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刚跟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阿拉斯加碰完面,转头就对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的事儿松了口。要知道,就在前不久,华盛顿那边还叫嚣得厉害,一会儿说要惩罚印度继续买俄国油,给人家商品加关税;一会儿又威胁要对中国输美的商品搞什么“次级关税”,把气氛弄得特别紧张。
结果呢?8月15号,会晤一结束,特朗普对着福克斯新闻的镜头,调子立马就变了。他说,鉴于这次会晤的情况,暂时不会考虑因为中国买俄油就加关税。当然,他这人说话向来喜欢留个尾巴,又补了一句,“可能两三周后得重新考虑,但现在不必”。
这个转变可不是随口说说,背后全是美国的现实算盘。咱们外交部发言人早就把话说得很明白:中国跟俄罗斯做能源生意,那是正常的经贸合作,正当合法。更重要的是,咱们国家会根据自己的利益,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保障能源安全。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我们的事,自己说了算,轮不到别人指手画脚。
而且,历史早就给过答案了。之前美国试过对华加征100%的关税,结果怎么样?中国没趴下,反倒是美国自己的供应链先扛不住了,消费者叫苦连天,最后还是得主动回来找我们谈。现在要是再因为石油这点事儿动手,结果只会是重蹈覆辙。特朗普是个商人,这笔账他算得清,所以先把这事儿搁置一下,看看风向再说。
然而,就在特朗普对中国“改口风”的同一天,地球另一边的印度,却是另一番景象。新德里红堡的城墙上,印度总理莫迪正在发表他那场将近两个小时的独立日演讲。他全程一个字没提美国,也没提那要命的50%高额关税,可每句话都像是在隔空喊话,向全球传递一个信号:印度不跪!
“农民、渔民、牧民是我们的首要优先事项”,莫迪的声音听着特别坚定,“我,莫迪,将像一堵墙一样,抵御任何威胁他们利益的政策。印度在保护农民利益方面绝不会妥协。”
他所在的印度人民党更是把这态度玩出了花。特朗普那边刚宣布要加税,他们就在社交媒体上发了张图,画面挺有冲击力:莫迪的背上,又是重拳,又是石头,甚至还有一把明晃晃的匕首,上面就标着“关税”两个字。可即使这样,他还是死死护着身后一个扛着犁的农民。这图啥意思?不言而喻——就算被美国的关税戳得鲜血淋漓,印度也绝不会牺牲农民这个国家的根基。
莫迪也没闲着,他开始满世界“串门”,加大和俄罗斯、中国、巴西这些国家的互动。据说,他已经在计划访问中国,还要和普京再碰个面。这动作的潜台词很清楚:我印度不是非你美国不可。就算跟你闹僵了,我照样有自己的朋友圈,照样能找到合作的伙伴,不会被你一纸关税就给困死。
当然,光硬气是不够的,面对50%的关税,国内经济的压力是实实在在的。莫迪心里跟明镜似的,所以他在演讲里把“印度制造”的旗帜举得更高了。他喊话说,“当前需要下定决心建设一个强大的印度”,还直接对着全国的商人和店主喊话:“我希望你们展示‘国货’产品。”
说起“印度制造”,这计划从2014年就开始了,最初的目标是到2025年,把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提升到25%。可现实挺骨感,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的数据,去年这个比例才13%,比2015年的16%还降了3个百分点。现在全球贸易环境这么紧张,莫迪急着把“印度制造”往前推,既是想对冲关税的影响,也是想趁这个机会,把制造业这块短板给补上。
他在演讲里列了一长串目标:从化肥到喷气发动机,再到电动车的电池,全都要实现印度自己生产。更抓人眼球的是,他明确表示“印度制造的半导体芯片将在今年底进入市场”,还提到已经在超过1200个地点勘探关键矿产。半导体、关键矿产,这些都是现代工业的“命脉”,印度这是下定决心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除了搞产业,莫迪还打了张“民生牌”——减税。他承诺“将在今年10月排灯节(印度最大的购物季)前降低商品和服务税”。这不是画大饼,今年2月份印度已经下调了部分个人所得税。这么做,就是想刺激国内消费,让老百姓更敢花钱,用内部市场的活力来顶住出口下滑的压力。
但话说回来,同样是买俄罗斯石油,为什么中国能让特朗普暂时收回威胁,而印度却要硬扛50%的关税?这里面的差距,其实就是国家实力的差距。
彭博经济研究早就给印度算过一笔账:如果50%的关税一直持续,印度对美国的出口可能暴跌60%,将近1%的国内生产总值都会面临风险。要是连制药和电子产品这些关键领域都不再豁免,出口降幅甚至可能达到80%!要知道,去年印度对美出口额高达775亿美元,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更让莫迪头疼的是,关税这把火,直接烧到了“印度制造”的根基上。本来很多跨国公司都盘算着把产业链往印度挪,结果特朗普这一加税,全乱套了。最典型的就是苹果公司,本来计划今年把四分之一的产能搬到印度。结果特朗普宣布加税的当天,苹果CEO库克就出现在了白宫,当场表态要再对美国经济投资1000亿美元,还要在美国建厂,创造2万个就业岗位。这等于什么?等于美国直接从印度嘴里把这块肥肉给抢了回去。
反观中国,美国为什么不敢轻易下重手?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有足够的“反制底气”。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供应链完整且强大。美国很多企业严重依赖中国市场和中国制造,真要是彻底撕破脸,最先受不了的是美国消费者和美国企业。之前的贸易战已经证明了,中国不仅能扛住压力,还能拿出有效的反制措施,美国根本占不到便宜。
印度的情况就不一样了。除了庞大的劳动力规模,印度的基础设施、交通物流、技术水平都是短板。“印度制造”喊了这么多年,真正像样的成果,也就在手机组装领域吸引了苹果、富士康,其他领域基本上还是“一片狼藉”。美国正是看准了印度的这些弱点,才敢用关税来“拿捏”它。
但莫迪没打算认怂。这位74岁的老人,正经历着他11年执政生涯里最艰难的时期之一。可无论是暂停购买美国武器,还是加强多边合作,再到力推“印度制造”和国内减税,他走的每一步,都在向世界展示印度的“不跪”态度。对他来说,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了,要是在关税上向美国低了头,不仅会丢掉农民这个“基本盘”,整个“印度制造”的国家战略也会彻底破产,甚至可能动摇他的执政根基。
现在来看,这场大国之间的博弈还没到终点。特朗普说的“两三周后”留下了变数,而莫迪这边,正在用尽一切办法稳住国内、对抗外部压力。说到底,国际舞台上的博弈,从来都是“实力说话”。印度的“不跪”,既是在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也是在向世界宣告:即便面对超级大国的极限施压,印度,也有自己的立场和底线。
更新时间:2025-08-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