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重要!对下半年的10个预判,你抓住了几个?


兄弟姐妹们,我今天说的这期视频,不是什么轻松话题。

非常重要!我是真心想提醒你,现在,很可能就是未来五年里最好的投资时机之一。

你可能会说:“现在?都在说经济不行、钱难赚,你还说机会来了?”

是的,越是大家都看不清方向的时候,越是布局的好时机。你回头看,每一轮财富暴涨前,都是在“最迷茫、最没信心”的时候开始的。

今天,我想跟你唠唠——我个人对下半年的10个预判。不是喊单,不卖课,也不拿情绪吓唬你,就是一个普通人研究市场之后的真实看法。

不是什么权威数据,也不玩玄乎的模型预测。就是我对行情、对政策、对科技方向、对核心资产……这些实实在在的感受。

你不一定同意,但我希望你听完能得到一点启发。

行了,废话不多说,咱们直接开干——第一章,我要先把最关键的底层逻辑讲明白:

“现在,到底是不是底部?”

一、大盘是不是底部?我为什么现在才敢说这句话。

我知道很多人这两年都很犹豫,特别是去年、前年被套过的朋友,心态早就麻了。

你说现在是不是底部,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谁知道啊,又不是你说了算。”

这话没错,我也不是神。但有些东西,不靠“感觉”,它是能看得出来的。

来,咱们先回顾两个时间点:去年9月底、今年4月底。

这两个时间点,很重要。

先说去年9月,那时候大盘基本上已经跌无可跌,市场情绪崩成稀巴烂,基金也赎得差不多了,各路资金都没信心。那一波,其实就是“情绪底”。大盘指数差不多见底了,你去拉K线看看,很多股票从那个时候就已经止跌了。

然后再看今年4月,刚好是美国搞贸易战、芯片断供那会儿。所有人都觉得完了,准备跑路了。但是市场没有崩,反而在那个点附近撑住了,还来了个反弹。

什么意思?

很简单——大资金没有恐慌。

这就叫“政策底+资金底+情绪底”,三底共振。

这两个底部之间,其实已经构成了一个“震荡筑底”的平台。说白了,上面的空间虽然不知道有多高,但下面的空间,已经不多了。

你现在不进场,等到行情起来了,你是根本没机会下手的。就像当年疫情后那波牛市,很多人等着等着,结果等到了3800点。

那现在是不是就是可以“梭哈”了?不是。

我一直说,投资不是猜点位,而是找方向。

你不是为了抄底而抄底,而是要找到那些有趋势、有政策支撑、有技术突破、有全球比较优势的板块,然后耐心等。

所以我今天才来拍这期视频——我已经看明白了:现在这个位置,就是长线看多的起点。

有人说,现在不是磨底期吗?就是横着走,搞死人那种。我告诉你:

横盘不怕,怕的是你没在场。

真正的投资,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认知。

现在是磨人的时候,但同时也是把短线资金赶走、把泡沫挤干净、把情绪洗到位的阶段。

这个阶段,每一次下跌,都是上车的机会。

等你看见所有人都说“行情启动了”,你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我的判断很明确:

✅ 底部已经过去;

✅ 当前是震荡抬升的结构;

✅ 科技+核心资产+大循环,是未来几年的大方向;

✅ 普通人,只要能看清方向,完全可以抓住时代给的机会。

不求你成为下一个巴菲特,但至少别被“空仓、恐慌、观望”耽误了下一轮财富机会。

这就是我做这期节目的原因。

好了,我来讲讲一个关键问题:钱,还会不会再放?这波“扩大内需”的操作,谁才是最终受益人?

二、钱,还会不会继续“放”?这事得讲明白。

我们现在天天能看到一个词:扩大内需。

你是不是也很纳闷,内需在哪?谁在消费?谁有钱?

