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2023年7月3日通过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公告,决定从8月1日起对镓和锗相关物项实施出口许可制度,这一步直接针对半导体产业链上游原材料。全球镓产量中,中国占到九成以上,锗也占主导位置,这些材料在芯片制造、太阳能电池和红外设备上不可或缺。管制措施一出,国际市场就炸了锅,特别是那些高度依赖进口的国家。
韩国作为半导体出口大国,立马感受到压力,产业通商资源部在管制生效当天就开会检查供应链,评估库存情况。韩国企业储备的镓锗只够维持40天左右,锂等其他材料更惨,只够一周用量。这事说白了,是中美科技博弈的延续,美国拉着日本和荷兰在2023年1月签署半导体设备出口限制协议后,中国才出手回应。
管制刚实施不到一个月,韩国半导体行业就乱了套。韩国媒体报道,管制生效后,镓锗价格从每公斤2000元人民币左右开始上涨,涨幅一度超过20%。三星和SK海力士这些巨头,全靠进口维持生产链,库存一耗尽,生产线就得减速。政府赶紧要求企业上报库存,搞集中监管分配,但这也就是临时抱佛脚,底子薄再怎么分也顶不住。韩国电子产业占出口比重大,2023年上半年本来就经济下行,这下材料成本飙升,直接加重负担。
企业预算吃紧,采购渠道受限,产业链摇摇欲坠。韩国选择跟美国走近,本来是想求生存,结果在中美摩擦中成了夹心饼干。早在2016年部署萨德,就已经让中韩关系紧张,后来又掺和芯片联盟,这步步紧逼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美国那边还能靠回收旧设备续命,韩国啥资源都不产,全进口,压力最大。
这事根子上,韩国输得不冤。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本来就脆弱,中国掌握上游原材料,美国控下游设备和技术。韩国夹在中间,本可以中立做生意,却偏偏选边站。尹锡悦政府上台后,强化韩美合作,2023年4月他访美,和拜登谈联盟事宜,进一步锁死立场。结果中国管制一出,韩国企业首当其冲。
韩媒直言,这动摇半导体根基,因为韩国对这些材料的依赖度高到离谱。管制前,韩国从中国进口占大头,现在许可制度卡住脖子,短期内找不到替代。蒙古之类的备选方案,运输成本高,位置尴尬,被中俄夹着,出海口都不顺。加拿大或美国有矿,但开发周期长,短期救不了急。韩国政府出政策救火,但库存就那么点,分配再均匀也难以为继。
再看后续发展,管制实施几个月后,韩国半导体出口从2023年11月开始连续增长,但全年还是面临挑战。三星电子2023年第二季度亏损4.36万亿韩元,全年半导体业务亏超15万亿韩元,原因包括全球需求低迷和材料成本上升。SK海力士也报巨额赤字。2024年,人工智能需求拉动,韩国半导体出口额达1419亿美元,创纪录,但这反弹靠市场周期,不等于问题根治。
政府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出访洽谈进口,但依赖中国的事实短期变不了。尹锡悦继续坚持外交方向,国内反对声浪大,经济压力持续。产业脆弱性暴露,韩国付出的代价不小。
说到底,这场博弈中,韩国成了最大输家,不是中国直接赐的,而是自家决策惹的祸。管制措施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正常回应,美国先动手限制设备出口,中国后发制人。韩国本可以平衡关系,却一头扎进美国阵营,忽略自家产业弱点。
结果储备告急,价格暴涨,生产线受阻。全球市场影响广,但韩国最疼,因为电子制造业是经济命脉。其他国家如日本,也受波及,但韩国依赖更深。管制后,中国8月镓锗出口量降到零,价格走跌,但初期对进口国冲击大。韩国企业开始寻替代,但周期长,成本高。
尹锡悦的检察背景让他在反腐上硬气,但转政坛后,外交选择让国家吃亏。2023年管制一出,韩国产业部紧急会议就暴露慌张。企业库存上报,政府集中分配,这些措施短期缓解,但治标不治本。半导体产业链长,原材料卡住,上游就瘫。
韩国出口占比高,经济受拖累明显。相比美国能回收材料,韩国光杆司令似的,全靠买。蒙古牌打不响,运输瓶颈大。中国有完整产业链,稀土产量占全球八成,硬实力摆在那。
这事给教训,国际博弈中小国别瞎掺和。大象打架,小动物遭殃。韩国本可以稳扎稳打,却选错队。管制不到一个月,输家就现形。致命一击不是外来的,而是内部决策。尹锡悦上台后,推动联盟,忽略风险。结果产业动摇,经济吃苦。全球供应链重塑,韩国需反思。
中国管制基于国家安全,美国反对,但事实是回应先发。韩国紧张最甚,媒体称根基动摇。企业储备耗尽风险高,政府救火难。后续恢复靠市场,但代价已付。尹锡悦政策锁死立场,国内压力增。经济反弹不等于问题消,脆弱性长存。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