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汪华故里忆汪华

潮新闻客户端 许伟平

杭州吴山“三茅观”附近有一块“汪王庙税地”刻石,以前我每次路经此地,都会驻足行目,虽不明就里,但总隐隐感觉此碑蕴含的故事,非同一般。日前读王骏先生创作的“汪王庙遗址”诗画,方知杭州吴山的汪王庙遗址,曾经是一座纪念唐代名臣汪华的宦祠。

汪华(586-649)歙州歙县登源里(今安徽绩溪县瀛洲镇)人。隋末天下大乱,汪华为保境安民,起兵统领江南六州(歙州、宣州、杭州、饶州、婺州、睦州),建吴国,称吴王。施仁政,百姓安居乐业。武德四年(621),汪华审时度势,为避战乱,放弃王位,主动纳土归唐。唐高祖李渊授其歙州刺史,上柱国,封越国公。历史上,先有汪华纳土归唐,后有钱弘俶纳土归宋。汪华这样一位大英雄,自然使人无比敬仰,于是激起了我到汪华故里深入了解其人其事的兴趣。

杭州吴山“汪王庙遗址”牌坊。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沿着杭瑞高速开车西行两个半小时,我们来到了绩溪县瀛洲镇大庙汪村。在村委会小广场外驻足,放眼望去,大片的油菜花在阳光的照射下,展示出勃勃生机。寻访村里的老人,方知大庙汪村是汪华起兵时的屯兵之地和汪氏后裔祭祖之地。汪华起兵统领江南六州时,曾在此屯兵立城,故后人称为“汪王故城”。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人们在故城遗址上建“汪公大庙”,因其封号“忠烈”,又称“忠烈庙”“登源祖庙”。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因大庙年久失修,兵部尚书胡宗宪重修“汪公大庙”,使“汪公大庙”重新焕发了生机。清同治五年(1866)大庙遭特大洪灾,水毁前两进。此后因年久失修,大庙于1977年元月倒塌,现只存汪公大庙旧址。村里老人告诉我们,汪华的出生地在距此8公里的闾坑村,于是我们又风尘仆仆驱车前往。山路弯弯,一路寻找,在大山深处的尽头,我们终于找到了汪华出生地闾坑村。

大庙汪村“汪公大庙旧址”。

闾坑村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小山村,全村常住人口只有230人。古村虽小,但道路整洁,特别是小巷两边的墙壁上,到处绘画着介绍古村历史、汪氏家训等宣传内容,使人一进村便感受到来自汪氏家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在闾坑村老人的指引下,我们很快在一处山坡上找到了汪华出生地遗址和纪念馆。

原来汪华虽出生在大山深处,但祖上家世显赫。据《汪氏通宗世谱》记载,绩溪闾坑是汪华曾祖父汪叔举的开族之村,也是越国公汪华的出生地。其始祖汪侯为春秋时期鲁国第二十一位国君鲁成公次子,封上大夫、颖川侯。江南始祖为汉末龙骧将军汪文和。徽州始祖汪道献,曾任黟县令和歙县会。其祖父汪勋明在南齐陈武帝时任会稽令,历时两朝,封戴国公。其父汪僧滢陈文帝时任稷州长史,袭封戴国公。只可惜如此显赫的官宦世家,到汪华出生时已家道中落。

汪华九岁时父母双亡,只好寄养在舅舅家中牧牛。十四岁时,汪华拜南山(歙县南乡的覆船山)高僧罗玄为师,苦练刀枪弓箭,勤学奇门玄学。稍后又跟随从父、隋朝大将汪宝欢学习兵法,修炼武功。学成回乡后,汪华应郡府招募加入护郡兵丁。由于汪华智勇过人,屡立战功,渐渐地在郡兵中显露头角。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群雄割据的结果,致使生灵涂炭。汪华审时度势后发动了兵变,占领歙州,自任代理刺史。初战胜利后,汪华高举义旗,相继攻占歙州、宣州、杭州、饶州、婺州、睦州六州,拥兵十万,自称“吴王”。其时国家动荡,战乱纷纷,民不聊生。而汪华的治地,十年不见兵戈,百姓安居乐业,一派平和景象。

