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上文:)
可后续结果让所有支持推广大豆的人傻眼:
欧洲根本不适合种大豆。
大豆虽对土壤、温度要求不高,却离不开充足的阳光和水分。
而欧洲偏偏难以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欧洲北部水分够,但常年阴雨缺阳光;南部如西班牙、意大利半岛阳光足,土壤却缺水。
英国敞田制
更关键的是,即便到1870年代,欧洲的农业水利灌溉水平仍很落后,甚至比不上中国东汉时期。
最终,哈伯兰特忙活多年,只让欧洲人更了解大豆的价值,却没能实现他“改变欧洲”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哈伯兰特虽未达成目标,却比他孙子路德维希·哈伯兰特幸运:路德维希一生沉迷人类避孕研究,因不被当时社会接纳而自杀。
哈伯兰的努力并非毫无效果,只是受益的不是欧洲,而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国家:
大豆的原产国中国!
西伯利亚铁路与东北大豆开端
这一切的转折,要从1891年说起。
当年5月,尚未成为末代沙皇的尼古拉二世,站在海参崴的冻土上亲自挥铲,为西伯利亚大铁路奠基。
这条铁路从莫斯科出发,横贯西伯利亚,直达海参崴,全长近1万公里。
尼古拉二世在日记里写道:“这条铁路将让世界见证俄罗斯的力量。”
让人疑惑的是,沙俄重心在欧洲,为何西伯利亚大铁路要从东边先修起?
答案藏在清朝当时的两件事里,这两件事让俄罗斯认定,从东往西修铁路更有价值。
第一件事,是清朝为应对沙俄威胁,逐步开放东北,允许汉人“闯关东”。
1860年先开放东北部分地区,之后范围不断扩大,1897年全面开禁。
大批汉人涌入东北开垦,1910年时东北人口达1800万,1931年更增至3000多万。
这些人到东北后,主要种两样作物:水稻和大豆。
东北天寒,大豆在欧洲都种不好,在东北能行吗?
不仅能种,还能种得极好!
因为中国是季风气候,东北虽冬天寒冷,但夏季雨热同期,有几个月阳光充足、水源充沛,恰好契合大豆对光照和水分的需求,这是海洋性气候、常年阴冷的欧洲无法比拟的。
东北大豆
第二件事,是清朝放弃了延续200多年的“豆禁”。
所谓“豆禁”,是清朝为防粮食外流资助“反清复明”势力,严禁米粮(包括大豆)外运的规定,且条款严苛:
辽东、山东的大豆只能销往内地;
江苏连云港的大豆,仅能从青口港经运河运到太仓刘河港,还不准卖豆饼,因为这粮食性太强;
浙江台州、温州的大豆海运,需商行互保才能拿到官府票据,一张票仅能运100担;
道光年间运河堵塞,山东、江苏大豆想临时海运到上海,都得皇帝批准。
这下就懂了:西伯利亚大铁路从海参崴动工,正是因为这里靠近东北,还有海港。
铁路修起来就能承接东北大豆的运输,一开建就能赚钱。
也正因如此,东北大豆迎来了它的历史辉煌时刻。
东北大豆的黄金时代:从欧洲抢购到东北荣景
1908年2月,英国籍轮船“格列聂斯克”号载着上百吨大豆从海参崴驶入伦敦,正式开启东北大豆输入欧洲的历史。
同年,经海参崴港运往伦敦的“数万担”东北大豆,一到港就被抢购一空。
有人会好奇,欧洲人至今都不常吃大豆,当年为何如此青睐?
只因工业革命后,大豆的用途远不止食用:
榨出的豆油可作食用油、润滑油,还能制肥皂,此前欧洲制肥皂用动物油,成本远高于大豆油;
榨油后的豆饼,既能当饲料又能作肥料,实用性极强。
不只是英国,德国对东北大豆的需求更盛。
起初德国进口大豆仅用于榨油,还为保护本土豆类种植设下高关税。
但到1910年,德国发现大豆能制成人造黄油,可改善民众营养,便转而鼓励进口:
1910年进口3.4万吨,
1911年达6万吨,
1913年飙升至10万吨,
1914年一战爆发,德国海运被封锁,这一增长才被迫中断。
《申报》关于满洲与埃及的大豆贸易的报道
但东北大豆出口并未因战争缩减,反而规模更大。
战时各国肉类短缺,急需廉价蛋白质,欧洲参战国纷纷开发大豆制品,让其口感接近肉类。
数据最能说明热度:
1909-1913年,东北年均出口大豆67.7万吨;
1922年增至89.5万吨,1923年突破120万吨;
1927年高达160万吨,若算上豆油、豆饼,出口量更惊人。
以至于东北军阀张作霖曾豪气地对手下说:“我东北光大豆出口,每年就赚3亿美金(当时美国全年顺差才11亿美元),日本人要把我惹火了,我一夜之间,把它全端了!”
依托大豆出口的稳定收入,张作霖时期的东北建起钢铁厂、兵工厂等大批工厂,还创办了大学,在乱世中撑起一片荣景。
可这荣景转瞬即逝。
张作霖的狠话被日本人暗中知晓,1928年,日本人在皇姑屯铁轨下埋炸药,暗杀了张作霖。
此后,觊觎东北大豆资源与战略地位的,除了早已野心勃勃的日本,还有隔洋相望的美国。
日本占领东北后,迅速控制大豆产业链,将东北大豆视为“战略物资”,
一方面通过低价掠夺大豆出口牟利,支撑其侵略战争;另一方面限制大豆加工技术,防止东北本土工业发展。
而美国则在一战后看到大豆的经济价值,从中国引入大豆品种,结合本土农业技术改良种植,虽初期规模有限,却为后来成为全球大豆出口大国埋下伏笔。
东北大豆的黄金时代,也随着这两个国家的介入,逐渐走向拐点。
今天,美国的大豆,成了农业之最,却在贸易战之下也成了一种“背负”!
---完---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