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厉害的人,都在做三件“难”事

想想看,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事,有些人却总是原地踏步?

区别往往不在于天赋,而在于他们面对“难”字时的选择

平坦大道人人爱走,但往往挤满了人,只能到半山腰;那些少有人走的崎岖小路,虽然费力,却能通向真正的顶峰。

01. 能吃“难熬的苦”

《论语》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担子重,路途远,没有点吃苦的精神,哪能扛得住?

很多人做事,总想找捷径,最好躺着就能把钱赚了。结果呢?风口来了,一窝蜂涌上去;风停了,摔得最惨的也是这群人。

“容易赚的钱,往往背后藏着更大的陷阱。它让你上瘾,让你懒于思考,最后把你的路越走越窄。”

看看那些真正做成事的人:

马云当年推销“中国黄页”,被拒绝了37次。换做别人,可能早就放弃了。但他知道,互联网这条路难走,可一旦走通,就是一片无人能及的蓝海。他吃下了这份“闭门羹”的苦,才有了后来的阿里巴巴。

再比如老干妈的陶华碧,一个没读过书的农村妇女。创业之初,她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亲自背着辣酱挤公交、跑市场,一家家推销。别人觉得又累又没面子,她却觉得产品好才是硬道理,这份“跑断腿”的苦,必须吃

这世上哪有什么轻而易举的成功?所谓厉害,不过是把别人觉得难熬的苦,一口口咽下去,化作前进的燃料。当你在抱怨加班太累时,有人在默默深耕;当你想放弃时,有人在咬牙坚持。差距,就在这一念之间。

02. 能听“难听的话”

《道德经》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真实的话往往不好听,好听的话往往不真实。

人都爱听好话,夸你聪明、能干、想法棒,听着多舒服。可这些“甜言蜜语”,很多时候就像温水煮青蛙,让你飘飘然,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真正能成事的人,反而特别看重那些“刺耳”的声音。

华为的任正非就深谙此道。华为内部有个“心声社区”,员工可以匿名发言,什么话都能说,批评公司、批评制度,甚至批评领导,有些话说得相当难听。但华为不仅不删帖,反而要求管理者必须看、必须回应。任正非说:“要感谢骂我们的人,他们是在帮华为进步。” 这些难听的话,成了华为不断自我革新的动力。

再看古代的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他有个著名的“镜子”理论,把敢于直谏的魏徵比作镜子,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徵说话经常不留情面,让李世民下不来台,但李世民知道,这些逆耳忠言,比一万句奉承都值钱。

面子是最不值钱的东西。害怕批评,捂着耳朵装听不见,只会让自己在原地打转。能弯下腰听难听话的人,才有挺直腰杆站上高峰的底气

03. 敢闯“难行的路”

《韩非子》里说:“循常习故,易;革旧鼎新,难。” 按老路子走容易,要打破常规、开辟新路,难上加难。

大多数人习惯了走老路,安全、熟悉、不费脑。可老路走的人多了,机会就少了。

真正厉害的人,都有点“闯劲儿”,敢于探索人迹罕至的领域。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当年研究杂交水稻,全世界都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搞杂交没前途。这是一条公认的“死胡同”。但袁老不信这个邪,他带着学生一头扎进田间地头,顶着烈日,忍受质疑,在成千上万株水稻里大海捞针般寻找那株天然的雄性不育株。这条路何其艰难?但正是这份敢于闯“无人区”的勇气,最终解决了亿万人的吃饭问题。

比亚迪的王传福,在世纪初国内汽车产业还以合资为主流时,就顶着巨大压力和嘲笑,孤注一掷投入新能源汽车研发。当时电动车技术不成熟,市场一片空白,投入巨大,风险极高,是一条公认的“难行路”。但王传福坚信这是未来,咬牙坚持。如今,比亚迪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领导者。

容易的路,通向平庸;难行的路,才可能通向非凡那些改变世界的人,无一不是敢为人先,在荆棘中踏出新路的开拓者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这话一点不假。

真正厉害的人,并非天生神力,而是他们主动选择了那条更“难”的路:咽下难熬的苦,倾听逆耳的言,勇闯未知的境

这些“难事”,磨掉了惰性,打破了认知的局限,最终锻造出远超常人的能力和格局。

下一次,当“难”字挡在你面前时,别急着退缩。想想山顶的风光,咬咬牙,迎上去。你吃下的苦、听进的话、闯过的路,终将成为你身上最硬的鳞甲,助你跃上人生的新高度

点个赞,一起变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30

标签:美文   厉害   华为   水稻   难听   成事   难熬   批评   逆耳   老路   新能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