武德四年九月,汪华有感于唐朝的强盛和德政,以及天下复归一统的趋势,于是顺应民意,奏表归唐。汪华在奏表中这样写道“乾坤革运,帝德有真,据地利之善便者,当思天命之攸归。臣本田家,强起山谷,不忍盗贼戕害生民,遂率一方,相与保据,伊图左右,率属归心。故能赈乏窒奸,镇安境土,抚养黎庶,以俟定一。今闻应天受禅,革命肇基,敢令宣城郡长史汪铁佛奉表以闻。”汪华的归唐奏表是由宣城郡长史汪铁佛奉送。唐高祖李渊见汪华归顺,甚是高兴,即刻下诏:“汪华往因离乱,保据州乡。镇静一隅,以待宁晏。识机慕化,远送款诚。宜从褒宠,授以方牧,可使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上柱国,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澄清一个误传。由于《旧唐书》《新唐书》等部分史籍在记载汪华史实时,记事简单,叙述不清,致使此后不少典籍都误以为汪华是在“武德间为王雄诞所败。遂降”,而不是主动纳土归唐。对此,宋代罗愿等曾以确凿史料,予以驳斥。查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九·唐纪五,汪华主动纳土归唐在武德四年九月甲子日,即九月九日。李渊下诏封官在九月二十二日。而杜伏威遣将王雄诞进攻歙州新安为武德四年十一月,其时距汪华纳土归唐已有三月。那么,为什么同为唐朝封疆大吏的杜伏威(杜伏威武德二年降唐)要发兵“讨伐”汪华呢?仔细分析,不外乎两个方面原因:一是由于战乱及交通闭塞等因素,当时杜伏威确实还不知道汪华已经归唐。二是杜伏威降唐后总管江淮以南诸军事、扬州刺史、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淮南道安抚使,封吴王。见自封“吴王”的汪华没有先向自己纳降,恼羞成怒,故派王雄诞征讨,这也在情理之中。总之,根据正史记载,杜伏威遣王雄诞“讨伐”汪华时,汪华已经归唐。

汪华纳土归唐后,率领兵马配合朝廷大军积极平定南方各割据势力,实现天下统一。此时,汪华的兵马逐渐强壮,为了避免朝廷的猜疑,维护江南百姓安宁,武德八年汪华主动请旨前往长安。汪华奉诏进京后,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和各种困难。譬如面临着朝廷老臣的排挤和挑拨,皇帝李渊的重重猜疑,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皇储之争……对此,汪华都能沉着应对,进退有度。李世民登基后,汪华只管埋头做事不争权利,并告诚子女,淡泊名利,严守规矩,廉洁奉公;在被朝廷重用任左卫白渠府统军(负责宫廷禁军)的十八年,汪华对禁军严格要求,对安保一丝不苟,防患于未然,确保了宫廷和都城的安全;李世民征辽时,汪华被委任为九宫留守,掌控十六卫府兵马,并与房玄龄一起共掌朝政,他尽心尽责,忠心不二。李世民对汪华不仅十分信任,而且两人之间达到了十分默契程度,正像汪华对其五子汪逊说的那样:“如果不论君臣,我与他才是真正的知己,他懂我,我也懂他。”

贞观二十三年(649)三月汪华病逝于长安,李世民闻讯悲痛不已,赐其谥号“忠烈”,并根据汪华遗愿,恩准回歙州老家安葬。此后,经唐宋元明十位皇帝的14次册封,汪华已成为中国历史上为官为政的千古楷模。特别是徽州大地,忠烈祠、汪王庙、汪公庙、汪村遍及各地,充分彰显了徽州人民对汪华的无限热爱和自豪。

汪华距离我们已有1370多年的历史,今天我们重温他的事迹,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他那保境安民,一心为民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汪华在隋末战乱纷纷的年代,深忧民生,据六州求安宁。纳土归唐后,为了避免皇帝的猜疑和战火祸及,毅然带领钱任、稽圭、庞实三位夫人和八名儿女北上,到长安做“人质”。由此,创造了隋末唐初江南六州“多年不见兵革”,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的良好社会局面。他对徽州山越族和中原迁徙族的融合做法,值得后人借鉴。汪华据六州前,徽州山越族和中原迁徙族矛盾很大,有的地方几乎达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汪华执政后,以“靖民”为念,对本地山越族采取抚慰怀柔措施,对中原迁徙族带来的先进文化和技术,给予大力推广,并促成两族融合发展,使山越族成为保境安民的重要力量,迁徙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力,有力地促进了古徽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他顺应历史朝流,为国一统的思想,值得大力赞扬。汪华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主动放弃王位,避免了一场南北战争和民族分裂,成为中华民族史上维护国家大一统的千古功勋。汪华纳土归唐举措的意义深远,这里我们不妨展开大胆的想象,距汪华357年后的吴越国王钱弘俶尊祖纳土归宋,不可能不受到这位邻县大英雄的影响。

伟哉,汪公!

参考书目:

1、《旧唐书》(后晋)刘昫 撰 中华书局1975年版

2、《新唐书》欧阳修、宋祁 撰 中华书局2003年版

3、《资治通鉴》(宋)司马光撰 中华书局2007年版

4、《大唐越国公汪华文献》汪承兴 汪如红 汪根发编著 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

5、《徽州魂》汪鑫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1

标签:吴王   歙县   徽州   山越   武德   刺史   江南   杭州   战乱   故里   遗址   历史   汪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