亚贸易的咽喉,谁控制了它,谁就捏住了全球的命脉。
从古代开始,中国就靠这条海路往西头卖货。宋代时候,中国瓷器、丝绸、茶叶这些东西源源不断往外运,特别是瓷器,重得很,陆上驼队运不了,只能走大船。
南海一号那艘沉船就是证据,1175年左右沉的,船上瓷器堆得满满当当,碗盘碟子层层叠叠,足见当时贸易规模。船从南海出发,过马六甲海峡,钻进孟加拉湾,然后直奔印度洋。
海峡窄,两边峭壁,船队得小心绕礁石前行。这条路一开通,东西方货物就滚滚而来,中国成了生产大国,西方成了买家。
可中间环节被阿拉伯人把持了。
15世纪前,阿拉伯商人用他们的帆船在季风里穿梭,船上装满香料、纺织品,从印度洋东头运到西头,换成金银象牙。阿拉伯人脑子活,控制了商道,就抽取巨额差价。
欧洲人买中国货,得层层加价,里斯本港的丝绸堆成山,价格翻了好几倍。阿拉伯势力从唐末突厥南下开始,就逐步渗入南亚,8世纪阿拉伯帝国入侵印度,带进伊斯兰文化。
到15世纪,印度次大陆大片土地落入阿拉伯或伊斯兰控制,商路成了他们的金矿。
欧洲人吃不消了,中世纪欧洲小邦林立,没统一力量对抗阿拉伯的垄断。贸易逆差让欧洲穷困,贵族和商人凑钱资助航海家,目的就是绕开中间商,直奔源头。
1497年7月8日,葡萄牙的瓦斯科·达伽马率四艘船从里斯本港出发,沿非洲西海岸南下。
船队绕过好望角,跨印度洋,1498年5月20日抵达卡利卡特港。那是印度西南海岸的贸易重镇,港口码头货物如山。
达伽马带回黑胡椒和桂皮,满载而归,开辟了欧洲直达印度的海路。葡萄牙从此垄断印度洋贸易,人口才150万的小国,却囊括了东大西洋、西太平洋和整个印度洋沿岸的殖民权。
同一年,西班牙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也出海了。1492年8月3日,他带三艘船从巴罗斯港启航,想从西边找路去亚洲。
船队横渡大西洋,10月12日登陆巴哈马群岛。哥伦布踩上沙滩,看到当地土著皮肤黝黑,就以为到了印度,把他们叫成印第安人。
这误会延续至今,美洲原住民还被西方叫“Indian”,得音译成印第安人才分清。哥伦布的航行虽没到印度,却撞上新大陆,打开了美洲殖民大门。
印度次大陆自古就是入侵者的战场。12世纪到13世纪,蒙古军队沿兴都库什山脉山口南下。1221年,成吉思汗的部队翻山越岭,进入印度平原。
骑兵冲锋,弓箭齐发,短暂控制拉合尔等地。13世纪中期,察合台汗国多次突袭,1303年12万蒙古大军围攻德里,攻城锤撞墙,箭雨对射。
德里苏丹国守军顽强抵抗,两月后蒙古退兵,留下焦土一片。这次入侵虽没持久,却搅乱了印度北部。
蒙古血脉后来在莫卧儿王朝里延续。1526年,阿拉伯裔的巴布尔从中亚率1.2万军队南下。4月21日,潘尼帕特战役打响,巴布尔用火炮轰击德里苏丹国6万大军,炮火连天,象兵溃散。
苏丹易卜拉欣·洛迪阵亡,莫卧儿王朝就此建立。巴布尔是帖木儿后裔,带蒙古-突厥血统,帝国领土几乎覆盖整个印度次大陆和阿富汗。
莫卧儿统治者信伊斯兰教,对印度教徒高压,沿袭阿拉伯传统,军事封建贵族把持权力。
王朝鼎盛期,17世纪的沙贾汗皇帝下令建泰姬陵,1632年开工,1653年完工。陵墓用大理石砌成,融合阿拉伯风格,不是印度本土文化遗迹。
莫卧儿还筑山巅堡垒,石墙高耸,守卫俯视商队。帝国从巴布尔到奥朗则布,疆域扩张到古吉拉特和孟加拉,1573年占古吉拉特,1576年取孟加拉。