别说老百姓没信心,连中产现在都在过“节流生活”。你别看表面上电商平台、旅游景点人山人海,那不代表大家真有钱了,而是都在“性价比式消费”。

真正的“消费复苏”,不是靠几张电影票撑起来的,是得让人有底气、有现金流、有未来感。

那问题就来了:现在政府说要扩大内需,到底靠什么?

我告诉你,就三个字:印 钱 吧。

你可能会说,“不行啊,印钱会通胀的”“会让资产泡沫更严重”。

确实,有副作用。但这几年大家也看明白了,不印钱,经济根本抬不起来。

那你再想想,钱印出来,到底去哪了?

以前大多数是流进了地产、基建,现在呢?房地产压下来了,基建也不是刺激重点了。

所以现在的路线已经转了——钱要流进两个地方:

一个是“兜底”民生,另一个是“科技”前沿。

也就是我们最近老听到的:“新质生产力”。

你再仔细看最近财政和政策文件,关键词全都在这些:教育、医疗、养老金、托育、普惠金融,还有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智能交通、新能源系统等等……

什么意思?

说白了,这波印钱,不是让你去炒房,也不是让你拿去存银行吃利息。

是要你用,真金白银用。

而你不想用?那就让你的钱贬值,让你“被迫用”。

举个例子,如果银行利率继续往下走,你觉得老百姓还愿意死守3年定存吗?这不就逼着你思考:钱放哪更值?是买股票?买红利股?还是搞点债?买金条?买矿?买基金?甚至去创业?

这叫“倒逼老资金流动”。

如果说2008年是“救市场”,2023-2025年这波印钱,就是在“救结构”。

有点狠,但很有效。

另外,还有个逻辑你必须清楚:钱印得越多,核心资产就越值钱。

因为这些资产就像“锚”,它锚定的不是当前的价值,而是未来的稳定性。

比如说红利股、龙头股、科技龙头、矿产资源,甚至一些医疗创新药、芯片公司。你说他们现在贵吧,不便宜,但你要知道,在货币泛滥的背景下,他们才是最抗泡沫、最能传导价值的地方。

所以你看到这波行情,有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特征?

不是小票炒疯了,而是核心资产在缓慢抬头,红利类的、消费龙头、部分金融股在慢慢起身。

为什么?因为大资金知道方向在哪。

你以为他们不知道市场有风险?错,他们是用“趋势”和“政策”在对冲风险。

所以,你现在如果还想着“等市场崩一波再上车”,那可能会错过最好的时机。

这波钱,会继续“放”。但不会再放给“投机”,而是放给“确定性”。

而最大的确定性,就是两个方向:一个是民生保障 → 把底托起来 → 刺激消费 → 形成闭环;另一个是新质生产力 → 拉动新投资 → 激活高质量就业 → 推动产业升级。

而这两个方向,未来几年都会持续。

所以我判断:这波行情的基石,是政策逻辑,不是情绪周期。

而这种行情,不猛拉、不暴跌,是磨出来的。

这就是它“温水煮牛市”的味道。

三、科技这波浪,可能是我们这代人最后的大机会

我知道,这几年你听科技听烦了。

AI、机器人、新能源、量子计算、脑机接口、低空经济、6G……

啥都听说过,但每次一买就被割,听说是未来,结果全是套牢。

但你想过没有,我们不是真的对科技失望,而是失望于自己没等到兑现那一刻。

你看美国,过去十年最牛的股票是啥?苹果、微软、英伟达。

你看中国,过去十年最被人嘲笑、但最后赚最多的,是啥?宁德时代、比亚迪、迈瑞医疗、爱尔眼科……

这些公司在刚冒头那会儿,全都被骂泡沫,但现在你看,都成了时代的“确定性资产”。

所以我一直说一句话:科技股不是炒的,是熬出来的。

今年开始,有两个信号特别关键:

