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10万亿美元资产,美国犹太资本巨头,贝莱德帝国是如何诞生的

能让李嘉诚低头的是它,吞下乌克兰国家资产的还是它。

你熟知的超级资本巨头,从苹果、微软、英伟达,到中国的腾讯、宁德时代、美的,背后都有它的踪迹。

它掌控的资本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国和美国的GDP能与之抗衡。

它就是贝莱德,低调却无孔不入,无形的金融触角已渗透全球上百个国家的经济核心。

它不是政客,权力却能左右全球局势;它没有军队,手中的力量却比军队更具影响力。

八位犹太精英用半个世纪,在金融废墟上建起了贝莱德这个全球金融帝国。

想要理清其中脉络,得从贝莱德的掌舵人拉里·芬克说起。

上世纪50年代,拉里·芬克出生于美国一个犹太家庭。

他从小对权力有着超乎常人的渴望,青年时梦想进入政坛,大学主修政治学。

但随着学习深入,拉里很快意识到,所有权力博弈的本质,都离不开“资本”二字。

毕业后,他放弃从政,转而投身金融行业。拉里是全球金融史上少有的天才,80年代曾参与发明抵押贷款证券(MBS)。

这种金融产品能让银行放出贷款后,无需等借款人还清,就能直接将贷款打包出售回收资金,进而继续放贷、滚雪球,用少量资金撬动巨额杠杆,最终把多方卷入其中。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高盛、摩根、雷曼兄弟等老牌资本巨头接连亏损惨重、遭遇滑铁卢。

而拉里旗下的贝莱德集团,凭借对MBS的深刻理解,不仅顺利渡过危机,还协助美联储收购了大量投行和房地产的不良资产。

借此机会,贝莱德管理的资产规模一举突破2.7万亿美元,登顶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

那些不良资产,至今仍留在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上。

经此一役,此前在全球金融圈默默无闻的贝莱德一夜成名,各国政府开始争相与它合作。

此后,贝莱德的犹太精英进出各国财政部,如同出入自家厨房。

美国将大批养老金交给它管理,英国皇室和沙特皇室也慕名寻求合作。

更关键的是,名声大噪后,拉里·芬克进一步组建了一支神秘的金融团队,开发出名为“阿拉丁”的系统。

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一战成名的拉里深知,掌控危机就能掌控全球资本动向。

阿拉丁系统由6000台计算机组成,24小时不间断预测重大危机来临时资本市场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会导致哪些股票上涨、哪些债券下跌。

