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两点,市中心 “老杨理发店” 里,老板杨师傅正拿着推子,给一位 27 岁的小伙剃光头。推子划过头顶,原本稀疏的头发纷纷落下,露出泛着微光的头皮。小伙盯着镜子里的自己,无奈地笑了笑:“杨师傅,还是剃光吧,两边头发还能盖住点,头顶实在遮不住了,一低头就看到头皮反光,同事都开玩笑叫我‘聪明绝顶’。” 杨师傅从事理发行业 20 年,最近两年发现一个明显变化:来剃光头的年轻小伙越来越多,平均每天能遇到两三个,年龄大多在 25 到 35 岁之间。“以前剃光头的要么是中年大叔,要么是追求个性的年轻人,现在不一样了,很多小伙都是因为头顶头发稀疏,实在没办法才来剃光。” 杨师傅一边清理推子上的碎发,一边指着墙上的日历,“你看,这才半年,登记剃光头的年轻客户就有 180 多个,比前几年全年都多。”  在杨师傅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夏天来的一位 29 岁程序员。小伙戴着鸭舌帽,进门时帽檐压得很低,坐下后才慢慢摘下帽子,头顶的头发稀疏得像秋天干枯的草地,能清晰看到大片头皮。“他说自己每天早上梳头,梳子上都会缠满头发,洗头发时更是一抓一大把,尝试过十几种洗发水,甚至偏方都用了,头发还是越掉越多。” 杨师傅说,小伙最后选择剃光头时,眼圈都红了,“他说不是不想留头发,是真的‘遮不住’了,与其被人指指点点,不如干脆剃光”。 这种 “年轻群体脱发” 的现象,并非个例。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来,20 - 35 岁年龄段因脱发就诊的患者,每年以 15% 的速度增长,其中约 60% 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 “头顶稀疏”“发际线后移” 问题。皮肤科主任李医生解释,头发的生长状态是身体内部健康的 “外在镜子”,年轻人频繁出现脱发,往往不只是 “压力大、熬夜多” 那么简单,背后可能藏着激素失衡、营养缺失、免疫系统异常等健康隐患。 “很多人以为脱发只是形象问题,剃个光头就能解决,却没意识到,头发‘掉’的背后,可能是身体在悄悄发警报。” 李医生强调,就像皮肤长痘可能提示内分泌失调,脱发也可能是身体某个器官或系统出现异常的信号,忽视这些信号,可能会错过潜在健康问题的最佳干预时机。 二、脱发原因一:激素失衡,“二氢睾酮” 成毛囊 “杀手” 在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诊室,28 岁的张先生正拿着检查报告,眉头紧锁。他从两年前开始出现脱发,起初只是洗头时掉几十根,没太在意,直到去年冬天,发现头顶头发越来越稀,连女朋友都调侃他 “再掉下去就要戴假发了”,才赶紧来医院就诊。 检查结果显示,张先生体内 “二氢睾酮”(一种雄激素代谢产物)水平明显偏高,远超正常范围。“你的脱发属于‘雄激素性脱发’,这是年轻男性最常见的脱发类型,罪魁祸首就是过高的二氢睾酮。” 李医生指着报告上的数据解释,男性体内的睾酮在 “5α- 还原酶” 作用下,会转化为二氢睾酮,这种物质会像 “杀手” 一样,持续攻击毛囊,尤其是前额和头顶的毛囊,对它特别敏感。