第一,AI的落地速度,远比我们想象的快。

过去我们觉得AI是炒ChatGPT、炒算力,现在你发现,AI已经开始进入真正的“生产应用”阶段了。

比如办公自动化、客服替代、编程辅助、制造流程优化,甚至医疗影像、个性化教育、金融风控……都在试用。

AI不是未来的事,是当下正在做的事。

你不相信?你看看科大讯飞最近的动作,看看百度、阿里、腾讯全都开始推自研AI模型。

阿里云刚搞完混元大模型,直接对标OpenAI。

你说他们图啥?图亏钱?不是,是怕慢半步就被淘汰。

第二,中美之间的科技竞赛,已经全面升级了。

以前是芯片卡脖子,现在是全面攻防。国产替代不是“选项”,而是“生存”。

这就意味着,哪怕你觉得技术不够成熟,但国家一定会给钱、给人、给资源去推。

你不投,政府投。你不买,大基金买。你不干,别人干。

那问题又来了,科技股现在值不值得买?

我不敢说所有都值得,但我想说:你得在场。

别全仓押,也别全部错过。

科技是个慢变量,但一旦爆发,三个月顶你三年。

最怕的就是——你关注了两年,研究了三个月,忍了一年,结果刚砍仓它就涨了。

你信不信,未来10年最牛的那批企业,大概率已经上市了,就在你眼皮底下。

但你可能从来没拿住过它三个月。

科技股要做的,是跟方向、跟逻辑、跟政策,最后再等市场。

我个人目前也布局了一些大科技标的,比如说芯片ETF、科创ETF、AI指数基金,也有阿里这种AI底层基础平台,还在密切关注寒武纪、算力芯片方向。

但我不急着满仓。科技赛道,就是要“在场+择时+熬周期”。

你不熬,它熬你。

科技这波浪,很大,但你要用皮划艇去追风口,是很危险的。

真正能吃到这波红利的,是那种装着马达、有GPS、有耐心的船。

这波浪,可能是我们这代人,最后一个能“靠趋势吃饭”的红利。

四、核心资产,是这轮行情真正的“定海神针”

咱说句实在的。

如果你最近还在天天研究哪只小盘股能一夜翻倍,天天看人抄底妖股,你可能真的落后时代了。

这两年我最明显的一个感觉就是——风格变了。

以前大家都爱讲故事、炒题材,谁涨停多谁是爷。但现在你去看,真正能走出来的股票,有一个共同点:稳。

不是最性感的,也不是最暴力的,但就是走得稳、抗跌、有韧劲。

这类股票我们统称:核心资产。

那什么叫“核心资产”?

你可以不懂专业名词,但你得明白一个核心逻辑:

核心资产=你印再多钱,它也不会崩,反而会涨的东西。

你看,过去几年,有多少人骂“茅台”“宁德”“招行”“中国移动”太贵、太慢、太无聊。

但最后你一看,真赚钱的,还是这帮“慢性子”。

我之前说过,越是印钱的年代,越要重视资产质量。

水龙头一开,谁是蓄水池,谁是漏斗,一目了然。

你去看这两年涨得最猛的,其实不是AI,不是军工,也不是新能源,而是银行股、运营商、红利股。

为啥?

因为它们是最容易“承接流动性”的地方。说白了,就是大资金进来,最愿意停在这里。

你再看国外,美股那边谁涨得多?七大科技巨头。人家涨得不是想象力,是“稳定的增长+稳定的分红+未来的全球影响力”。

你以为马斯克靠幻想市值过万亿?不,他是靠产品落地、业绩兑现、技术垄断。

那我们中国的核心资产是什么?

一类是消费龙头,像茅台、伊利、海天、农夫山泉,虽然最近被质疑多,但底子真的硬;

一类是金融权重,比如招商银行、中国移动、中国平安,这些是政策底层信号塔;

还有一类是新经济龙头,比如宁德时代、比亚迪、隆基绿能、迈瑞医疗——他们是下一个阶段科技革命的受益者。

这三类,就构成了我说的“核心资产圈”。

那问题又来了,这些股票还能买吗?

