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民航局发布最新通知,自6月28日起,乘坐国内航班时将严查随身携带的充电宝。通知明确指出:无3C认证、使用召回电芯、标识不清晰的充电宝将一律禁止登机。这个消息一出,不少正在旅途中或即将出行的朋友们直接两夜一黑,有网友还反映,连欧欧盟的CE标都不能认。
近年来随着快充技术普及,充电宝容量和功率越来越大,各种品牌和款式更新都很快,但选购时如果只看“容量大、价格便宜”,真的很容易踩坑。
比如说容量这一点,不少用户会觉得“我的手机是4000毫安,那20000毫安的充电宝,起码能充5次吧?”但实际使用下来,会发现只能充3次左右。这是因为我们看到的电芯容量,是一般都以3.7V的电压计算的,而手机充电是5V的,电压转换的过程中本身就有一定损耗,再加上充电宝电路板、温控芯片等元件本身也会消耗部分能量,最终传输到手机里的电,大概只剩下70%左右。
有些品牌会在产品页面写明“板端转化率”或“能量转化率”或“额定容量”,优秀的产品转化率可以达到90%以上,但大多数产品还是在70%到80%之间。换句话说,20000毫安的充电宝,真实可用容量可能也就14000左右,这样换算下来,只能为一部4000毫安的手机充电大约3次,这是完全正常的。
除了容量,不少人忽视了“快充协议”这件事。现在市面上大致有三种类型的充电宝:普通款、双向快充和PD协议快充。
普通款就是那种功率在10W以下的老旧型号,充电慢,常常一晚上都充不满一部手机;双向快充则相对主流,不仅自己能快速充电,也能给设备快充,一般输出功率在18W左右;而PD快充则是目前体验最好的一种,它不仅能为手机快充,还能为平板、甚至部分笔记本电脑供电。很多iPhone用户选择PD快充后,甚至觉得比原装充电器都要快。购买前建议大家看清楚产品详情页的信息。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支持PD协议的接口大多是Type-C,需要搭配对应的数据线使用,而且不同设备支持的功率上限不一样,不懂功率怎么选的话,买高一点也没关系,PD充电宝会根据设备自动调节合适的输出。
回到这次新规的重点,“能不能带上飞机”其实也是很多人选购充电宝时忽略的现实问题。根据现行规定,能带上飞机的充电宝必须满足几个条件:首先要有3C认证(CE认证、FCC认证等国外标准并不被认可),其次是能量不能超过100Wh,也就是大约27000毫安。如果超过这个数值但低于160Wh(约43000毫安),则需要提前填写申请表,交由航空公司审批;而超过160Wh的充电宝,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带上飞机。而且必须要有清晰的标识,能一眼看到容量、电压、电流等参数,如果贴纸模糊、磨损或者根本没有,也会被安检人员直接拦下。
虽然理论上只要不超过27000毫安、并且带有清晰标签,就可以直接带上飞机,但很多网友表示,有些机场在实际执行中会更加严格。例如,有人反馈自己的充电宝是标称20000毫安,也带有3C认证,但因为外壳上的参数标识有磨损,被直接没收。因此,如果你要出远门,尤其是坐飞机,建议选购在20000毫安以下、标识清晰、品牌正规、带有3C认证的产品,这样最保险。
最后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就是产品本身的安全性。市面上充电宝价格差距很大,动辄几十上百块的价格差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
答案很简单:电芯质量和安全芯片。很多低价充电宝为了控制成本,会使用“回收电芯”——也就是回收废旧锂电池后简单拼装加工而成,这种产品充几次就鼓包、掉电、甚至自燃的案例并不少见,尤其是在火车站、机场外等场所,路边摊上出售的低价充电宝几乎都是这种一次性“快销品”。相比之下,正规品牌不仅电芯一致性更好,还会配备过温保护、防短路、防过充等安全机制,虽然价格高一些,但长期来看,安全感也更足。
这次新规的落地,其实是一个信号: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发展已经进入“高功率、高密度”阶段,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如果你最近打算出行,不妨趁现在检查一下自己的充电宝,看清楚是否带有3C标志,容量是否在范围内,标签是否清晰。如果有模糊、老旧、来路不明的产品,趁早更换也不晚。比起在登机口被拦下,失去的不只是一个充电宝,更有可能是一整段行程的好心情。
别等真的用不上了,才知道自己手上的“它”不合规。现在看一眼,或许就能少一场麻烦。
更新时间:2025-07-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