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寒武纪头顶“中国英伟达”的光环,风光无限。
可是,市场的潮水退去得如此之快,让无数人措手不及。
近日,据多家官方媒体披露,寒武纪再度上演“过山车行情”,市值一天之内大跌14.45%,蒸发约800亿,总体跌幅更是高达1600亿。
这场惊心动魄的暴跌,意味着无数股民的血汗钱也将打水漂。
这场资本的幻梦,究竟是如何编织,又是如何被无情戳穿的?
最初,寒武纪就像是资本市场里那个最稀缺的宝贝。
在国内算力芯片领域,像华为这样的巨头并未上市,这让寒武纪成了资本追逐的唯一焦点。
它的起点并不低,发行价就定在每股64元。
可谁能想到,市场的狂热情绪竟能将其股价推上近1600元的历史巅峰。
这已经不是投资,而是一场击鼓传花的疯狂游戏。
在股价冲到最高点时,寒武纪的市盈率竟被吹到了近600倍的“天文数字”,而今年上半年,其市销率更是高达惊人的140倍。
这意味着什么?对比之下,哪怕是全球真正的行业霸主英伟达,在其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市盈率的极值也不过244倍,市销率最高也仅45倍。
寒武纪的估值水平,几乎已经把未来几十年的增长空间提前透支完了,泡沫之大,可谓一眼就能看穿。
更为特殊的是,寒武纪登陆的是科创板,而科创板天然具有较高的交易门槛,普通散户的参与本就有限。
这种格局决定了,股价走势几乎完全掌握在少数机构投资者手里。
机构在看好前景时,往往抱团取暖,持续买入,轻而易举就能把股价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高。
可一旦信心动摇,资金开始松动,市场氛围由贪婪转向恐慌,往往就是踩踏式的集体抛售,毫无征兆,来势汹汹。
过去五年间,寒武纪的股东人数也在悄然增加,从最初的2.3万户增长到如今的4万户。
随着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被卷入其中。
看似热闹的盛宴,其实隐藏着风险。
一旦机构们出手撤退,散户们往往是最后的“接盘侠”。
今年的暴跌就是最直观的例子,在恐慌蔓延的背景下,仅一天时间,市值就蒸发超过700亿,股价跌幅逾一成。
对于普通散户而言,这样的冲击根本难以承受,财富缩水几乎在一夜之间发生。
股价的走势,早已和公司的基本面没有了任何关系。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两年前被纳入沪深300指数,以及计划于今年底被调入上证50和中证A500指数的预期,反而成了股价非理性上涨的助推器。
大量被动买盘的涌入,进一步加剧了这场脱离现实的狂欢。
当接近7000亿的市值神话轰然倒塌,人们才猛然惊醒。
市场之所以对寒武纪如此痴迷,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个美好的愿景。
“国产自主可控”,是英伟达的“平价替代款”。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动人。
尤其是在美国挥舞制裁大棒,禁止英伟达向中国销售其顶尖的A100和H100芯片后,国产芯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空间。
即便英伟达后来推出了性能缩减的基础版H20,但巨大的市场缺口依然存在。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
寒武纪与英伟达之间的差距,依然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更要命的是,在国内的赛道上,它也并非一枝独秀。
国内算力芯片的头部阵营,早已形成了华为昇腾、海光和寒武纪三足鼎立的局面。
华为如今被视为国内最有实力挑战英伟达的科技巨头,其自研的昇腾910系列芯片已经进入量产阶段。
业内普遍认为,这款芯片在性能上最接近英伟达的旗舰产品H100,不仅在算力指标上实现了突破,还在稳定性和适配性上不断优化。
华为背后的雄厚资金和完备的产业链支撑,使得昇腾系列具备持续迭代升级的能力。
与此同时,海光科技的攻势同样凌厉。
它们正在研发的“深算3”芯片,目标直指与英伟达A100的性能持平。
更重要的是,海光手中握着一张堪称杀手锏的“生态牌”。
由于其芯片与国内九成以上基于X86架构的政务软件高度兼容,用户在迁移时几乎不需要进行额外的适配或重构,大大降低了转化成本。
这种生态优势,对于争夺市场份额而言,甚至比单纯的性能提升更具战略意义。
相比之下,寒武纪的处境就显得尴尬了。
其最新推出的590芯片,性能虽有所提升,但据业内测评,也仅能达到英伟达A100的八成左右。
在高端AI芯片的赛道上,这样的差距往往意味着市场竞争力的明显不足。
更为关键的是,寒武纪在资金方面明显落后,整个590项目的研发经费不足30亿元,而海光的“深算3”项目却投入了64亿元。
资金的悬殊差距,直接体现在研发周期、产能扩展以及后续生态布局的速度上,寒武纪的追赶之路无疑将更加艰难。
内有强敌环伺,外有新人叩关,寒武纪所处的赛道正进入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期。
除了华为、海光这样实力雄厚的巨头外,燧原、壁仞、摩尔线程、沐曦这几家新兴算力公司,也在加快融资与产品迭代的步伐,纷纷筹备登陆资本市场。
它们的崛起,不仅会进一步分流寒武纪在资本市场上原本就有限的资金关注度,也会在技术与应用层面直接构成冲击。
以摩尔线程为例,这家成立时间并不长的企业,虽然目前营收规模还不足寒武纪的四成,但其过去两年的增速高达208%,堪称惊人。
在高成长性的加持下,摩尔线程正逐步缩小与寒武纪的差距。
如果这一趋势延续下去,实现收入反超并非遥不可及。
这种“后起之秀”的爆发力,足以让资本市场对寒武纪的未来产生更强烈的不确定感。
而在国际市场,寒武纪同样难言轻松。
日韩的高性能芯片厂商在能效比和良率方面积累深厚,欧洲一些老牌半导体公司则凭借完善的生态和稳定的客户群,牢牢守住阵地。
寒武纪必须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一边抵御国内激烈的价格与技术竞争,一边还要应对海外成熟厂商的夹击。
机遇与挑战并存,但眼下的每一步,寒武纪都走得格外沉重。
将视野拉得更远一些,寒武纪的困境,不过是中国整个芯片产业艰难突围的一个缩影。
我们在这条路上走得如此坎坷,最大的阻力,始终源于美国的持续打压。
华盛顿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限制关键设备和技术的出口,彻底阻断我们获取国际先进芯片技术的途径。
美国商务部的禁令,不仅禁止向中国出口关键芯片,还严格限制中国企业获得10纳米以下制程的芯片制造设备。
就在本月2日,美国又出新招,将英特尔、三星、海力士等国际芯片巨头在中国设立的工厂,从“经验证用户授权”的名单中移除。
此举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就是要阻止这些先进技术在中国扩大升级,并逐步抽离各国在华部署的先进技术能力。
不仅如此,美国还积极拉拢日韩等国,干预他们的对华芯片政策,并主导建立了所谓的“芯片四方联盟”,其野心就是垄断全球的芯片供应链。
当然,中国也并非毫无还手之力。
稀土,就是我们在科技战中的一张王牌。
西方在芯片科技、军事、新能源等诸多关键领域,都离不开中国的稀土资源,这成了我们在科技战中重要的制衡筹码。
寒武纪的股价过山车,给所有人都上了一堂课。
它警示我们,一个产业的真正崛起,靠的绝不是资本市场的短期炒作和虚高估值,而是实打实的技术突破、坚不可摧的生态构建和百折不挠的国家意志。
参考信源
观察者网
更新时间:2025-09-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