我说实话,它们不便宜,也很难再出现十倍涨幅,但它们可能是你对抗未来三年不确定性的“压舱石”。

尤其是在超发货币背景下,这些资产其实是被“锚定”的。

你印的钱越多,钱就越不值。那什么值钱?能不断带来现金流、抗通胀、有实物背书、能分红的东西就值钱。

核心资产的逻辑从来不是“便宜”,而是“穿越周期”。

比如你买银行,它本身就分红率高,还受益于政策推动;你买医药龙头,它不一定天天涨,但也跌不到哪去,一旦出了新药,分分钟给你翻番。

这里我想多讲一句,红利股,真的是被大家低估的一类资产。

很多人说:“红利股太慢,不适合年轻人。”

但你想啊,现在3年定存利率多少?2点多?你去看看移动、电信、中国神华、甚至部分银行,年化分红有多少?

5%、6%,还有高的。再加上股价抗跌性,妥妥的现金流机器。

你不一定要重仓红利股,但你不能没有配置。

它就是你组合里的那块“硬骨头”,行情不好的时候帮你稳住心态,行情来的时候还能顺带拉你一把。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核心资产的逻辑,不只是估值低,更重要是“确定性强”。

什么叫确定性?

就是你不用天天看它的消息、炒它的题材,它该涨的时候就涨,该横盘的时候就横盘,不会天天给你制造心跳。

你再对比一下那些题材股、概念股,每天高开低走,一天涨完一个月的量,后面三个月跌回原点,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所以你要问我现在买什么能睡得着觉,我一定说是核心资产。

我身边有个朋友,2018年开始就定投茅台、恒瑞、招商银行、伊利这些,到现在收益翻倍,关键是全程没操心过。

他跟我说了一句我特别认同的话:

“牛市的时候核心资产涨得慢,但熊市的时候它们跌得更慢。到头来,一路走下来,你发现,只有它们还活着。”

这话我一直记着。

所以到这个阶段,我建议大家再别迷恋什么暴涨的小票了,除非你技术特别牛,或者运气特别好。

更多人,应该学会在震荡市里,把核心资产当成“长期存钱罐”去对待。

它涨不快,但它能带你熬过去,活下来,才有资格赚钱。

五、银行和保险,是国家队的“意志兑现器”。

说完核心资产,咱再聚焦到两个板块:银行,和保险。

你可能注意到了,最近两年,银行股特别猛。

别看表面上动静不大,但你去拉一下K线,很多银行股从2022年低点,到现在已经翻倍了。

是不是很意外?

为啥你听到的全是“银行不行了、躺着吃利息的时代过去了”,结果它还越涨越高?

我来拆一下这事的底层逻辑。

首先,银行涨,不是市场炒出来的,是国家意志的一部分。

为啥这么说?

因为银行就是货币体系的“地基”。一旦经济要搞刺激、要搞融资、要调结构,必须得通过银行体系来传导。

你想放水放到谁手里?普通人?早就没信心了。

企业?信贷风险太高。

那就只能通过银行去“转钱、管钱、放钱”。

而一旦这个信号明确了,市场上最聪明的那批钱会怎么做?就去找最能兑现国家意志的资产,也就是银行股。

再一个,银行的估值低得离谱。

很多大行、市值万亿的,市净率0.40.6,还能年年分红5%7%,你说它值不值?

放在美股,这种资产都已经被资金抢疯了。

而我们这边,居然还能被当“没人要的价值陷阱”,只能说,是被大家习惯性忽视了。

当然,银行是涨了不少了,现在买可能不像一年前那么“低吸”,但我认为它还没到“高估”的地步。

毕竟,它是这轮行情的“情绪锚”和“流动性出口”。

你可以不重仓银行,但你得理解它的信号意义。

它涨了,说明大资金在进场,说明政策在释放积极态度。

再说说保险。

保险其实跟银行是一个家族的——大金融板块。

但它的节奏比银行慢。

为啥?