 李医生用模型展示了毛囊被攻击的过程:健康的毛囊像 “小树苗”,能长出粗壮的头发;二氢睾酮会逐渐缩短毛囊的生长周期,让 “小树苗” 慢慢变成 “小杂草”,头发从粗黑变得细软、易断,生长速度越来越慢,脱落速度越来越快,久而久之,毛囊就会彻底 “萎缩”,再也长不出头发,头顶就变成了 “光溜溜的土地”。 张先生回忆,自己的父亲 40 岁左右开始脱发,现在头顶头发也很稀疏。“这就涉及到遗传因素了,如果你家族中有男性早早脱发,那么你脱发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 3 - 5 倍。” 李医生说,雄激素性脱发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就像 “基因密码” 一样,可能会在年轻一代身上提前 “激活”。 “我爸是 40 岁才开始掉头发,我怎么 26 岁就开始了?” 张先生疑惑地问。李医生解释,现在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老一辈不同,长期熬夜、高糖饮食、精神压力大等,都会加速二氢睾酮的生成,让原本可能 40 岁才出现的脱发,提前到 20 多岁。“就像种子本来该 40 岁才发芽,现在因为环境变化,20 多岁就提前发芽了。” 确诊后,李医生给张先生制定了治疗方案:外用药物刺激毛囊活性,口服药物调节激素水平,同时调整生活方式。三个月后,张先生复诊时,头顶已经长出一些细软的新头发。“虽然还没恢复到以前的浓密程度,但至少不掉了,慢慢来吧。” 张先生摸着头顶的新头发,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三、脱发原因二:压力 “催熟” 脱发,身体优先 “保重点” “医生,我是不是得了什么重病?头发掉得太吓人了!”32 岁的销售经理王先生,拿着装满掉发的塑料袋走进诊室,袋子里的头发缠成一团,足足有二两重。他说自己最近半年,因为公司业绩压力大,每天要工作 12 个小时以上,经常凌晨两三点才睡觉,情绪也总是很焦虑。 “刚开始只是梳头时掉几根,后来发展到洗头发时,一抓就是一把,枕头上、沙发上、衣服上,到处都是我的头发。” 王先生说,最让他崩溃的是,上个月参加同学聚会,有同学开玩笑说 “你怎么老了这么多,头发都快掉光了”,这才让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经过检查,王先生的激素水平正常,也没有遗传脱发史,李医生判断,他的脱发属于 “休止期脱发”,主要由长期精神压力引发。“人体在长期高压状态下,会分泌‘应激激素’,比如皮质醇,这种激素会打乱毛囊的生长周期,让大量处于生长期的头发提前进入休止期,然后集中脱落。” 李医生解释,就像庄稼还没成熟就被 “强行收割”,头发也会在不该掉的时候大量脱落。 从生理机制来说,当身体处于 “紧急状态” 时,会优先保障心脏、大脑、肝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液和营养供应,而毛囊属于 “非必要器官”,营养供应会被大幅削减。“毛囊就像‘小工厂’,没有足够的‘原材料’,自然无法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头发),只能停止工作,让头发脱落。” 李医生说,这种脱发往往是 “整体性” 的,不会只集中在头顶或前额,而是整个头部的头发都变稀疏,看起来没精神。 王先生并非个例,李医生接诊的年轻脱发患者中,约 30% 属于 “压力性脱发”。有位 25 岁的职场新人,因为担心试用期通不过,每天焦虑得睡不着觉,短短一个月,头发就掉了三分之一;还有位 30 岁的创业者,因为公司资金链断裂,连续半个月失眠,头发大把脱落,甚至出现了 “斑秃”(局部头发突然掉光)。 “压力性脱发虽然可怕,但只要及时调整心态,缓解压力,毛囊大多能恢复正常功能。” 李医生给王先生开了调节神经和补充营养的药物,同时建议他每天抽出半小时运动,睡前听半小时舒缓音乐,减少工作时长。两个月后,王先生的脱发明显减少,头顶也长出了新的小绒毛。“现在我每天尽量 11 点前睡觉,周末还会去爬山,心态放松了,头发也慢慢长回来了。” 王先生说。 四、脱发原因三:营养 “缺口”,毛囊 “饿肚子” 长不出头发 “医生,我每天都吃得很好,怎么还会脱发?”26 岁的白领小李,拿着自己的饮食记录单,一脸困惑地问李医生。小李身高 175 厘米,体重 70 公斤,看起来很壮实,但头顶头发却很稀疏,发梢干枯分叉。
