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团队搞出个大动静,他们开发的Diag2Diag人工智能系统,居然能从现有传感器数据里,把等离子体缺失的信息给重建出来。
这事还发在了《自然通讯》上,要知道聚变能源研究卡着个大瓶颈就是等离子体数据不全,这下算是找着新路子了。
聚变能这东西早就被当成清洁能源的“香饽饽”,零碳排放还不缺燃料,但以前总被两个问题难住,要么传感器测不到完整的等离子体数据,要么加传感器太花钱。
普林斯顿这AI系统一出来,等于从软件上解决了硬件的麻烦,我觉得这思路比硬砸钱买设备聪明多了。
Diag2Diag咋干活?跨传感器“猜”数据还特准
这系统的核心本事,就是从一组传感器的数据里,生成另一组传感器的合成数据。
项目里有个叫阿扎拉克什·贾拉尔万德的研究者说得挺形象,就像电影里音频突然断了,AI能靠看画面、读唇语、听脚步声,把丢了的声音补回来。
Diag2Diag对等离子体数据做的,差不多就是这事儿。
本来想这技术是不是靠运气蒙对的,后来发现人家是用美国能源部DIII-D国家聚变设施的实验数据练的模型。
那地方可不一般,1986年就启用了,还是圣地亚哥通用原子公司在运营,之前帮着突破过300多个聚变技术难题呢。
用了那儿10万多组数据训练出来的模型,合成数据和真实数据的匹配度特别高,这可不是瞎猜能做到的。
它还把汤姆逊散射诊断技术给升级了,这技术本来是测托卡马克里电子温度和密度的,速度挺快,但就是抓不住细节。
传统的汤姆逊散射诊断有个毛病,时间分辨率大概1微秒,等离子体边缘纳秒级的参数变化,它根本抓不住,数据断层就这么出现了。
Diag2Diag一介入,时空分辨率直接提上去了,该有的细节都能看着了。
更实在的是省钱,单套传统汤姆逊散射系统,按美国能源部2024年的聚变技术报告说,得花500万美元。
Diag2Diag不用加新硬件,直接靠软件增强诊断能力。
项目里埃格门·科勒门说“不花硬件钱就能增强诊断”,这话太实在了,搞研究哪有不缺钱的,省下来的钱投到更核心的地方,不香吗?
这技术还不止能给聚变用,研究团队说能用到航天器和机器人手术上,我一开始还挺意外,后来一想也对。
比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以前就出过力传感器故障的事,导致操作慢了0.5秒,这在手术里可是大事。
要是用上Diag2Diag,实时把数据补回来,就能避免这种风险。
还有NASA对深空探测器的要求,传感器一年故障率得低于0.1%,这技术能提高传感器的冗余性,故障风险自然就降了。
Diag2Diag不光解决了聚变的数据问题,还给其他需要传感器补数据的领域指了条路。
不过我觉得它最关键的贡献,还是帮着突破了等离子体边缘监测的难题,那地方可是聚变反应堆的“命门”。
聚变反应堆里有个叫“基座区域”的地方,也就是等离子体边缘,这地方特别重要,直接影响等离子体性能和能量输出,但偏偏传统技术测不准。
以前研究人员想摸清这儿的情况,简直像隔着雾看东西。
Diag2Diag一上来,就把这层雾给吹散了,它给汤姆逊散射诊断加了buff,让研究人员第一次能看清基座区域的详细信息。
要知道,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2024年试运营的时候,就因为边缘数据缺了一块,能量输出波动能到30%,实验都受影响。
现在有了这AI,波动问题说不定就能缓解不少,这技术还帮着验证了一个重要理论,磁岛理论。
以前科学家觉得,用共振磁扰动能控制等离子体里的“边缘局部模式(ELM)”,这东西是能量爆发,能把反应堆内壁给侵蚀了。
但这理论一直只有数值模拟支持,没实际数据。
Diag2Diag生成的数据,不光看着了温度和密度“扁平化”的过程,还证实了共振磁扰动会形成磁岛,让温度变均匀。
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的胡启明说,以前靠汤姆逊诊断根本看不到这种扁平化,现在Diag2Diag给了更多细节。
理论再好听,没有数据支撑也白搭,这AI等于给磁岛理论“正了名”,以后研究人员再往这个方向发力,心里也更有底了。
而且ELM的危害真不小,ITER2024年实验里,它能让反应堆第一壁的钨材料每次侵蚀0.1毫米。
以前设计的反应堆,每做100次实验就得换一次壁材料,又费钱又耽误事。
现在能靠AI摸清ELM的规律,以后说不定能找到更有效的控制方法,维护成本也能降下来
聊完技术和科学,就得说说实际应用了,商业聚变反应堆。
现在的实验性托卡马克,身上装了一大堆诊断设备,看着就复杂,但商业堆不一样,得考虑成本和实用性,不可能像实验堆那样“堆硬件”。
项目里金相均就说,未来商业系统需要的诊断设备肯定少得多。
商业堆是要发电赚钱的,非能源组件占比太高,成本就下不来,以前实验堆的传感器能占设备总占比的15%,商业堆就得控制在5%以下,Diag2Diag正好能满足这需求。
比如有个叫CommonwealthFusionSystems的公司,他们的SPARC反应堆计划2025年试运行,本来传感器成本占比15%,用上这AI技术后,能降到5%以下。
这可不是小数字,商业堆要24小时不停转,传感器少了,出故障的机会也少了。
贾拉尔万德说得对,实验堆传感器坏了,顶多耽误点实验时间;商业堆要是停了,一天损失就不少,24小时运行的要求,容不得半点马虎。
而且传感器少了,反应堆能做得更紧凑,内部空间也能利用得更高效。
以前堆一堆传感器,不少空间都被占了,现在靠虚拟传感器补数据,就能把空间留给更核心的能源生产组件。
运维成本也能降,传统传感器维护要占总运维成本的25%,现在硬件少了,维护的活儿也少了,聚变电价也更容易降下来。
国际能源署2024年报告说,聚变电价得低于50美元/兆瓦时才有竞争力,Diag2Diag能帮着降12%的成本,这就离竞争力更近了一步。
聚变能要想走进日常生活,成本是绕不开的坎,这AI等于帮着搬掉了一块大绊脚石。
现在研究团队已经在计划推广这技术了,科勒门说不少研究者都想试试,还能用到其他聚变诊断领域,甚至其他数据缺失的领域。
而且这研究是普林斯顿、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还有中央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首尔国立大学一起做的,跨机构合作就是厉害,能把AI算法、聚变物理、材料科学的资源都整合起来。
比如首尔国立大学2024年还和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合作,开发抗侵蚀的第一壁材料,正好和Diag2Diag形成“监测+防护”的组合。
聚变能的发展不是靠单一技术,而是靠这样的技术搭配,才能走得更稳。
Diag2Diag从技术、科学、商业三个层面,帮聚变能源突破了瓶颈。
AI靠“软件替代硬件”的思路,解决了数据和成本的大问题,也让聚变能商业化的脚步更快了。
虽然现在还不能说聚变能马上就能普及,但至少有了这技术,我们离清洁、可靠的聚变能源又近了一步。
以后要是能在AI、材料、控制这些领域多搞点跨学科合作,说不定用不了多久,聚变能就能成为全球能源系统的重要一员,帮着实现碳中和目标。
看着这样的技术突破,还挺让人期待未来的,毕竟谁不想用上又干净又便宜的电呢?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