因为保险的业绩不如银行那么稳定,它更复杂,受长周期、利率、资本市场波动影响更大。

但它的好处在于:底也已经探得差不多了。

你去看看中国平安,从巅峰90多块一路跌到40多,跌了一半还多,市净率不到0.6,分红也还在。

而且你别忘了,保险公司是“机构中的机构”。

它们持有大量优质资产、地产、股权,现金流也在逐步修复。

一旦市场回暖,或者利率反弹,它们的利润会立马回升,弹性甚至比银行还强。

所以我个人现在是持有中国平安的。

我不打算切换到银行,虽然短期银行涨幅更快,但从3~5年的维度看,保险更像是被“压抑太久的弹簧”。

一旦放松,可能更猛。

但这类资产,需要时间。

你不能今天买了,明天看没动就砍掉。它不是题材股,它是“慢钱”。

总结一句:银行,是这轮行情的先行军;保险,是补涨潜力股。

它俩,一个是信号,一个是蓄力。

你不一定要押注它们,但你一定要看懂它们——因为它们的动作,是整个市场方向的风向标。

六、被踩扁的“反内卷”板块,真的要逆袭了?

兄弟姐妹,你还记得“锂电池、光伏、猪肉、钢铁”这些词吗?

一听就知道,这是一群跌到没人敢提的板块。

但我现在要说一句可能不太主流的话——这些板块,可能才是今年下半年最容易出黑马的地方。

为什么?两个字:反 内 卷。

这波行情跟以往不一样,主线不是“刺激+泡沫”,而是“出清+重估”。

什么意思?

以前行情好,是谁讲得故事大,谁涨;谁题材新,谁爆。

但现在的市场,钱少了,政策也收敛了,整个投资逻辑变了:资金开始偏爱“供给出清后的老行业”。

什么叫出清?

就是你以前拼命卷,卷产能、卷价格、卷补贴,卷到最后大家都亏,最后卷不动了,一批企业倒了,剩下的活下来的,就要迎来收获期。

这种典型出现在几个板块:

① 光伏

这一波真的是被锤惨了。

从2022年一路跌到现在,组件价格腰斩、电池片产能过剩、企业互相血拼。

但你冷静看一下,光伏是个已经成熟的大行业了,不是故事,是现实。

全世界都在做新能源转型,欧洲、东南亚、非洲,市场还在扩张。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价格战已经接近极限了。

成本再压下去,很多小厂活不了。

一旦有企业扛不住出局,剩下的龙头会迅速提升利润率。

所以你会发现,最近有些龙头股的走势已经开始悄悄抬头了,比如隆基、晶科、TCL中环……

市场已经开始有点“超跌反弹”的意思。

不敢说是大牛,但这波性价比确实拉满。

② 锂电池

锂电池从高光时刻到今天的冷板凳,也不过两年时间。

很多人觉得锂电完了,但其实它根本没死,只是进入了“技术调整期”。

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有没有需求”,而是成本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进化速度跟不上。

新能源车还在增长,全球渗透率还没过半,怎么可能就结束了?

现在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两个方向:

固态电池:一旦量产技术打通,就是一次大洗牌;

材料降本:谁能把成本打下来,谁就能活下去。

我自己是持有亿纬锂能的,但我也一直在关注宁德时代。

说实话,宁德现在是整个行业的“定价者”,不看它不行。

它可能不是最性感的,但它的上下游整合能力和技术研发强度,是其他企业比不了的。

而这种企业,一旦再出一次技术突破,估值会瞬间拉升。

③ 猪肉 & 钢铁

你可能会说,这俩不就是周期股吗?

