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某地有位长寿老人活了174岁,全家年过百岁,秘密竟源自宋朝一剂长寿方……”在某短视频平台,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视频广为传播。视频中,“传承人”声情并茂地讲述秘方失而复得的传奇经历,最后话锋一转:“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一人一方,自行配药有风险,需根据个人自身症状加减开方,切不可盲目使用。如有需要私信留言。”记者私信该博主后被引导添加好友。对方声称需根据个人体质开方调理,7天中药量售价300元。记者注意到,该博主认证仅为“养生博主”,并非执业中医。
(8月6日《法治日报》4版)
“174岁长寿老人的家族秘方”“违背祖训献药的感人戏码”“56例患者45例显效的神奇数据”……短视频平台上,这些漏洞百出的“神医故事”却总能收割流量、骗取钱财。当“神医”年龄突破人类寿命极限,当“秘方”疗效全凭虚构,这种离谱的表演早已不是简单的“博眼球”,而是对公众健康的公然冒犯,对医疗秩序的粗暴践踏。
“神医故事”的套路虽老,却总能精准击中部分人的心理软肋。对疾病的恐惧、对“偏方”的迷信、对温情营销的轻信,让不少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陷入圈套。河北王女士因“违背祖训”的苦情戏购买药膏,结果不仅无效还引发过敏;山东赵先生被虚假好评误导,用了烧烫伤药膏后伤口化脓……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神医”们贩卖的不是健康,而是利用焦虑编织的骗局。他们抓住患者“病急乱投医”的心理,用“一人一方”“无效退款”等话术降低防备,再通过伪造数据、雇佣“托儿”等手段强化“疗效”假象,最终实现“讲故事、卖假药、赚黑钱”的闭环。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乱象正在侵蚀医疗科普的公信力。本应是传播健康知识、破除医学谣言的短视频平台,却成了“伪科学”的重灾区。一些“养生博主”顶着模糊的身份认证,跨专业输出错误信息;AI生成的同质化“科普文案”充斥屏幕,真假难辨。当“神医”们披着“中医传承”“民间智慧”的外衣招摇撞骗,不仅让正规医疗科普被稀释、被误解,更给中医药事业抹了黑——真正的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临床实证”,而非靠离奇故事和虚假宣传牟利。
治理“神医乱象”,不能仅靠网友“火眼金睛”,更需制度发力、多方协同。今年8月1日,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明确“先认证后发声”的准入门槛,为治理乱象提供了制度依据。但从实践来看,“神医”们的套路不断升级,从明目张胆的虚假宣传转向更隐蔽的“私信引流”“情感绑架”,给监管带来新挑战。这要求平台必须压实主体责任,通过技术手段识别荒诞故事、虚假数据,对未认证的医疗相关内容严格限流;监管部门需强化跨平台协同,对“讲故事卖药”的全链条进行打击,不仅要封禁账号,更要追溯货源、查处商家,切断利益链;司法机关则应通过典型案例亮剑,让“神医”们付出法律代价,彰显“骗保健康者必受严惩”的决心。
对公众而言,也需建立理性认知: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神药,更没有“活成精”的神医。面对疾病,相信正规医院、科学治疗,才是对自己健康最负责的态度。当我们不再为离奇故事买单,不再被“返利”“秘方”诱惑,“神医”们的舞台自然会崩塌。
174岁“神医”的荒诞表演,理应成为一记警钟。唯有监管不松劲、平台不缺位、公众不轻信,才能让“神医故事”彻底跌落神坛,还网络空间一片清朗,还医疗科普一片净土。神医已经174岁,短视频上的“神医故事”还能再离谱点不?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虚假的“神医故事”跌落神坛?短视频别上演坑蒙拐骗的“封神演义”!“造神运动”该歇歇了,毕竟现实社会不该是“神话故事”的舞台!
更新时间:2025-08-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