 仔细查看饮食记录单后,李医生发现了问题:小李每天的饮食以外卖为主,偏爱辛辣刺激的火锅、烧烤,很少吃蔬菜、水果和豆制品,蛋白质摄入也主要来自油炸的鸡肉、猪肉,几乎不吃鱼虾、鸡蛋等优质蛋白。“你这不是‘吃得好’,是‘吃得偏’,毛囊需要的营养根本没跟上,长期‘饿肚子’,自然长不出健康的头发。” 李医生解释,头发的生长需要多种营养素 “协同作用”:蛋白质是头发的 “主要原料”,头发的本质是角蛋白,缺乏蛋白质,头发会变得细软、易断、脱落;铁元素是 “运输工”,负责将氧气和营养输送到毛囊,缺铁会导致毛囊供血不足,引发 “缺铁性贫血性脱发”;锌元素能调节毛囊代谢,缺锌会让毛囊生长速度变慢,头发变稀疏;维生素 B 族则是 “催化剂”,参与蛋白质代谢,缺乏会导致头发干枯、脱落。 “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壮实’,就忽视了营养均衡,其实体内可能早就存在‘营养缺口’。” 李医生给小李做了微量元素检测,结果显示他的铁、锌、维生素 B12 水平都低于正常范围,确诊为 “营养缺乏性脱发”。 小李回忆,自己从小就不爱吃蔬菜,工作后更是天天点外卖,觉得 “只要吃饱就行,哪管什么营养”。“以前总觉得脱发和营养没关系,现在才知道,毛囊和人一样,也需要‘吃好喝好’才能好好工作。” 小李说。 针对小李的情况,李医生给他制定了 “营养补充计划”:每天吃 1 - 2 个鸡蛋、一杯牛奶,每周吃 3 - 4 次鱼虾,增加菠菜、西兰花、猕猴桃等蔬菜水果的摄入,同时补充铁剂和维生素 B 族制剂。三个月后,小李的脱发明显减少,头发也变得有光泽了。“现在我很少点外卖了,每天自己带饭,蔬菜、肉、主食搭配着吃,没想到不仅头发长好了,气色也比以前好多了。” 小李笑着说。 李医生提醒,营养缺乏性脱发在年轻人群中很常见,尤其是那些长期吃外卖、节食减肥、挑食偏食的人。“判断自己是否存在营养性脱发,可以观察头发状态:如果头发整体稀疏、发梢干枯、容易断,且伴随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很可能是营养缺乏导致的,建议及时做微量元素检测,针对性补充营养。”
 五、脱发原因四:免疫系统 “误伤”,毛囊遭 “自己人” 攻击 “医生,我的头发怎么一夜之间就掉了一块?”29 岁的教师小陈,焦急地指着自己后脑勺,那里有一块硬币大小的头皮,头发全掉光了,露出光滑的皮肤。小陈说,前一天晚上洗头时还没发现异常,第二天早上梳头时,梳子突然 “卡” 了一下,拨开头发才看到这块 “秃斑”,吓得他赶紧来医院。 经过检查,李医生确诊小陈患的是 “斑秃”,也叫 “鬼剃头”,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简单来说,就是你的免疫系统出现了‘紊乱’,把自己的毛囊当成了‘敌人’,发动了攻击,导致毛囊突然停止工作,头发快速脱落。” 李医生解释,斑秃的特点是 “突然发生、无明显征兆”,可能一夜之间出现一块或多块秃斑,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全头头发脱落(全秃),甚至眉毛、睫毛、腋毛等也会脱落(普秃)。 小陈很疑惑:“我平时身体很好,很少生病,怎么会免疫系统紊乱呢?” 李医生解释,斑秃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与精神压力、睡眠不足、遗传、内分泌失调等都有关系。“你最近是不是压力很大?” 李医生问。小陈点点头:“最近要评职称,天天熬夜写论文、备课,压力确实很大,经常失眠。” “长期精神压力大、睡眠不足,会打乱免疫系统的平衡,让免疫系统‘认错人’,攻击自身毛囊。” 