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真相: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日本人发动南京大屠杀事件?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南京大屠杀,不只是血腥数字,它背后有一连串冷酷的决策与行动。

到底是什么力量,把一座城推入“地狱”?

战局压顶下的“压倒性进攻”

1937 年 12 月,日本军队攻下上海没捞到一劳永逸的胜利,转头打到南京。

日军高层当时估计,“打下这里能震慑中国政府,让中国快完事”,这思路,听着别扭,可确实是战略考量。

打进南京之前,他们一路上烧房、杀人、强抢。

这不是“士兵自发疯狂”,学术里已经基本定调:是组织好的行为

日本学者笠原十九司研究过,他说这种暴行背后,有上级默认、不处罚、纵容这种“组织犯罪”的气氛。

新华社专题稿里也讲过:日本军队想用恐怖屠杀打压中国人的抗战意志,用暴力“服软”。

他们用这种 “强者法则” 使得“投降”。

我常想:这真不是“士兵失控”,是指挥部的计划?答案基本肯定。

历史事实里,日军是按上面的思路在走,没有停一下反思,没有“走火入魔式”失控剧本。

那一路,“烧杀抢掠”成为了常态,到南京,就是高潮中的高潮。

还有个细节,“不当俘虏政策”

孙宅巍这位专家总结,日本军队的这种策略,不光是野蛮,是有意识、有组织的。

他归纳了六条原因,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军国主义恶性膨胀跑到极点。

那种“不把中国人当人看”的思想,在军队里根深蒂固。

南京大屠杀它是当时战局压力下,日本军国主义战略和意识形态撞一起形成的必然结果

你说残酷不得了吧。

命令下面的屠杀现实

很多日军内部的日记、战报记录里,直接提到了“屠杀令”

山田梅二和中岛今朝吾这样的师团军官都写下“全部杀掉”“不当俘虏政策”,这话可不是我编的,历史档案里有。

记得看到一条很冷静的日记:“步兵第七联队,扫荡持续 12 天,仅他们就杀了 6670 人。”

文字干巴巴,可背后是冰冷的数字和血腥的行动。

还有松井石根这位最顶层指挥官的日记里,也反复提到“为什么会发生”,说明他知道,这不是零星事。

常州的时候,士兵已经记得收到“屠杀命令”,进南京之后,多个士兵写的是“他们接到命令要杀”。

苏联战争学者、日本战史研究里早有提:日本那时军队里“天皇崇拜 + 圣战思想 + 蔑视中国人的意识”结合一起,“非人化”成为常态。

再加上平日和战争一起被灌输的民族主义,你说会不会有点麻木?

这些材料来源可靠,是日军、是专家、是史料记录,这就是历史。

军纪崩坏与暴行升级

南京城破之后,整个局势像脱缰的野马,补给线已经跟不上进攻节奏,前线士兵饿了、困了、累了,就靠所谓的“就地征收”解决生存问题。

这个词看似中性,其实是对大规模抢劫的掩饰。

粮食、金银首饰、家用器具、衣物,全被一扫而空,抢劫之后,很多家庭被灭口——不留证人,成了当时的“默认规矩”。

从上海打到南京的路上,沿途村镇已经被烧杀一遍,士兵们的心理防线早已被击穿。

烧房子、杀人、强奸,对他们而言已成惯性动作。

有日本人或许会辩解,这可能是战场压力下的临时失控?

可历史记录摆在那里——上级对这种行为不制止,反而默许甚至暗示“不要留下麻烦”,等于纵容暴行不断升级。

原始日记、战后证言中多次提到,大规模处决俘虏和平民是日军进城后的日常操作。

抓来的中国军人,常常被双手反绑,押到长江边,用机枪成排扫射

这种杀法“效率高”,尸体直接被江水冲走,减少了清理麻烦,城郊的河岸、荒地,成了临时的屠杀场。

更残忍的是,有的被捆绑的人被活埋,连最后的挣扎都被土掩盖。

南京被占领后的几周,还有至少有两万名妇女遭到强奸,其中很多人遭到多人轮暴。

年纪最小的受害者只有 7 岁,最大的超过 60 岁。

被侵犯之后,有人当场被杀,有人被刺刀割喉,还有人被推入火堆。

而这种行为在部队里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反而有士兵在信中炫耀“战利品”,你觉得这是单个疯子干的事吗?