对,但别小看周期股的“低估+反弹”属性。

尤其是猪肉,它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天然受政策保护的行业。

每次猪价跌到不赚钱,过一阵就有调控、就有周期反转。

说白了,这就是政策保护下的“类刚需+情绪修复”逻辑。

钢铁就更典型了。

很多人以为钢铁只是基建用,其实它早就开始切入“新制造”了:

造车用钢、高强度钢材、机器人骨架、风电结构件,这些都在用特种钢。

尤其是像中信特钢、中国宝武这种,早就开始高端化转型。

钢铁不一定大牛,但它估值低、现金流强、红利高,这种配置意义是有的。

所以你要我总结这章的重点,就是一句话:反内卷,就是投资“熬过寒冬的剩者”。

这类资产跌得越惨,未来反弹的时候空间也就越大。

而你要做的,不是去追短期爆发力,而是提前埋伏那些“等着轮回”的价值洼地”。

七、低空、机器人和固态电池——这些技术别轻易笑话。

咱说实话,这两年新概念有点多:

低空经济、机器人、固态电池、脑机接口、光子芯片……

一听就很未来,很科幻。

但你心里肯定也有疑问:这些东西到底是机会,还是下一个坑?

我来跟你聊聊我的看法——别全信,但也别全不信。

① 低空经济

低空这块,我个人是有持仓的,说实话还浮亏着。

但我并不急着割。

为啥?因为它不是没前景,而是兑现太慢。

你想想看,低空飞行要靠什么?

政策放行、空域管理、无人驾驶、能源系统、安全算法,这每一项都是大工程。

不是说飞个无人机这么简单,而是要让它“商用化、规模化、系统化”。

现在各地都在设低空试点,有真金白银砸下去,未来可能会慢慢铺开。

但就是得熬。

谁熬得住,谁就能吃到“第一个螃蟹”。

而且低空经济,跟固态电池、AI芯片、无人驾驶这些全都连着,等于是整个新一代科技产业链的一环。

② 固态电池

我特别想讲这个。

固态电池,说白了就是下一代电池革命的“准入口”。

现在大家电车最大的痛点是什么?

安全、续航、能量密度。

而固态电池如果能规模商用,这三个问题基本能解决。

目前主攻的是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还有一些做材料的上游公司。

技术上还没突破,但离量产越来越近。

所以这块我也在跟踪,主要关注的是:

谁先打通了样品车落地;

谁的成本率先压下来;

谁最先拿到大客户订单。

一旦这三个条件凑齐,就是爆发点。

这些新技术、你说它们现在能不能赚钱?不一定。

你说它们未来有没有可能改变格局?很有可能。

那你该怎么办?

别All in,也别All out。

你要做的是——保持关注、适度配置、等待确认信号。

有些行业看着慢,其实是厚积薄发。

真正的红利,不是你看到新闻了就涨,而是你提前在场,新闻来了你已经吃上了。

八、人工智能,不只是炒作,而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面对的现实。

今天我把话说清楚:AI,不是你选不选的问题,是你躲不掉的趋势。

不管你现在是打工的、创业的,还是炒股的,AI都会慢慢渗透到你生活的每个角落。

你现在刷手机、用导航、看网课、甚至写代码、画画、做文案,背后都有AI的影子。

而这才刚刚开始。

但问题也来了:这么火的AI,到底值不值得投资?是不是又一轮“故事行情”?

我跟你掏心窝子讲:AI这条线,短期泡沫,长期方向。

这话什么意思?

短期看,市场炒的是情绪。谁蹭上AI、谁讲得故事性感,股价就飞。

但长期看,最后真正能留下来的公司,一定是那些把AI技术“落地到产业链”上的企业。

比如说现在炒得火热的几个方向:

算力:算力是AI的大脑,得有强大的芯片和服务器支持。国内外都在抢资源,谁掌握了高端算力,谁就是AI世界的军火商。

数据:AI要学东西,就得靠海量的数据训练。谁掌握数据、清洗能力强,谁就能喂出更聪明的模型。

算法和场景应用:算法是AI的灵魂,场景是它能不能挣钱的关键。医疗AI、金融AI、教育AI、工业AI……这些才是实打实的生意。

这三块,是我目前重点盯着的方向。

比如我自己投了点科创芯片ETF,还有关注寒武纪、华为产业链、算力服务器相关的中科曙光、浪潮信息这种。

不为别的,就为站在AI基础设施的底座上。

这轮AI爆发,跟过去纯概念股不一样,它是有全球共振的——美股的英伟达涨疯了,国内不可能没反应。

所以我说,这轮不是靠想象力挣钱,而是靠在趋势里“找对角色”挣钱。

你不用天天去追热点,追涨停,反而该冷静想清楚:

AI这事你准备站在哪一边——是做故事的讲述者?还是真正的产业搭建者?