李医生说,临床上很多斑秃患者,都有长期高压、熬夜的经历。此外,斑秃患者中,约 30% 会同时伴有甲状腺功能异常,比如甲亢、甲减,这也说明斑秃与内分泌、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针对小陈的情况,李医生给他开了外用药物刺激毛囊,同时建议他调整作息,减少熬夜,配合心理疏导缓解压力。两个月后,小陈后脑勺的秃斑上,长出了细小的绒毛;四个月后,绒毛逐渐变粗变黑,秃斑基本被覆盖。“现在我尽量 11 点前睡觉,周末会和朋友去打球,压力小了,头发也长回来了,真是虚惊一场。” 小陈说。
 李医生提醒,斑秃虽然看起来可怕,但大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头发都能重新长出,不过复发的概率较高,需要长期注意作息和心态调节。“如果发现自己突然出现秃斑,不要惊慌,及时就医即可,关键是找出背后的诱因,针对性调整,避免病情加重。” 六、脱发原因五:药物副作用,“隐形” 的脱发诱因 “医生,我吃降压药后,头发怎么掉得越来越多了?”55 岁的张先生,拿着自己的降压药说明书,来到皮肤科就诊。张先生患高血压五年,一直服用某款降压药,半年前开始出现脱发,起初以为是年龄大了正常现象,直到上个月,头顶头发稀疏得很明显,才怀疑和药物有关。 李医生仔细查看了张先生的降压药说明书,发现这款药物的 “不良反应” 中,确实有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脱发” 的标注。“有些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可能会产生副作用,脱发就是其中之一。” 李医生解释,常见的可能导致脱发的药物包括:部分降压药(如 β 受体阻滞剂)、治疗痛风的药物(如秋水仙碱)、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化疗药物等。 这些药物导致脱发的机制各不相同:有的会影响毛囊的生长周期,让头发提前进入休止期;有的会抑制毛囊细胞的分裂增殖,影响头发的生长;还有的会改变体内的激素水平,间接导致脱发。“药物性脱发通常在服药后 1 - 3 个月出现,停药后,大多数患者的头发会逐渐恢复生长。” 李医生说。 张先生听后,赶紧拿着说明书去心内科咨询。心内科医生根据他的情况,将降压药换成了另一款副作用较小的药物。三个月后,张先生的脱发明显减少,头顶也长出了新的头发。“以前不知道药物会导致脱发,现在换了药,头发慢慢长回来了,真是太感谢了。” 张先生说。 李医生提醒,如果你在服用某种药物后出现脱发,不要自行停药或换药,应及时咨询开药医生,由医生判断是否为药物副作用,以及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药物性脱发虽然常见,但只要及时发现、及时调整,大多不会造成永久性脱发,不用过于担心。” 七、脱发认知误区:别让错误做法 “加速” 脱发
 在接诊过程中,李医生发现,很多年轻脱发患者都存在一些认知误区,这些误区不仅不能改善脱发,还会 “加速” 头发脱落。 第一个误区:频繁换洗发水。很多人认为脱发是洗发水不好导致的,于是频繁更换洗发水,甚至尝试各种 “生发洗发水”。李医生解释,洗发水的主要作用是清洁头皮和头发,对脱发没有治疗作用,频繁换洗发水反而会破坏头皮的菌群平衡,加重脱发。“选择温和、无刺激性的洗发水即可,关键是保持头皮清洁,而不是依赖洗发水生发。” 第二个误区:盲目使用生发偏方。有些患者听说 “生姜擦头皮能生发”“醋泡黑豆能防脱”,就盲目尝试。李医生说,生姜中的姜辣素会刺激头皮,可能导致头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