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满心以为是“国货”的乌龙茶,居然是日本三得利!
更让人意外的是,它去年在华狂赚1651亿,直接把国货农夫山泉甩在身后。
其实光听“三得利”这名字,满是东方韵味,谁会往“日本品牌”上想?
好多人喝了好几年,直到偶然发现才惊觉真相。
这日本品牌,到底靠什么在我国“潜伏”40年的?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三得利销售额暴涨80%,随后两年更是翻倍式增长。
直到2024年,以三倍多的优势远超农夫山泉的销售额,自此三得利彻底成为了饮料界的“老大”。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样一个“茶文化”的饮料,竟是日本品牌。
翻开三得利的中国履历,您会发现这是一份精心设计的剧本。
1981年,当这个日本品牌刚把乌龙茶装进易拉罐时,就已经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变装秀”。
他们的第一站不是东京,而是福建的茶山。
摄制组扛着摄像机,在安溪的茶园里一待就是半个月,镜头里全是采茶的大妈和炒茶的师傅。
广告片里,没有一句日语,没有一个日本演员,甚至连配乐都是地道的南音。
包装上更是直接印上“使用福建省茶叶”几个大字,仿佛在告诉消费者:这就是您家门口的茶。
1997年正式进入中国后,三得利的策略更加老辣。
他们没有像其他外资品牌那样高调进场,而是悄悄潜伏在长三角的高端超市和日料店。
前二十年,便利店的黄金位置、写字楼的自动贩卖机、高铁站的小卖部,都有三得利的身影。
但真正走入大众视野应该是2020年。
当所有人都在为疫情焦头烂额时,三得利却在电商平台上演了一出漂亮的突围战。
抖音上,他们的茶饮类目冲到第二;美团和饿了么的即饮榜单上,稳居榜首。
这种线上线下的立体式进攻,让农夫山泉措手不及。
更绝的是他们的产品策略。
当国内品牌忙着推新品、换包装时,三得利却慢得像个老僧入定。
五年时间,他们只是在基础乌龙茶上做了几个口味延伸:茉莉乌龙、橘皮乌龙、栀意乌龙。
但就是这种“慢功夫”,让消费者形成了条件反射:想喝无糖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得利。
技术层面的投入更是不遗余力。
光是乌龙茶的萃取工艺,他们就申请了三十多项专利。
最新推出的冷萃系列,茶多酚保留率达到98%,这个数字让许多国内同行望尘莫及。
如果说三得利是“洋装穿在身”的典型,那么满大街的“假洋鬼子”品牌则上演着另一出戏码。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元气森林。
这个土生土长的河北品牌,在创立之初就给自己披上了一件日式外衣。
瓶身上那个“気”字,配上北海道风格的包装设计,再加上“日本监制”的标签,成功忽悠了一大批文艺青年。
直到被媒体扒皮,大家才发现:原来喝了这么久的“日本汽水”,其实是燕郊生产的。
这种操作在当时并不罕见。
慕思床垫的广告里总是出现金发碧眼的洋模特,美特斯邦威听起来像是从米兰时装周走出来的品牌,欧典地板恨不得让人以为是德国工艺的代表。
这些品牌的共同特点是:明明是中国制造,却拼命想给自己贴上“洋标签”。
与此同时,真正的外国品牌却在玩着相反的游戏。
您每天刷牙用的中华牙膏,早在二十年前就被荷兰联合利华收入囊中;
厨房里的味好美调料,其实来自美国芝加哥;
过年必买的徐福记糖果,现在是瑞士雀巢的全资子公司。
这些品牌通过保留中文名称、维持本土化包装,成功地让消费者以为它们还是“老字号”。
风向的转变来得比想象中更快。
当国潮成为新的消费密码,那些曾经的伪装突然变成了烫手山芋。
农夫山泉的遭遇最能说明问题。
仅仅因为东方树叶的新包装上出现了一个塔型建筑,被网友指认为日本浅草寺的五重塔,这个国民品牌瞬间被推上风口浪尖。
“农夫山泉”被恶搞成“日本山泉”,市值一度蒸发10%。
一个设计细节引发的蝴蝶效应,让所有品牌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符号。
社交媒体成了品牌身份的照妖镜。
B站上,UP主们乐此不疲地制作“打假”视频;
小红书里,“别再把我当韭菜”的帖子获得数万点赞;
微博热搜上,#假国货真洋货#的话题阅读量破亿。
消费者手持放大镜,审视着每一个品牌的出身。
更有意思的是品牌们的紧急转向。
元气森林火速把“気”改回“气”,删掉了所有“日本监制”的字样;
慕思床垫的广告里,洋模特被换成了中国工匠;
奈雪的茶从“日式美学”摇身一变成了“中国茶文化传承者”。
这种180度的大转弯,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价格也成了另一个战场。
在一二线城市的便利店里,6元一瓶的三得利确实卖得风生水起。
但到了县城的夫妻店,3元的今麦郎清茶和2.5元的康师傅冰红茶才是真正的王者。
这种价格鸿沟,成了三得利下沉的最大障碍。
当所有的面具都被摘下,市场竞争终于回归到最本质的维度。
东方树叶的逆袭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产品力才是硬通理。
尽管遭遇了包装风波,但凭借着扎实的供应链和不断改进的口感,它依然在无糖茶市场站稳了脚跟。
李宁和安踏的成功更是说明,与其在包装上耍小聪明,不如老老实实做产品。
未来的饮料市场,正在酝酿新的变革。
电解质水、功能性饮料、植物基蛋白饮品,每一个细分赛道都蕴藏着巨大机会。
三得利可以伪装四十年,但不可能永远伪装下去。
当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当信息越来越透明,那些靠包装和营销支撑的泡沫终将破灭。
有趣的是,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展现出了更加成熟的消费观。
他们既能为三得利的工艺买单,也会为鸿星尔克的情怀下单。
对他们来说,品牌的国籍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产品本身是否值得。
这种理性,或许才是市场最健康的状态。
从盲目崇洋到文化自信,从追求包装到回归品质,每一次转变都标志着市场的成熟。无论是农夫山泉还是三得利,是元气森林还是东方树叶,最终能够存活下来的,一定是那些真正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品牌。
参考文献:
1.《讲透三得利:从杂货铺到千亿威士忌巨头,三得利的做对了什么?》钛媒体 2025-08-18
2.《东方树叶VS三得利:携手冲击200亿,龙头大哥的无糖茶之战》蓝鲸新闻2024-02-21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