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自律!《柳叶刀》揭秘时间贫困,大脑健康需每日10小时

下班瘫在沙发上刷手机,明明知道该运动却挪不动腿,想着做顿健康餐,转头就打开外卖软件,理由永远是“没时间”。

嘴上喊着“要早睡”,处理完工作琐事、刷完短视频,抬头一看已经过了12点,事后对着镜子骂自己“没自律性”,但这事儿可能真不是你的错。

2025年《柳叶刀・健康长寿》上的一篇论文,算是把大家的委屈说透了,很多人不是不想健康,而是陷入了“时间不公”的困境。

当维持大脑健康的基本时间都挤不出来,所谓的“健康生活”根本就是空谈,更让人揪心的是,长期的“时间贫困”正在悄悄损害你的大脑,还会增加患上老年痴呆的风险。

每天10小时,你达标了吗?

以前看各种健康指南,总觉得“每周运动150分钟”“每天睡够8小时”这些要求不难,本来想照着做,但后来发现,现实根本不允许。

这些指南都默认一个前提:我们有充足且能自己掌控的时间,可对大多数上班族来说,这个前提早就不成立了。

一个健康的大脑,每天到底要花多少时间“保养”?咱们来算笔明白账,睡眠是基础,18到64岁的成年人,每晚得睡7到9小时。

中国疾控中心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职场人日均睡眠不足6.5小时,长期睡不够6小时,糖尿病、心脏病这些问题都会找上门,而这些都是老年痴呆的风险因素。

运动也不能少,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周做150到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换算下来每天至少20分钟,但现在很多人上班坐着、下班躺着,日均久坐时间都超8小时,别说运动了,连站起来走两步都觉得麻烦。

吃饭这件事也藏着时间学问,大脑要20分钟才能收到“饱了”的信号,狼吞虎咽几分钟吃完,很容易吃多导致血糖波动,长期下来对大脑伤害不小。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早餐要吃15到20分钟,午餐20到30分钟,光三餐加起来就差不多1小时,还有社交,别觉得闲聊没用。

每天1小时的深度交流,能锻炼大脑的语言表达和记忆提取能力,还能预防痴呆症,可社科院的数据显示,超过60%的职场人日均社交时间不足30分钟,下班回家就只想独处,连和朋友打电话的力气都没有。

把这些时间加起来,每天至少要10小时,这还只是维持大脑健康的“最低消费”,没算上工作、通勤、做家务、照顾家人这些“必须做”的事。

咱们普通人一天24小时,扣除工作8小时、通勤2小时、家务2小时,剩下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12小时,再减去吃饭、洗漱,能留给健康的时间寥寥无几,如此看来,不是我们不想健康,是真的没那么多时间。

谁在偷走你的时间?这样做才能夺回主动权

既然时间这么宝贵,那到底是谁在悄悄“偷走”它?其实问题不能只怪自己,社会层面的很多因素,都在无形中挤压着我们的时间。

现在的“绩效文化”真的让人喘不过气,“忙碌”被当成一种美德,“闲暇”反而被误解成“无所事事”。

某招聘平台的数据显示,超过70%的企业存在“隐形加班”,下班时间发消息、周末开会议成了常态,大家被迫把每一分钟都用来“创造价值”,休息时间自然被一压再压。

公共配套设施的短板也让我们浪费不少时间,国家卫健委2024年的数据显示,普惠托育机构的覆盖率还不足30%,很多家庭只能让老人帮忙带孩子,或者一方放弃工作,这无疑增加了家庭照顾的时间成本。

还有通勤,不少城市的平均通勤时间超过1.5小时,每天光花在路上的时间就够做一次完整的运动了,时间分配的性别差异也很明显。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女性日均做家务的时间比男性多1.8小时,很多女性既要上班赚钱,又要包揽家务、照顾孩子,时间被分割成零散的片段,根本没法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

低收入群体的情况也不乐观,为了维持生计,他们要么

得加班加点,要么只能住在偏远地区,承受更长时间的通勤,可支配时间少得可怜,除了社会因素,我们自己也在浪费时间。

信息过载就是个大问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大家每天花在刷短视频、看工作消息上的无意义时间就有2.5小时。

还有拖延症,很多事情其实做起来并不难,但就是拖着不开始,最后堆积在一起,反而消耗更多时间。

那该怎么“夺回”时间,守护大脑健康?其实不用追求“全能”,找对方法就能在有限时间里实现健康最大化,首先得守住核心健康时间,把睡眠、运动、三餐设为“不可妥协项”。

比如强制自己23点前入睡,哪怕前一晚没睡够,第二天也别补觉,慢慢调整作息,吃饭时放下手机,专注进食,凑够20分钟的基础时间,既有助于消化,又能避免吃多。

运动的话,不用非要去健身房,上下班骑车、工作间隙站起来走一圈,碎片化时间也能积少成多,然后要梳理任务优先级,别什么事都往自己身上揽。

可以用四象限时间管理法,把事情分成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四类,优先完成重要且紧急的事,每天预留1小时推进健康这类“重要不紧急”的事。

拒绝无效社交和信息过载,刷短视频时设个定时器,工作消息尽量在固定时段回复,别让这些事占据太多时间。家庭里的责任也要合理分工,别让某一方独自承担“第二轮班”。

和家人约定好谁做家务、谁带孩子,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可支配时间,职场中也要学会合理拒绝,超出能力范围的额外任务别硬扛,争取时间的主导权。

最后要调整心态,接受“不完美”,如果某天没达标健康时间,不用自责,第二天重新调整即可,别让情绪内耗额外占用精力。

关注时间的“质量”而非“时长”,比如20分钟的高质量冥想,比昏沉的1小时休息更有益大脑。

时间贫困不是个人“不自律”的失败,而是社会结构性因素与个人时间管理失衡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断联权”“四天工作周”“20分钟社区”这些理念的普及,相信未来大家的时间分配会更公平。

而我们自己,只要找对方法、调整心态,哪怕再忙碌,也能守住大脑健康的基础防线。

毕竟健康从来不是“没时间”的牺牲品,而是需要我们主动争取的生活底色。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5

标签:养生   贫困   大脑   小时   时间   健康   紧急   工作   因素   人日   中国   社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