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红灯停下的那一刻,你或许会看见一个身影:
她穿着褪色的工服,骑着电动车,袖口卷到小臂,车筐里不仅有外卖餐盒,还有一袋青菜,甚至一本练习册。
她不是在“搞副业”,而是在撑起一个家的日常。
这些骑着风奔跑的女骑手,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告诉我们:生活的重心,已然发生了悄无声息的偏移。
你或许不知道:
从2022年到2024年,女骑手数量增长了35.6%,远超整体骑手增速。
2024年,仅滴滴平台上,女性网约车司机就达到105万,同比增长高达75%。
菜鸟、顺丰等快递平台,也在不断涌现女性快递员的身影。
她们是谁?是体验生活的短视频博主吗?不全是。
更多的是——
下岗的餐饮服务员、关了门的服装摊主、孩子上学的妈妈、还房贷的妻子。
曾经那些吸纳中年女性就业的行业:
工厂、超市、商场、餐馆……
要么被数字化取代了人力,要么因消费收缩而纷纷裁员。
她们不是主动选择外卖,而是被生活“挤”了出来。
中国社科院学者孙萍研究发现:
大多数女骑手年龄在35岁以上,超过85%已婚,近97%为人母。
她们不在黄金年龄,也不在最佳体力阶段,
但她们仍每天穿梭在城市街巷——不是为追梦,而是为了过日子。
外卖骑手并不等于“灵活自由职业”。
对这群女性来说,它意味着三个字:能挣钱。
有人在丈夫失业之后撑起了家,
有人是单亲妈妈,要供孩子上学、还房贷,
有人一边送外卖,一边兼职照顾病床上的老人。
“只要车还动,钱就能进。”
这不是口号,而是她们对抗生活不确定性的信念。
今天的就业市场,早已打破了性别的围墙。
男人进入护工、保洁、直播间,
女人骑上外卖车、背起快递包、成为网约车司机。
过去的性别分工是:
男人拼事业,女人顾家。
现在的现实是:谁能挣钱,谁上前线。
曾经一个家庭的“非货币收益”(妻子在家照顾孩子、打扫卫生、做饭)
可能胜过她外出工作的工资。
但现在,这种平衡正被通货膨胀、房贷压力、教育支出撕裂。
她们不得不走出厨房,加入街头,换一种方式为家庭撑起天。
也许你会觉得,女骑手越来越多,是不是代表经济不行了?
不完全是。
这更像是社会分工的一次微调。
在传统就业空间日益压缩的今天,“平台型用工”成为新型缓冲带。
平台也在悄然适应她们的到来。
数据显示,虽然女骑手只占6%,但五星好评率普遍更高,投诉率更低。
很多平台在站点管理、客服沟通、培训岗位上,女性占比高达30%以上。
她们有细致的服务意识,也有韧性的耐力。
别小看这些数字——它们说明了一件事:
她们不是“来填坑的”,而是在重构劳动市场的秩序。
更深刻的变化还在家庭内部。
许多女骑手说:“开始赚钱以后,丈夫不再说‘你在家带孩子就好’,反而开始主动做饭洗衣。”
“有了收入,才敢和婆家据理力争;
攒下钱,才敢租离学校近一点的房子。”
这份工作,也许不体面,也许不稳定,
但它带来了生活的自主权——
不再伸手要钱,不再小心翼翼,
而是昂起头、独立行走,成为生活的合伙人,而不是依附者。
这不是一篇煽情的女性奋斗史。
这是一幅被忽略已久的社会图景。
越来越多的女性,在雨天、烈日、车流中奔波,
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一个时代的问题:如何活下去,且不失尊严?
当我们路过她们时,
请不要只感慨“真辛苦”,
更要思考——我们能为她们做点什么。
比如,推动平台保障更完善;
比如,给予职业发展培训;
比如,推动社保跟随个体流动……
让这些“过渡型职业”变成长期的安心职业。
当一个社会,能让中年女性有工可做、有尊严可守,
这个社会的“温度”,才真正被点亮。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