九、大科技、芯片、国产替代——中美世纪的主战场。

刚才我们说AI,那只是科技革命的一个入口。

但往里走,你会发现,它牵扯出来的是整个大科技战场。

这个战场里,有三个关键词:芯片、替代、主权安全。

咱们跟美国的科技博弈已经不是新闻了。

从华为被制裁、到EDA软件卡脖子,再到光刻机、芯片制造的国产替代,说明啥?

说明我们必须得自己来。

而投资这件事,本质就是:你押注谁能把“不可能”变成“可复制”。

所以你看,国家这两年各种政策引导资金流向哪里?

半导体;

操作系统;

工业软件;

芯片设计;

高端制造;

算法模型……

这背后代表的,不只是科技,而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我跟你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如果说上一轮靠的是人口红利和房地产,那下一轮,就得靠科技和产业升级来撑起来。

而中国这么大的市场,有政策、有资金、有人才、有需求,只要方向对,时间问题而已。

你别看现在很多国产科技股还在盘,跌得惨,但你别忘了——真正的革命从来都不是热闹开始的,是冷板凳熬出来的。

就拿芯片举例:

寒武纪跌得那么惨,还在继续搞AI芯片;

中芯国际顶着各种压力继续做制程突破;

国产EDA、光刻胶、功率半导体,很多细分龙头都已经在慢慢积累份额。

这个过程慢,但它是“一旦技术突破,市值起飞”的典型路线。

所以,我目前对大科技的观点是——不能重仓,但一定要在场。

要像种树一样埋伏着,一年不开花没关系,但别忘了:

这棵树一旦发芽,可能就是你下一次资产翻倍的起点。

顺带说一句资源股。讲科技的时候,不能忘了资源。

为啥?

因为科技产业离不开资源底座。

你造芯片、做AI、搞新能源,都得靠稀有金属、能源材料做支撑。

所以别小看那些看起来土土的紫金矿业、江西铜业、洛阳钼业、中国铝业……

它们不是过气的周期股,而是“科技基建”的前哨兵。

再加上咱国家这几年对资源安全越来越重视,海外也在卡资源链。

你家里有矿,心里才不慌。

所以我个人观点是,资源股不一定天天涨,但该配置一定要有。

特别是铜、锂、钴、稀土这些,绝对不能忽视。

总之,AI是未来的发动机,大科技是整个产业的车架,而资源就是油箱和轮子。

这三者,不管你现在喜不喜欢,未来都会构成你生活的基础设施。

作为投资人,你不必押注全部,但你必须理解它们怎么联动,什么时候会动,怎么动。

最后我们来讲讲——医药、创新药、消费股,未来到底还有没有戏?很多人踩过雷,但这条线,可能还没走完。

十、医药和消费,真的已经没有希望了吗?

兄弟姐妹,咱今天来聊一个大家普遍比较失望的板块——医药,再带上消费一起说。

为什么失望?