这些暴行并不局限在战斗中被俘的士兵和平民。

怀疑是“溃兵”的人,哪怕只是穿了军服的普通百姓,也可能被拖去枪决。

还有不少人,因为家里有粮、有钱,成了被杀的理由。

城里的难民营虽由国际安全区保护,外出觅食的人经常有去无回,安全区之外,南京几乎是每天都在死人

军纪崩坏,不仅是士兵的道德滑坡,更是整个制度在暴力驱动下的崩塌。

上层的默认、军官的默许、士兵的麻木,构成了一条从命令到执行的完整链条。

我觉得,这不是战场混乱的副产品,而是军国主义制度产下的恶果

想想看,一个军队如果把杀人当成“工作的一部分”,把暴行当成日常惯例,那么它的军纪还有什么意义?

南京的那段时间,答案已经写在成千上万具尸体上了。

国际见证与司法铁证

南京沦陷后的景象,并没有因为战事封锁而完全对外隐瞒。

国际安全区的存在,让这座城市的部分惨况得以被记录下来。

那是一群由外国侨民、传教士、商人组成的国际委员会成员,他们本想在战乱中保护平民,很快发现,保护之外更重要的是把眼前的一切记录下来

拉贝,这位在南京的德国商人,在日记中写道:每天都有难民涌入安全区,带着伤口、带着噩耗,有的人甚至是赤着脚、浑身是血跑进来的

他多次向日方抗议,却常常得不到回应,还用摄影机拍下了街上被抛弃的尸体和被烧毁的房屋。

魏特琳,这位美国女教师,收留了上千名妇女,她的日记里写满了暴行细节:受害者的哭声、烧焦的尸体、被刺刀挑起的衣物

还有马吉牧师,用胶片拍摄了大量屠杀现场的画面:堆成山的尸体、被刺刀穿透的尸袋、长江边一排排倒下的身影

这些画面后来成为东京审判和南京军事法庭上的铁证。

可以说,没有这些影像和文字,很多细节今天可能都无法被证实。

司法审判是另一道防线。

东京审判南京军事法庭在综合证言、影像、日记等多方证据后,认定屠杀持续数周,遇难人数超过 20 万

这个数字是通过尸体清点、证人证词、照片比对、日军档案等方法综合得出的。

中国官方将 30 万 作为纪念数字,并长期沿用。

2015 年,南京大屠杀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是一种国际层面的史实确认。

档案包括影像、文字、口述记录、法庭档案等,它们跨越了不同的年代,却共同指向一个结论:南京大屠杀发生过,而且规模巨大、性质极其恶劣。

近年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和纪念馆的扩建,让更多史料被公之于众。

新出土的遗骨、日军士兵的私人日记、战地摄影底片不断补充细节:屠杀发生的具体地点、参与部队的番号、行凶的具体方式。

这些证据在一次次揭示的过程中,把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刻得更深。

我觉得,这些国际见证和司法铁证,不只是为了让后人记住残酷历史,更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回击。

每一次公布新证据,都是在告诉世界:这种罪行,不会被遗忘,更不会被抹去

看完这些,你会不会觉得,这场屠杀,从战略目标意识形态军纪崩坏暴行惯性,一步步推着南京陷入深渊。

有人可能问,既然真相已经如此清楚,为什么还要年年纪念?

因为遗忘,比否认更可怕。

只有让证据和记忆常在,才能防止下一次悲剧发生。

参考资料

新华社:《南京大屠杀真相——为何会发生》,2017 年专题报道

人民网:《东京审判中的南京大屠杀铁证》,2021 年历史栏目文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公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2

标签:历史   日本人   真相   事件   南京   士兵   暴行   日军   日记   铁证   军纪   安全区   尸体   日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