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别处看到这样一个提问:你认为辅导一个孩子超前学习的意义何在?是正面的积极意义?还是只有负面的反作用的意义?我知道,有许多人是反对超前学习的。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了很多父母的痛处。
长久以来,超前学习都被作为普娃学习的一种黄金策略,非常多的学霸孩子的父母,都会以成功的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你:不超前学,你娃到了高年级绝对跟不上。
也有一些学校,整体性的执行超前学习,进度条拉得飞快,父母被迫推着孩子超前学。
超前学似乎变成了一种通用的鸡娃策略。
但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个问题:通用的,就一定是对的吗?通用的,就一定是适合自家孩子的吗?

一、确实有天赋的孩子
有的孩子天生就是学霸的苗子,智商高,且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他能自发、主动的去翻阅资料,解答疑惑,满足自己对知识的渴求,这一切都不是家长的要求,而是孩子自己的需求。
校内的知识对孩子来说就是“吃不饱”,他必须要额外加餐才能饱腹。
这类孩子超前学的时候很享受、很满足,不痛苦。
二、第一反应慢的孩子
有的孩子确实反应慢一些,吸收知识的速度、效率比别人要低很多,那可能就得考虑超前学一下,而且还要把握好超前的程度,不能太多,多了就超载。
这就是我们俗话说得“笨鸟先飞”,这类孩子超前学,能够提升孩子的学习效果,增强他对学习的信心,减少课堂上总比别人慢半拍的挫败感。
这两种之外的孩子要不要超前学,父母真的需要谨慎考量一下。
超前学或许真的能让你的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吊打班级里的其他同学,但同时也会悄无声息地埋下几个雷点,在三四年级之后爆雷。

1、孩子上课不专心听讲,或找同桌说话,或神游
我认识一个孩子,一直都是超前学习数学,总是比校内的进度快半个学期左右,刚开始这个孩子的优势非常明显,作业做得很轻松,小测验也得心应手,但是很快就出现了问题:上课不专心听讲,总是找同桌说话,扰乱课堂秩序。
老师也因此找了几次孩子的家长。
孩子出现这个问题应该说是必然的结果,因为低年龄段孩子的前额叶皮层功能还非常薄弱,她无法控制自己在课堂上保持专注,去听老师讲她已经会了的知识,做她已经会做的题目。
提前都学过了,课堂就会变得非常无聊,无聊该怎么办呢?找同桌聊天呗。
在这个过程里,一个贯穿整个学习生涯的极其重要的学习习惯被超前学给耽误了,这个习惯就是:上课的专注度,以及吸收、消化课堂知识的能力。
再往后的预习、复习、元认知、查缺补漏等更高阶的学习能力无一不是以课堂为基础施展的。
说实话,一二年级超前学的那点知识,即使不超前学也能熟练掌握,只不过是“我比你晚几个月知道”而已,一旦学到了,反超也不是不可能。
除非你一直超前,一直超前,一直超前,直到在盲目加速中提前耗尽学习激情。
为了这点原本好好听讲就能掌握的知识,而失去了培养课堂专注度的好习惯,无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损失惨重。

2、孩子骄傲自满,只愿意做难题,对基础题不屑一顾
另一个超前学的孩子出现的问题是:每次测验的难题、思维题都能做对,但前面的基础题错得不少。
家长很纳闷:为什么难的题都能做对,简单的题反而做不对了呢?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大概率是这样的:
孩子因为超前学而获得了一定的优势,反应快,懂得多,作业写得好,测验成绩高,别人不会的题他都能做出来,经常被老师和家长表扬,由此,产生了骄傲自满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状态的驱使下,以及家长对难题、思维题的重视程度中,孩子捕捉到了一个信息:只有难题、思维题才能凸显出我的聪明才智,只要我能做出这些题,我就能证明我比别人聪明。
答卷子的时候,孩子只想快速到达后面的难题,所以会草草做完前面的基础题。
最终的结果就是:难题做出来了,基础题错了不少,扣掉的分数比做难题得来的分数多多了。
如果孩子因为超前学而开始骄傲自满,对基础能力不屑一顾,那未来会栽大跟头。
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不认真、粗心、马虎”的态度问题,而将是整个知识结构的搭建问题。
这就是我所看到的,真实的关于超前学的弊端,这2个弊端是有一定普遍性的,并不是某个个例。

北京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的周建华校长,在一个访谈里就明确表达了反对超前学习,尤其是超前学习数学的观点。
他说,超前学习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上课的时候,老师刚讲到一个知识点,超前学过的同学就举手说已经学会了,讲下一个吧。
有些超前学习的孩子,只学了解题套路和模版,没有学到数学的精髓,导致数学核心素养的缺失。
数学最好的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上:学生高度专注于老师的讲解,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发现问题、第一步该怎么做、第二步该怎么做、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思维、积累经验、升华到元认知、内化元认知”的学习闭环。
这个闭环的完成过程才是数学的核心素养。
所以,如果超前学习无法满足这个闭环的形成,那么,就果断放弃吧。

这让我想到了练习跑五公里的经验:
同样都是五公里,水平差不多的两个初跑者,一个一开始就迈开大步,抡开胳膊,以6分配速冲出去,越跑越快。
另一个则是慢慢悠悠的,前四公里按着8分配速跑,后一公里提到7分配速,始终关注自己的呼吸和跑姿。
最后,谁会到达终点呢?
只要跑过五公里的都知道,8分配速的那个人会到达终点,且全程轻松愉快、萌发出明天还想跑的愿望。
而6分配速的那个人,最多跑到2公里便会停下来,跑不动了,大口大口喘着粗气,胸腔疼,膝盖疼,分外痛苦。
不得不说,学习和练习跑步都一样:欲速则不达。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