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的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9月1日就要正式实施了。
简单来说,就是国家要为符合条件的贷款利息“买单”一部分,帮大家和企业减轻还款压力。
这政策到底怎么补贴?能省多少钱?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个人消费贷款的贴息政策,是以5万元为界限分档的,不同档位的补贴规则不一样。
5万元以下的贷款:消费就补,最高1%
如果贷款额度在5万元以下,只要确实用于消费,就能享受贴息。补贴的比例是“贷款利率的一半”,但有个上限——最高1%。
举个例子:你贷款1万元买手机,要是贷款利率是2%,国家就按1%补贴,一年能补100元(1万元×1%);可要是利率只有1.5%,补贴就按0.75%算,一年补75元。
这部分补贴由中央和地方分担,中央出90%,地方出10%。另外,同一个人在同一家贷款机构,一年能拿到的贴息最多1000元。
5万元以上的贷款:限定领域,额度封顶
要是贷款超过5万元,比如贷款20万买车,可不能全按20万算补贴。政策规定,贷款额度达五万元及以上者,贴息至多以五万元计,且仅可用于买车、生育、旅游、培训、医疗等七个指定领域。
按5万元、1%的贴息标准算,一笔贷款最多能补500元。
怎么最大化贴息?
若想多获取补贴亦有途径:诸如分笔贷款,先借贷5万用以购车,再借5万用于旅游,如此每笔皆可按照5万元的上限领取贴息。
不过,同一个人在同一家金融机构,一年的贴息总额最多3000元(相当于6笔5万元贷款)。要是还想贷,换一家银行,新的贷款只要符合条件,依然能享受贴息。
算笔账的话,参考2025年7月的LPR报价(1年期3.0%),5万元消费贷贴息后,利率能降到2%,一年利息1000元,平均每天约3元。
单看数额或许并不多,然而,若叠加其他消费补贴(如以旧换新的15% - 20%补贴),总额便颇为可观了。
和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一起出台的,还有服务业经营主体的贷款贴息政策,这才是补贴的“大头”。
政策针对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这八大消费领域的企业,补贴规则更宽松。
具体而言,存在三个核心原则:其一,贴息期限至多为1年;其二,贴息比例固定于1%;其三,单户企业可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上限为100万元。
按目前的贷款利率算,有抵押的贷款最低约2.2%,叠加1%的贴息后,实际利率能降到1.2%。若企业贷款100万元,一年利息仅为1.2万元,月均1000元,其余的1万元则由财政补贴。
这就像育儿补贴——靠它养娃不现实,但对本来就有生育计划的家庭来说,就是实实在在的帮助。
企业贴息亦是如此。对于那些本身存在资金需求的小微企业而言,这一万元的补贴着实能够降低其成本。
贴息政策虽好,但也有风险——有人可能会钻空子套取财政资金。
2020年就出现过类似情况:当时为支持疫情防控,中央财政按企业实际贷款利率的50%贴息,要求企业融资成本降到1.6%以下,可有些企业却动了歪心思。
例如,炒房客注册空壳公司,拆借资金全款购房,而后以房抵押,伪造材料申领低息贴息贷款,套取补贴偿还借款,这无异于以极低的成本购房。
还有更复杂的操作:某公司用10亿资金买银行理财,再用理财做抵押、交保证金,办理11.42亿元的承兑汇票,通过伪造交易合同贴现套现,最后靠理财和贴现的利息差赚了近600万元。
而银行明知企业资质差(多年缴税几乎为0,还被列为非正常户),却为了手续费和利息收入“大开绿灯”。
正因如此,这次的双贴息政策明确强调“严禁套取贴息资金”。如果企业遇到银行诱导“贷款后买专属理财赚差价”,一定要坚决抵制,避免踩坑。
总的来说,这次的贴息政策无论是对个人消费还是企业经营,都能起到一定的减负作用。然而,众人在尽享福利之际,亦须遵循规则,莫要心怀叵测。
毕竟,政策之初衷在于刺激合理消费、支撑实体经济。唯有规范使用,补贴方能真正发挥效用。
更新时间:2025-08-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