江湖传言,阿拉丁甚至能预测全球爆发核战争时,资本市场该如何应对。

这套系统不仅为贝莱德的投资决策提供支持,就连贝莱德的老对手先锋集团也在使用。

此外,全球排名前十的保险公司、日本政府养老基金,以及苹果、微软、谷歌等超级巨头,都依赖该系统进行资本运作。

此时的贝莱德已不只是一家投资公司,更像是金融世界的执棋者,是拥有“上帝之眼”的顶尖玩家。

前两年疫情爆发时,贝莱德无需竞标,就从美国政府获得450亿美元基金。

随后,它又向美联储借贷4万亿美元,协助美国应对财政危机。

在此过程中,贝莱德管理的资产规模直接翻倍,达到10万亿美元。

2023年,贝莱德与乌克兰发展基金达成对赌协议。

同样在2023年,美国夏威夷发生大火,整座城市几乎被烧毁。

奇怪的是,火灾发生前,贝莱德已提前增持当地房地产公司股份,并布局电力、航空、银行等命脉产业,这些领域在灾后重建中都会大幅升值。

还是2023年,日本顶着全球压力排放核污水,事件主导方是东京电力公司。

而东京电力公司背后的大股东,正是贝莱德。巧合的是,全球最大制药公司之一阿斯利康的第二大股东同样是贝莱德,抗癌药物正是阿斯利康的主营业务之一。

贝莱德的触手远不止金融投资领域,它在各国政府中也拥有庞大影响力。

2004年至2018年的14年间,贝莱德雇佣了大量前政府高管,这些人遍布全球各大国,间接影响全球政坛。

尽管美国、英国、德国等国的舆论和反腐组织对贝莱德的此类举动多有批评,但在贝莱德庞大的背景面前,舆论反对如同以卵击石。

从欧元危机、俄乌战争,到日本核污水事件、巴以冲突,几乎都能看到贝莱德的身影。

从投资星巴克、阿斯麦,到入局中国新能源领域,再到洛克希德·马丁、波音、雷神等企业,贝莱德的大股东席位遍布各行各业。

与贝莱德类似、迅速崛起的资本巨无霸还有两家,先锋领航和道富集团,它们共同组成“上帝之眼”,管理着欧美发达国家超过20万亿美元的总资产。

如今,标普500指数成分股中80%的公司,以及市值占美国上市公司总市值44%的企业,其大股东都直接或间接与这三大巨头相关。

拉里·芬克甚至要求标普500所有公司的CEO与其保持直接沟通,这样的影响力,就连美国总统都难以企及。

贝莱德在金融圈的知名度无需多言,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10万亿美元,远超部分国家的GDP总量。

更值得关注的是,它早已进军中国市场,在新能源、金融等关键行业精准布局,并深度参与部分企业的经营决策。

这头“华尔街巨兽”来华,到底是为了正常投资,还是另有图谋?

其实早在2006年,贝莱德就已入股中银基金,为日后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试水。

2020年,它更是抓住时机,在疫情期间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当时,国内金融市场活力受疫情冲击,中国金融领域将目光投向对外开放,为外资机构提供了更多机遇。

2020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告,允许外资全资设立公募基金公司。

这一政策恰好符合贝莱德的扩张需求。

2020年8月,贝莱德递交相关申请;2021年6月,正式拿到批文;2021年8月,推出首只产品。

这样的推进速度堪称“火箭级别”。

要知道,中国本土机构光是申请公募牌照,往往就需要等待数年。

在北京金融街的一座写字楼里,“贝莱德基金”的牌子正式挂牌,从这一刻起,贝莱德真正全面进入中国市场。

贝莱德的投资眼光极为精准,并非靠雄厚资本“广撒网”,而是聚焦最具前景的行业布局。

如今在中国市场,阿里、腾讯、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知名企业的股东名单里,都能看到贝莱德的身影,投资范围几乎覆盖中国经济的多个核心领域。

金融行业同样是贝莱德的重点布局方向,中国银行、中国海洋石油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企业,它也均有涉足。

贝莱德还曾尝试收购李嘉诚旗下的港口资产,最终该交易被叫停,这一事件也从侧面体现出贝莱德的扩张野心。

这些港口绝非普通商业资产,而是国际贸易的“大动脉”。

如果贝莱德掌控物流命脉,不仅会影响相关企业的利润,更可能削弱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值得注意的是,贝莱德的目标远不止通过持股获取分红,而是要深度参与企业经营决策。

在芯片领域,它收购上游供货商股份。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直接涉足电池、充电桩、智能驾驶等关键环节。

这种布局如同精心谋划的棋局,等待着最终“收网”的时刻。

“心不足蛇吞象”,贝莱德的扩张胃口在2024年美国国会的报告中可见一斑。

该报告直接点名,指责贝莱德向数十家被美国制裁的中国公司投资数十亿美元。

消息传出后,美国国内引发激烈呼声,要求通过宪法限制此类投资行为。

贝莱德也因这份“超前眼光”,被深深卷入中美博弈的漩涡。

如今的贝莱德,管理资产规模已达11万亿美元,全球前十大银行的资产总和也难以与之匹敌,扩张触角不断延伸,甚至试图涉足中国航运领域。

面对贝莱德的扩张,中国并未坐以待毙。

2024年3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金融安全管理的若干措施》,明确将外资金融机构的行为合规性纳入重点监管范围。

资本无国界,但规则有主权。中国在推进金融开放的同时,绝不会放弃安全底线。

在未来的金融较量中,贝莱德无疑是难缠的对手,但中国也在逐步成长为国际金融规则的重要制定者。

未来博弈形势严峻,贝莱德显然不会轻易放弃中国市场,而中国金融监管的“红线”也绝不容触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8

标签:历史   犹太   帝国   美国   巨头   资本   资产   美元   金融   中国   全球   中国市场   领域   阿拉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