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养生:御暑邪,调脾胃,固根本

小暑(7月7日)是夏季第五个节气,标志着高温高湿“三伏天”的开启。中医认为此时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暑湿交织易伤脾胃、耗气阴,养生需遵循“春夏养阳”和“冬病夏治”原则。


饮食调养

清补结合,益气生津

清热解暑 生津止渴 

瓜果为主:西瓜(中医称“天然白虎汤”,清热生津力强,但性寒,脾胃虚寒者适量)、黄瓜、丝瓜、冬瓜(“夏季第一瓜”,利水渗湿佳)、番茄、柠檬等。瓜果宜常温食用,避免冰镇伤脾阳。 


绿豆汤:经典的解暑佳品,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可加少量百合、莲子(去心)增强清心安神之效。


酸梅汤:乌梅、山楂、陈皮、甘草、桂花、冰糖熬制。酸甘化阴,生津止渴,开胃消食,是夏季理想饮品。

健脾益气 化湿和中

粥品养胃:粥易消化吸收,能补益胃气。推荐薏米赤小豆粥(健脾祛湿)、山药小米粥(补脾益胃)、荷叶绿豆粥(清暑健脾)、扁豆粥(化湿和中)。 


适当辛温:夏季虽热,但脾胃易受寒湿所困。烹饪时适量加入生姜、紫苏叶、葱白、花椒(少量)、陈皮、豆蔻等辛温之品,能温中散寒、醒脾化湿、助阳外达,并能缓解空调寒气入侵。民间“冬吃萝卜夏吃姜”即此理。


益气养阴 补充消耗

汤品滋养:老鸭汤(滋阴清热)、冬瓜薏米排骨汤(清热利湿补虚)、丝瓜豆腐汤(清热通络)、西洋参乌鸡汤(益气养阴,适合气阴两虚者)。 


优质蛋白:鱼肉、鸭肉、瘦肉、豆制品(豆腐、豆浆)等提供必要营养,烹调宜清淡(清蒸、炖煮为主),避免煎炸油腻加重湿热。


起居作息

顺应天时 避暑护阳




晚睡早起 午休小憩

晚睡:不迟于23点(子时前入睡),保证充足睡眠以养阴。睡前可温水泡脚(水温不宜过高),按摩涌泉穴,助心肾相交,促睡眠。


早起:6点左右起床,有助于体内阳气升发,顺应昼长夜短的自然规律。


午睡:至关重要! 11点至13点是心经当令,小憩15-30分钟(不超过1小时)能养心气、调阴阳、解疲劳、提精神。避免伏案午睡,易压迫气血。


避暑防湿 科学纳凉

通风降温:早晚开窗通风对流,白天高温时拉上窗帘减少日晒。可在地面洒水或使用加湿器(湿度不宜过高)辅助降温。 


空调使用:

温度:设定在26-28℃为宜,室内外温差不超过7-8℃。


防直吹:避免冷风直吹头部、颈背、腹部及关节(尤其睡眠时)。可用挡风板或调整风向。 


定时通风:每隔2-3小时开窗通风10-15分钟,更新空气。 


睡前准备:睡前可提前开空调降温,入睡时调高温度或设定定时关闭,改用风扇(不对人直吹)维持空气流通。



“顺天时以养阳盛,清暑湿以护阴津,健中焦以运水谷,静心神以平气血,借伏天以祛沉寒。” 


小暑是夏季养生的关键转折点。通过科学细致的调养,不仅能安然度夏,更能利用自然界旺盛的阳气,驱除体内积存的寒湿病邪,为秋冬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实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长远目标。


养生贵在知行合一,持之以恒。

(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若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后台私信,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9

标签:养生   小暑   脾胃   夏季   阳气   生津止渴   薏米   伏天   陈皮   生津   丝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