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重庆大足区玉滩水库水位持续回落,一座长久沉埋于水下的宋代摩崖造像得以重见天日,成为当下考古领域的一大瞩目成果。
这座造像群坐落于大足区龙水镇高坑村的悬崖峭壁之上,于高3米、宽6米的崖面之上有序分布,总计6龛27身造像。其中,第2至4号龛规模最为宏大,保存状况也最为完好。这些造像的题材丰富多样,涵盖了水月观音、释迦说法图、诃利帝母龛等,堪称典型的宋代佛教造像。其造像工艺精湛细腻,造像中既有虔诚的跪拜者、庄严肃穆的立像等宗教人物,亦有肩负长担的世俗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宋代佛教艺术与民间生活的深度交融。这种“宗教+生活”的独特艺术风格,正是大足石刻艺术的显著特色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第3号龛的力士像与附近石篆山石窟第7号三佛龛的力士形象极为相似,这充分表明大足地区的宋代造像风格具有显著的传承性,同时也为研究巴蜀地区宋代佛教艺术的发展脉络提供了全新的佐证。此次新发现的造像,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大足石刻的艺术题材,还填补了巴蜀地区宋代水月观音造像演变序列的空白。此前,大足石刻主要以北山、宝顶山为代表,而此次新发现的造像则彰显了宋代佛教艺术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与多元发展。
为了妥善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地文物部门已完成了初步的测绘、影像记录以及风化评估工作。后续,还将精心制定专项保护方案,着重解决因周期性淹没而导致的石质剥蚀问题。此外,四川安岳宋代造像因干湿交替而加速风化的情况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建立长期监测机制对于文物保护而言至关重要。
实际上,这并非川渝地区首次因水位变化而使水下文物重见天日。2022年,重庆巴南长江江心岛礁曾发现3龛明清造像;四川安岳书房坝水库也因周期性水位变化,露出唐宋造像群,共计43龛155尊浮雕石塔。这些发现均表明,水位变化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唤醒”沉睡文物的关键契机。
大足石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历史可追溯至初唐永徽元年(650年),创作高峰期主要集中在晚唐至南宋时期。其中,北山、宝顶山、南山等石窟声名远扬,被誉为“五山石刻”。大足石刻不仅是中国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佛教、道教、儒教三教融合的典范。此次新发现的宋代摩崖造像,无疑是这一辉煌艺术传统的重要延续。
从艺术风格层面审视,大足石刻的造像兼具粗犷豪放之磅礴气势与精巧细腻之温婉柔美。其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圆润饱满,开创了宗教造像全新的审美范式。此次新发现的造像,亦传承了这一优良传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宋代佛教艺术的精湛造诣。
然而,水位的下降虽使这些沉睡的文物得以重见天日,却也带来了新的难题。长时间的浸泡以及干湿环境的频繁交替,极有可能加剧石质的剥蚀程度。故而,在开展保护工作的同时,必须运用科学的手段加以干预。举例而言,借助三维扫描等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能够在不触碰文物实体的情况下,达成对文物全方位的记录与妥善保存。
总而言之,重庆大足玉滩水库新发现的宋代摩崖造像,不只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考古发现,更是对大足石刻艺术历史的一次关键补充。它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宋代佛教艺术的认知,还为后续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我们满怀期待,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为妥善的保护与传承,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国古代艺术的璀璨辉煌。
更新时间:2025-07-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