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总理穆斯塔法·马德布利10月26日在苏伊士省视察时透露了一个亮眼的成绩单:过去十年埃及在基础设施上的大规模投入,成功吸引了一百一十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苏伊士运河经济区。
这笔钱带来了三百四十个工业与物流项目,直接创造了八万个就业岗位。
这些数字背后藏着一个简单却有效的逻辑,想让外资进来,得先把路修好、把港口建起来、把电网铺到位。

马德布利这次视察期间,迪拜环球港务集团董事长苏尔坦·艾哈迈德·本·苏莱姆全程陪同,他的一句话挺有分量:埃及过去十年在基础设施上取得的成就,已经超过了此前五十年的总和。
对于一个跨国港口运营商来说,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投资回报率。
说实话基础设施投资是个苦活累活,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很多国家都在这上面栽过跟头,但埃及这次算是赌对了。

苏伊士运河经济区原本就占着地理位置的便宜,连接欧亚非三大洲,可要是路不通、港口设施跟不上、电力供应不稳定,再好的位置也白搭。
现在埃及把这些短板都补齐了,国际投资者自然就愿意来了。
从开罗出口加工区的变化就能看出端倪,三年半前这里只有四十三家工厂,现在已经增长到约一百八十家,另外还有一百二十家正在建设中。
这种爆发式增长不是偶然,而是基础设施完善后产生的连锁反应。

工厂多了,就需要更多物流配套;物流发达了,又会吸引更多制造业进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埃及这次的做法其实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参考样本。
很多国家都想吸引外资,但往往只盯着税收优惠、土地便宜这些表面文章,却忽略了基础设施这个硬核条件。
投资者不是傻子,他们看重的是整体营商环境。路修好了、港口现代化了、电力稳定了,自然就会有人愿意掏钱投资建厂。
反过来,如果基础设施一塌糊涂,给再多优惠政策也没用。

马德布利这次视察还透露了另一个重要信息:埃及石油公司的重大项目正式启动,目标是提升各类石油产品产能,降低对进口的依赖。
这个动作配合苏伊士运河经济区的发展,透露出埃及经济转型的野心,不再满足于靠运河收过路费过日子,而是要发展自己的制造业和能源产业。
苏伊士运河每年确实能给埃及带来不少外汇收入,但这种收入模式太被动了。
船过不过、过多少,埃及说了不算,得看全球贸易形势。

2021年那次"长赐号"货轮堵塞运河的事件,就给埃及敲响了警钟,过度依赖单一收入来源风险太大。
所以埃及现在的策略很明确:利用运河的地理优势,把周边区域打造成工业和物流中心,让"过路经济"升级为"加工制造经济"。
这次视察中还有个细节值得注意:马德布利特意去看了妇女儿童健康医院和新成立的苏伊士国立大学。
这两个项目看似跟经济发展关系不大,但其实是配套措施。

外资企业进来后,需要稳定的劳动力供给和基本的公共服务保障。
医疗和教育搞不好,工人留不住、技术人才招不来,产业升级就是一句空话。
埃及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也挺猛,过去十年间,大学数量从五十所增加到一百三十二所,这个扩张速度相当激进。
虽然数量增长不等于质量提升,但至少说明埃及政府意识到了人才储备的重要性。

现代制造业和物流产业需要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光靠低端劳动力是撑不起产业升级的。
从整体布局来看,埃及这十年的发展思路挺清晰:先砸钱搞基础设施,把硬件条件搞上去;然后用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外资进入;外资带来就业和技术转移;同时加大教育医疗投入,提升人口素质;最终实现从依赖运河过路费到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转型。
当然,这条路也不是没有风险。埃及这些年在基础设施上的投入确实不小,债务负担也在增加。
如果后续外资流入放缓,或者全球经济形势恶化,这些投资能不能如期产生回报就很难说了。

不过从目前一百一十亿美元外资和八万个就业岗位的成绩来看,至少第一阶段的战略是成功的。
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埃及的经验值得借鉴,但也不能照搬。
每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不一样,适合埃及的模式未必适合别人。
但有一点是共通的:想发展经济,基础设施投资这一关躲不过去。
与其幻想靠资源红利或者人口红利轻松致富,不如脚踏实地把路修好、把港口建起来,剩下的交给市场去选择。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