因为被套的人太多了。

你看恒瑞医药、爱尔眼科、药明康德、迈瑞医疗……哪个不是曾经的王者?现在股价一个比一个惨。

消费股也一样,白酒、食品饮料、医美、家电,哪家不是“高景气时代的宠儿”?结果过去两年,动不动就腰斩。

所以现在很多人都说:

“医药不行了。”

“消费没空间了。”

“这些赛道老了,玩不动了。”

我理解大家的心情。但我想说一句话:

医药和消费,不是没机会了,而是变了。

你得学会用新的眼光去看这个旧赛道。

先说医药。

医药本质上是科技+刚需的结合体。

刚需不用多讲,生老病死是人类永恒的需求。

科技是指什么?是创新药、医疗器械、基因治疗、生物科技这些。

过去医药行业的赚钱方式,很多是靠仿制药、医保目录、渠道定价。政策一砍,利润直接打骨折。

所以这些年很多医药股的估值就“从天上回到地上”。

但你别忽视一点:中国的医药行业正在经历“去粗取精”的升级。

谁能做出真正有临床价值、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药,谁就是新的话语权。

你看恒瑞,虽然过去两年被锤惨了,但它手里握着一堆创新药在推进。只要其中有一个品种放量成功,拐点就来了。

还有像百济神州、君实、康龙化成这种,虽然波动大,但是真正走技术路线的,后面是有爆发潜力的。

当然,不是所有医药股都值得赌。

你得分清楚:谁是真创新,谁是讲PPT。

我现在的策略是——不重仓,但配置一个“长期慢跑”的仓位。

医药这个东西,不怕没机会,就怕你从头到尾没上车。

再说消费。

说实话,这两年消费真的挺难的。

经济压力大、年轻人存钱防风险、消费降级、品牌内卷……让很多消费股的逻辑都被打破了。

以前你靠渠道、靠品牌、靠定价权能赚钱,现在连这些都不管用了。

但我觉得——并不是消费本身不行了,而是“消费结构”变了。

现在的新消费逻辑叫做悦己、性价比、圈层感。

你看最近火的东西是不是:

小众香水、精酿啤酒、国潮品牌、露营装备;

社交平台种草的平替款、拼多多的性价比之王;

年轻人不再买LV,而是买能体现审美的设计师款;

这些变化说明啥?

说明消费正在往多元、精细化、圈层化走。

你再看股市里的消费股,那些传统大白马估值还是高、增长乏力。

但一些小众、细分、具有品牌文化或者科技附加值的企业,反而开始慢慢爬起来了。

像东鹏饮料、良品铺子、华熙生物、名创优品、完美日记这类新消费代表,虽然还不稳定,但方向是对的。

未来的新消费,一定是圈层驱动 + 个性表达 + 用户参与感。

谁先抓住了“消费人群的新标签”,谁就能领先一步。

所以,我现在看消费股的逻辑不是“老白马便宜就买”,而是看:

这个品牌有没有调性?有没有流量?有没有形成自己的社群闭环?

别忘了,现在消费者买的是感觉,而不是实用。

我们这期聊了这么多,其实想传达的核心,就一句话:与其追着热点跑,不如看清趋势,提前站位。

这一轮行情,跟你过去理解的牛市不一样。

它更慢,更长,更不性感。

但它也更真实,更扎实,更讲结构性变化。

不是所有人都能赚快钱,但结构性的慢钱,是有机会让你穿越周期的。

回顾一下我对下半年的整体判断:投资机会在变,科技是核心主线,但老经济板块也别忽视;

核心资产很重要,不是因为它涨得快,而是它活得久;

大国博弈还在继续,中美科技竞赛是长期主线;

银行、保险、医药、资源、消费,每一个板块都有它自己的节奏;

不要追热点,要理解政策方向、资金逻辑、产业趋势;

把投资当作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

最后送大家一句我很喜欢的话:“行情总在绝望中诞生,在怀疑中成长,在疯狂中死亡。”

如果你觉得现在市场还很混沌,还看不懂,那恭喜你,说明可能还在“成长”阶段。

别急,慢慢来。

你要相信,人生总有几次机会,不会太多,但也不会太少。

关键是你准备好没有。

愿我们都在下一轮机会真正来临时,不是那个“站在场外羡慕鼓掌”的人,而是已经在场、已经上车、已经握住方向盘的人。

别急,咱慢慢熬。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8

标签:财经   下半年   资产   银行   科技   核心   红利   未来   方向   芯片   政策   行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