但内部矛盾重,1719到1748年穆罕默德·沙阿统治时,1739年波斯纳迪尔·沙阿入侵,洗劫德里,莫卧儿合法性崩盘。14世纪后期,王朝已现衰象,重复印度历史的分裂规律。
再往前推,印度文明的根基也跟迁徙脱不了干系。前2000年到前1500年,亚利安人从北方草原南下。一支进印度河流域,带青铜武器驱赶本地居民,建立种姓制度。
祭司阶层主导,社会分层固化。另一支去伊朗高原,融合当地成统治层。第三支到希腊半岛,攻占村落,推动城邦兴起。这些迁徙重塑了从希腊到印度的主流文明,对原有文化造成冲击。
阿拉伯入侵是另一个转折。
8世纪,阿拉伯帝国从西北入印度,带伊斯兰教和贸易网络。穆斯林逐步建王朝,莫卧儿就是延续。15世纪末,西方殖民者蜂拥而至,葡萄牙后是荷兰、英国,印度成殖民地。
贸易通道从阿拉伯手转到欧洲,全球格局大变。地理大发现后,1498年达伽马到印度,1519到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新航路轰动世界。
印度在这些事件中总是个杠杆,两头撬动欧亚平衡。阿拉伯控制商道时,欧洲逆差巨大,穷了就打,殖民化跟上。
蒙古入侵短暂却破坏力强,莫卧儿建帝国又维持了两个世纪贸易繁荣。亚利安南下奠基文明,影响至今。地图上,这三角地形决定了它的战略位,谁忽略它,谁就绕不开麻烦。
放到今天,中国70%能源和原材料靠进口,走的就是印度洋这条路。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印度卡着要道。印度是发展中大国,早承认新中国,过去中印关系相对理性。
全球化时代,产业文明覆盖世界,海上通道争夺更烈。美国苏联解体后攫取单极霸权,通过地缘冲突布局,现在币缘加地缘,印度成关键节点。
中国外汇储备大半从对美顺差来,贸易摩擦一打,能源进口就得盯紧印度洋。
历史上看,印度两次差点成大国,一次蒙古控制,一次莫卧儿。阿拉伯势力从商道崛起,向欧洲扩张,巴尔干和比利牛斯半岛都受波及。
三次十字军东征就是贸易冲突的延续。欧洲分散状态下,没法统一对抗,只能靠航海突围。达伽马和哥伦布的船队,就是穷困欧洲商人的赌注。
印度次大陆统一时间短,从雅利安入侵起,马其顿、贵霜、匈奴、波斯、阿拉伯、突厥、蒙古、英国,一波波外族长驱直入。
西北开伯尔山口成通道,民族融合却也分裂社会。莫卧儿是突厥-蒙古后裔,波斯宫廷文化,统治层伊斯兰,初期与本地格格不入。但后期适应,建筑如泰姬陵留阿拉伯印记。
纳迪尔·沙阿1739年劫德里,是王朝崩盘信号,英国东印度公司趁虚而入。
中国瓷器出口拉动印度洋贸易,宋船沉没证明规模。阿拉伯帆船季风航行,交换货物积累财富。欧洲三次东征失败后,转向海路。
哥伦布西行误入美洲,达伽马东绕成功印度。蒙古1221年入印,1303年围德里。巴布尔1526年潘尼帕特胜,建莫卧儿。沙贾汗1632年动工泰姬陵,1648年建成。
这些事件串起贸易链,谁控通道,谁富谁强。
当代地缘,印度影响中印边境到南海。能源进口绕不开,战略制约实打实。温铁军讲这些,就是提醒咱们多角度看,别被表面误导。印度国际影响力不小,地图一摊,答案明了。
更新时间:2025-09-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