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了,不要过度共情孩子,既有要求又要看淡分数,孩子才更上进

我以为孩子高三,我会很紧张和有压力,也会有紧迫感。

但这两个月经历下来,发现自己比任何一个阶段都放松和淡然。

并不是对孩子没有期待,也并不是对孩子没有要求,但更多是抱着一种得之泰然,失之坦然的平静。

不再像之前一样有大喜大悲或意难平,也不会像之前一样过于在意分数。

两年高中生妈妈的经历,见了太多的跌宕起伏,成绩从冲上去,再到暴跌,再到平稳。

有过欣喜,也有过消沉,但更多是平静和从容。

多大点事啊!不就是成绩不如意,又不是孩子做人有问题。

不会因为孩子曾经的高光时刻而陷入无名之辈而忧伤,也不会因为之前比孩子差的同学超过孩子而挫败不已。

一分付出,一分收获而已。没有什么公平或不公平,呆在过去的光环中出不去,只能庸人自扰,画地为牢。

想要就去努力,不努力注定是要不到的。这是很普世和底层的规律,对谁都是一视同仁。

如果说我初中是一个佛系妈妈,可能有点不准确,或者我的佛系是有前提,那就是孩子每次都保持进步,没有退步状态,起码还是维稳状态。

之前我对孩子有一个无意识的标准:

退步是不允许的,进步是正常的,原地踏步也不行。

这个意识伴随了孩子初中三年,不出意外,中考前孩子连续三次大型模拟考试翻车,算是给我好好上了一课。

无比意外,也无比惨痛。至今都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摔得足够惨,才能醒悟足够彻底。

应该是中考前的一个月,我开始醒悟,重新审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觉察自己的高要求,高控制与高期待。

三高算是妥妥坑了孩子了,不过我醒悟得足够快,自我改变的执行力也足够强。

这可能得益于我已经提前学习了几年心理学,只需要高人帮我指点一二,我就能心领神会,将自我改变知行合一和落地于日常养育之中。

松弛感是养育孩子最好的神器,也是疗愈内耗孩子最好的良药。

但我不会过度共情孩子,不会心疼孩子的难受,允许自己后退,也狠心让孩子自己去碰壁,去试错,去与自我和解。

而我只是充当一个心理容器,让孩子在受伤或受挫时,我用温暖与平和,将他包围。

在我这里,他可以随意倾诉,吐槽和发泄内心的负情绪,可以诉说他的感受,他的难受,他的想法以及他的颓败。

不评判,不说教,也不劝,只是静静听他说。

让孩子的负情绪流动起来,让那些不甘心释放出来,让孩子的难受清晰起来。

痛则通,通之后就是雨过天晴,就是泪过了无痕。

松弛感不是完全不限制孩子,让孩子想怎样就怎样,也不是在孩子说自己很累的时候,赶忙让他随便休息,随便玩。

昨晚,孩子月考排名出来了,有喜有忧,没有符合孩子的预期,但总体还算说得过去。

语文考了年排第三,生物考了年排倒数,语文有点意外,生物没啥意外,好久没写生物作业了,考不好是意料之中。

刚开始,我一直在听孩子分析他的各科情况,说对这个成绩是不满意的,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问我相不相信他。

我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讲,我相信他的学习能力与实力,但我更愿意相信他将计划落地到行动后的结果。

吃了孩子画的大饼已经N次了,一次比一次画得大,没有不信,但也不全信。

听完孩子的美好蓝图规划,我也会在心里犯嘀咕:这次能维持几天热度?

一拍脑袋一个主意,一时冲动定个目标,但到做的时候会自动打折或激情消退。

没有持久的行动力,再好的计划和想法,都是假把式。

这一方面,我是不会共情孩子的,我会带着松弛感提要求:

宝,妈妈肯定相信你想做的事肯定能做成。但做成的前提是先行动落地,不如先把眼前的碎片化时间用好,每天30-40分钟,一周下来就是5个多小时,是不是补很多漏洞啦。

反正该说,我都说到,做不做随孩子。能做当然是锦上添花,做不到也坦然接纳,接纳娃只是个普通娃,少有人走的路是他无法选择的自律。

这种想法伴随高三开启的两个月,也会延续到明年高考,松弛中亦有要求,但选择权交给孩子。提要求是我的事,做不做是他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育儿   孩子   上进   分数   高三   松弛   意外   难受   想法   成绩   自我   妈妈   退步   生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